APP下载

美国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与形成机制

2019-01-31军,邓宝,吴

职教通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工匠精神工匠

蒋 军,邓 宏 宝,吴 寒 飞

(1.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3.南通大学人文社科处,江苏南通 226019)

美国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该国“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1]7,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等因素,塑造了美国特有的“工匠精神”。研究美国从业人员工匠精神的历史溯源和形成机理,可以为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借鉴。

一、移民基因的多元——“工匠精神”之源泉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曾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美国的工匠们“依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搞出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这种精神贯穿于美国发展的历史全程。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文化源远流长。清教徒是早期移民美国的主体,他们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追求宗教自由、向往美好生活而离开故土。随着他们的到来,基督教文化和英国文化的传统得以在美洲大陆生根、发芽和传播。在随后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启蒙思想又在美洲大陆传播,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本土文化的形成。移民们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摆脱传统宗教束缚,争取现实利益,他们不仅将劳动视为谋生存的法宝,更是将其当作追求归属与爱、获得美好生活的唯一方式。他们视职业为“天职”,秉持“各种职业对一切人平等开放,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登上本行业的高峰”[2]669的信念,这种职业价值观客观上促进了美国工匠精神的诞生。

对自由平等价值的渴望和追求,是早期移民的基本信念,这也滋养了比较宽松的殖民地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信教自由”“禁止确立国教”条款就允许自由检验精神文化,这种政教分离的格局,促使美国的“工匠精神”受宗教影响不大,自由开放的环境让美国人可以“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创造,思想上大胆创新,行动上求真务实,求实、求准、求效的“工匠精神”渐渐地融入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

美国人为了谋生从业,他们移植英国的学徒制,有的自愿选择师傅就行学习,有的是政府为了济贫,强迫穷人子弟跟着师傅学习。师傅向学徒传授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为学徒就业提供帮助。学徒跟着师傅学习一段时间,可以晋升为工匠,再由工匠升为师傅。工匠身份改变了学徒们原先较低的社会地位,凭借技术技能,他们可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在学艺过程中习得的职业道德、从业规范也内化于学徒心中,并不断传承。当时,美国还没有行会制度,学徒制是由殖民地当局组织和管理的,他们都会对师徒之间的关系以及学徒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了技艺传授的质量。[3]51虽然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盛行,最终导致了传统学徒制的崩溃,但工匠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培育“工匠精神”的职责逐渐由讲习所、实科学校、社区学院等承担。特有教育体制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的匠心与匠人能力的教育保障,深受新教育思潮、进步教育运动、“返回基础”、实用主义、终身教育等思潮的影响,美国教育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面向职业生涯的教育模式,为美国“工匠精神”的全民化、终身化提供了培养环境。

二、公平与效率的倡导——“工匠精神”之推力

公平意味着平等,美国人“追求平等的激情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凡是想与它抗衡的人和权力,都必将被它摧毁和打倒。”[2]623-624“平等的观念一开始就在这个国家的生活中合情合理地占据道义上的首要地位。”[4]11776年诞生的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震撼人心的语句:“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的,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对平等的阐释,对公平与公正的宣扬,为个体参与竞争、不断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与日俱增的都市化”[5]2,美国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迅速成长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国家,工业部门跃升成为美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手工业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工厂迫切需要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工人,对效率的追求使专业分工成为生产的主要形式,竞争、利润、效率是工业生产的核心理念。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厂资源,挖掘劳动者的最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在工矿企业进行了科学实验,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社会效率、科学管理在美国的盛行,社会呼唤熟练、顺从和守纪的劳动者,工厂在管理中更加注重目的、测量、程序、标准以及约束。教育工作者们也开始探索如何“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6]159,以及如何将效率低下的手工教育转化为直接为工厂制度服务的高效的职业教育。深受戴维·斯内登(David Snedden)一派的“社会效率论”影响,美国人认为“优良的、进步的社会应该由科学合格的社会工程师来直接掌控”,美国的职业教育运动“以两个事件为发端:一是1905年马萨诸塞州州长道格拉斯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二是1906年全国促进工业教育协会成立。其发展的高潮是1917年《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的颁布。”[7]170-182虽然斯内登主张的与普通学校平行的独立职业学校的努力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但以培养具有“社会效率”的“好人”“好公民”“好品格”为目的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仍成为20世纪前期美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中,美国资本主义逐步完善,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就采取了“在效率至上的资本主义丛林中加入公平的因素”,调节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益,关心民众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并第一次在基本人权中加入了“经济正义”的因素,求公平竞争、求产品质量、求服务品质的匠心精神逐渐融入公民心中。在职业教育领域,社区学院迅速发展,崇尚平等和服务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促进了学生全新职业观的形成。至20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弊端开始暴露,“里根革命”采取了减税、削减联邦开支、减少政府干预、取消各种束缚工商业自由发展的规章和控制货币流量等措施,“在效率低下的历史时期降低公平”,以促进社会效率。教育领域则通过削减联邦教育财政及机构规模、采取整笔补助的教育拨款方式、重新定位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以及加强联邦教育评估等政策,强调基本技能和客观标准,重视学校竞争力和教育质量。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商业对教育的影响,“80年代制定的两部职业教育法均以提高质量、讲究效率为基轴,通过企业的合作,推进有效的训练”。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三条道路”兴起,克林顿政府走出了一条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之路,既强调市场的作用,又强调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了切合点,使美国经济形成了增长率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和财政赤字低的良性局面。90年代以来的美国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习质量和设立标准,注重充分开发所有阶层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以《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案》为先导、《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为标志的从学校到工作运动引导着美国职业教育的走向。各级各类的职业训练活动同样以企业与雇主的需求为基础,重在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提升其工艺的精专水平,增强职业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公平与效率的倡导成为了工匠精神催生的重要推动力。[3]55-56[8]34-3[9]38-62

三、实用主义文化的推崇——“工匠精神”之灵魂

虽然社会效率哲学促进了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遭到了实用主义学者的反对。实用主义哲学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全人类,强调人类生活问题的解决是整个社会实践的核心问题。“美国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相比于创造一些新的虚拟物品,美国人本能地更热衷于实物的创造”。[1]30美国早期移民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崇尚勤奋工作的新教道德传统后来逐渐发展成勤劳节俭、物质至上、讲求实际的美国精神。“依靠勤奋努力获得的财富是上帝的赐予”这种信念深入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人们以“有用”“工作的实效”为参考标准来评判人的价值。[10]71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实干劲儿,“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美国民族注重实效、讲求行动的精神和前锋意识正是实用主义培养起来的。”[11]38

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工匠精神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皮尔斯(Charles Peirce)最早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詹姆斯(William James)发展了“皮尔斯原理”,使得实用主义哲学理论更加系统和丰富,而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将实用主义应用于政治、道德,特别是教育领域,赋予了实用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12]44杜威指出:“真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的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实践的和动态的”[13]305,其实用主义理论中,经验论和技术哲学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想理论影响重大。他反对将职业教育作为将来获得技能的手段,提出了教育的职业性(vocational),认为“职业”(occupation)是“一个有目的的连续性的活动”。[14]361-369他提倡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人的主动性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课程与生活的接轨。杜威坚持基于效用原则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他将技术作为一门哲学,认为技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探究,他特别强调“负责任的技术”,即对目标的选择、实施和验证[15]260,认为“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尺度”[16]90,知识是行动的工具,经验是行动的效果,“约翰·杜威主张的效用真理论,鼓励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批判,引导人们自发地建立务实的原则”[17]290,为美国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杜威反对普教与职教分离的双轨制,主张综合职业教育,本着“从做中学”的原则,他强烈要求打破单一的教育模式,强调活动、实验、参观等多种教育途径的综合运用。实用主义对美国职业教育现行单轨教育体制影响深远,现行学制中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上下沟通,学分认可和转移系统健全,为优秀劳动力的培养提供了教育之根基。

美国实用主义文化注重实际、反对权威,重视人的自由权力,强调行动的力量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美国人习惯于从解决实际问题来思考、工作、改革,有助于企业与工人目标的一致,有助于工人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地工作。托马斯·哈里斯·麦克唐纳(Thomas Harris MacDonald)就是其中一例典型,他是“20世纪美国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工程师,用他的策略重建了这个国家的道路”。得益于《莫里尔法案》,麦克唐纳就读于赠地学院的其中一所——艾奥瓦州立农业和机械艺术学院,受学校实用主义教育影响,为了“造好的道路”,在校期间,他一直研究家乡的交通问题,并以家乡公路的需求为主题撰写毕业论文。毕业后,基于汽车业的发展给国家的交通带来的严峻压力以及跨国运输的低效,麦克唐纳潜心国家高速公路的研究,最终成为了美国高速公路系统的总设计师,“他的工匠精神对于美国20世纪的道路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4-43

四、标准战略的实施——“工匠精神”之引领

标准制度的建立,为美国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甚至整个国家命脉的延续,竖立起了一座质量标杆。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许多企业和专业技术团体就已启动了标准化工作。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机构也不断扩大,但它们之间缺少沟通,产生了不少矛盾。为了加强彼此的协调,提高效率,数百个科技学会、协会组织和团体均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标准化机构,并制订统一的通用标准。1918年,由五个工程学会和三个政府机构共同成立了美国工程标准委员会(AESC),并于1969年更名为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18]116-122美国人认为,强制性标准可能限制生产率的提高,因此,ANSI的标准是自愿采用的。1995年,美国颁布了《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法案1995》和《联邦政府参与制定和使用自愿一致性标准和合格评定活动通告A-119》,确定实行自愿标准制度。[19]105-113ANSI本身很少制订标准,它协调并指导全国标准化活动,成为了美国自愿性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的协调者。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化,不仅各企业、公司制订标准,还有数百个专业机构和学会、协会团体制订和发布各自专业领域的标准,而参加标准化活动的也有数百个组织。美国独特的分散化标准体制以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标准化逐渐地融入社会准则。标准不仅是工具性的生产规范,也成为了美国人的人生态度,美国人的工匠精神正是在这些标准制度中孕育而生的。

“标准通过促进贸易、简化交易,促使人们进行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以达到更大的共同目标”。1998年,美国标准化战略研讨会召开,同时,由行业协会、政府,以及其他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成立,并于2000年8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标准战略》,此后进行了多次的增补和修改。[20]89-93《美国国家标准战略》为美国产品迈向国际舞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标准化教育是推动标准化活动的重要方法,为了使公众了解标准的重要性,标准的制定者、政府、行业、组织和学校都致力于标准化教育。美国不仅积极实施“标准提升业务计划”,“将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价值传递给私有和公共机构的领导者”,还重视“对在校学生的标准化教育,特别是向K-12学生介绍标准化理念和标准重要性知识,使他们尽早地熟悉标准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以便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20]89-93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些国家标准、政府各部门标准、行业标准或公司标准往往成为了学校课程开发、实践训练的重要指南,也成为了实际工作中的行动规范和职业规范。一些认证组织会通过认证标准对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管理、产品进行监督、调查和评估,学校会按照职业标准培养未来的职业人,社会上每一个工作者都认同、熟悉和遵守所在领域的行业标准,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诚信地、务实地去交易,以更高的效率创造出精致的、实用的产品,这些标准成为了美国“工匠精神”的最基本要求。

五、职业教育体系的单轨——“工匠精神”之基础

职业教育是孕育“工匠”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统计表明,约88%的公立高中都提供了至少一项的校内或校外职业教育项目,90%的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了职业生涯教育。[3]57综合中学的建立是美国单轨制教育形成的标志,作为美国中等教育的主体,综合中学不同于专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中学,它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在校内,学生学习学术课程、选修职业课程,参与职业教育实践项目;在校外,学生可进入区域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心进行技能培训。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感知,技能的操作更让他们在劳作中养成工匠精神的个性品质。

20世纪70年代生计教育提出后,人们充分意识到,为了适应技术、技能的不断变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终身学习。美国的中等后教育对学生的年龄没有限制,尤其是社区学院,各年龄层和学习基础的对象皆有;时间上,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白天还是晚上、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可以根据个人实际需求来安排;学习的方式可以在校内、工作室、公共场所或者网络。灵活的课程和项目,促进了终身教育的落实,人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技能更新,这种学习过程使工匠精神获得了成长的空间,并潜移默化地融于人的一生。[3]65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培育路径。19世纪后期,美国就开始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此后,美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步入正途。在长期的实践中,涌现出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生涯学园(Career Academy),它是“校中校”,设于综合中学内,与地方企业合作提供与某一职业领域相关的课程;合作教育计划(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它将课堂学习与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跨越校园,获得现实世界的实践技能;青年学徒制(Youth Apprenticeship),学生被安排在企业中工作,并在社区学院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取得学分,还获得工作经历和收入;技术准备计划(Tech-Prep Programs)是一项社会、企业、教育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综合系统工程,比较常见的是“2+2”模式,在中学阶段学习学术知识和职业技术课程,中等后阶段转向技术知识的学习。[21]27-42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育了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现实与虚拟
工匠神形
We Know Someone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用主义思想应用瓶颈分析
以《折狱龟鉴》为视角浅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