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2019-01-31

职教通讯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院校目标高职

李 旺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办公室,上海 20141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的自主诊断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在2015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开启了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教学诊改”)工作的序幕。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在思考和探索教学诊改工作如何落地,全国诊改专委会也在不断开展省级层面和院校层面的培训会议,各省级教学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和校本方案也陆续出台。但是即便如此,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不知如何落实教学诊改工作,有些学校还在观望,“摸着石头过河”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如何有效落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真正发挥教学诊改的应有价值,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基本理念

“教学诊断与改进”是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特点为全面性、全员性、预防性、服务性、科学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把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提出了PDCA循环理论,即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开展,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教学诊断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便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循环理论。同时,教学诊改工作还借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目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下级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强调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通过确立组织的整体目标,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充分讨论制定组织各部门员工的目标,使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尽可能结合,以激发动机,引导人们的行为,去完成整体的组织目标,同时,协调下属完成目标所需的资源情况,通过激励、沟通以及绩效考核,实现管理的发展。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应崧教授指出,在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中,目标链(体系)和标准链(体系)是整个工作的起点,即要求整个学校确定了目标之后,逐步层层分解目标,并在各部门、二级院系、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中体现。[1]目标的设置要体现SMART(目标管理)原则,即追求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有时限,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按“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设置标准,让目标更具体可测。完成了两链打造,教学诊改工作就需要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形成自我质量保证机制的载体和流程,以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打造诊改技术平台,打破数据孤岛,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大数据思维,实现对质量的全面实时把控。

教学诊改工作把现代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对院校治理、人才培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管办评分离的进一步落实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2015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提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第三方)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新格局。“管办评分离”体制下,“办”是根本,“管”是关键,“评”是保障,“管”和“评”都是为“办”服务的。对职业院校而言,如何用好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自主管理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学诊改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一套自主保证质量的机制,通过推进教学“诊改”工作,引导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的自我保证机制,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他治”转向“自治”。正如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所说:“诊改制度的设计,从行政来说,这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手段;对学校来说,是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方式;从更高层面来说,是管办评分离政策背景下职教系统保证质量的一项制度安排”。[2]

(二)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建立全面质量观

教学诊改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其任务是要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构建的是全面质量观。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每一名教职工、每一名学生,需要师生全员参与。教学诊改通过制定目标、设置标准、组织实施、诊断改进的不断循环,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常规化管理;通过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以及决策指挥、资源建设、质量生成、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纵向系统,全方位地涵盖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诊改机制,有效地引导学校全面质量观的实现。

(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管理能级全面提升

教学诊改工作涉及到职业院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来分析其质量生成进而进行改进。在高职院校传统治理过程中,虽然教学工作的质量管理抓得比较紧,围绕教学有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等常规检查以及专项检查,但是对于许多其他工作来说,评价多是根据印象,如关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绩效等,评价往往比较模糊、片面、缺少标准,很难给出科学的评定。教学诊改通过立足五个横向层面,寻求质量生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再在五个纵向系统的运行环节通过逐步探索,做实、做细目标链、标准链,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不断改进管理目标,优化管理流程、考核方式等,实现管理能级全面提升。

此外,教学诊改能够促进智慧校园、信息化校园的建设。教学诊改通过打造诊改数据支撑平台,打破教学、学工、人事、科研、党务、财务等管理系统相互割裂的现象,促进一体化、高集成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对学校的管理能级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三、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如何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准确把握诊改工作的范围和界限

杨应崧教授指出,教学诊改“起点都在各自层面树立的自身的目标”[3],而且每一层面目标的确定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都要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正如梁卿所说的那样,教学诊改存在着专家的应然和院校的实然的矛盾。有些高职院校和教师认为,教学诊改仍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工作[4],学校利用行政力量,从上至下地推进。因此,如何保证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的统一?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性的要求,而没有经过组织内部充分讨论,取得一致目标,可能离真正的自我诊改还很远。

大学的原则是追求自由与真理,很重要的体现在于创新。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生成的过程中,是否所有工作都需要明确的目标?是否所有工作都有规范要求?现有的每一项目标和规范是否一定合理正确?既然要求必须自设目标和标准,是否会造成短期行为或始终低标准、低目标?是否会桎梏创新者的主体性和自由精神、批判能力?是否与创新精神有悖?教学诊改工作强调SMART(目标管理)原则,追求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相关性、有时限,强化具体可测的标准,特别是对于要求创新和创意的相关专业,这些目标、标准要求如何实施?诊改是师生对教与学的行为的质量管理,而非生产线上的物理产品,行为状态表象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很难用数据准确全面刻画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诊改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不是无限制的,借鉴现代管理理念是有界限的。

此外,教学诊改要求实时、全过程,要设计能够准确描摹实时状态的诊断体系,要有能够留下实时轨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要建设智能化校园,但是如果缺乏有效把控,很有可能出现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时时刻刻都有被无感知地“监控”的可能,这本身就不“自由”,更遑论其他,这也是需要考虑的界限问题。

(二)如何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诊改工作机制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的教学诊改工作机制,既是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也是院校发展的客观要求。《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明确要求:“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各高职院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教学诊改注重问题导向,而问题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不同高职院校由于问题不同,诊改方案、诊改侧重点也必然不同。此外,每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组织机构、校园文化等,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方案去衡量所有的院校。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教学诊改的要义,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是每一所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与学校日常工作有效接轨,实现教学诊改常态化运行

教学诊改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常态化、周期性的工作。如果仅把教学诊改作为一项专门工作来推进,而不是充分尊重职业院校日常的工作实践,不能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契合,那么势必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必然会增加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负担,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们的埋怨与抵触,教学诊改工作就不能有效地推进和实施。因此,如何将教学诊改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将教学诊断结果转化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学诊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通过分析现状、总结成效、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从而使事物得以螺旋上升地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改工作,将促使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学诊断结果如何被有效应用尤为重要。如果只有诊断没有改进,那么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改进”具有改变旧有情况、使之有所进步之义。教学诊断结果如何能够被教师坦然接受并予以改进其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是教学诊改工作中各个院校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如何搭建教学诊改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平台

教学诊改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以落实。高职院校在建设诊改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主观认识问题,要克服数据不好会影响学校形象的错误心理,否则数据带来的误差会使教学诊改的方向出现偏差,以至于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改进教学。其次,要解决管理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大智云物移”时代,如果不能转变管理方式,采用信息化技术破除原有的信息孤岛,促进学校各个信息系统和平台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对接,真正使数据采集具有真实性、即时性,就不能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最原始的依据,也就不能搭建教学诊改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平台。

四、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对策

(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把握诊改工作的边界

坚持全面质量观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5]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诊改的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落实,要根据各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如专业特点、课程特点等,把握好对目标和标准的要求尺度。教学诊改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有的目标和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宜粗不宜细,待有关情况逐步明朗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设置;有的只要抓住关键指标(目标和规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事求全,否则相关目标和规范反而成了教育教学的桎梏,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的结合,强调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弱化行政指令,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调研,听取广泛意见,特别是要重视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一方面,相关目标和标准是否设置以及内容如何要听取师生的意见;另一方面,在诊改的过程中也需要听取师生的反馈,要充分信任师生员工对质量建设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大目标和师生小目标的统一。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师生员工,依靠师生员工,而不是一味追求监控,要让师生真正成为质量保证的主体,让诊改工作得到师生的认同,这样才能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以需求为导向,从问题出发,制订个性化的诊改方案

正确认识教学诊改工作是有效开展诊改工作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对教学诊改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诊改”是先“诊”后“改”,因此,“怎样诊”“如何诊”十分关键。这就需要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学校自身情况,提炼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诊断要素、诊断点,确定需要重点诊改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已有文件中的重点指标要素,或者参照其他院校的诊断要素。教育教学现场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产生问题的真实土壤,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域中捕捉问题,从而形成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诊断要素指标体系和诊改方案。

(三)改变工作理念,规范工作流程,推进诊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许多工作都是从设定目标到落实目标、再到分析目标、完成情况与改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分析、自我改进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教学诊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让教职员工明确诊改的要义,明确其与日常工作的密切联系,明确两者是相互结合而非完全对立的两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教职员工应形成设定目标并根据事先设定的目标(标准)做好全面的自我诊断的习惯,要经常自我诊断、发现异常、及时改进,工作也将因此而常做常新。其次,要细化量化岗位标准,理顺业务流程,明确质量控制点,夯实诊改基础。要坚持“诊改”理念,不断改进完善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制度,保证过程性数据的实时性采集,将教学诊改理念贯穿到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以“诊改”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和流程。

(四)以改进为宗旨,实施绩效管理,保障诊改结果的有效应用

诊断结果能否得到有效应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接受诊改,而这又取决于高职院校如何使用诊断结果,是将其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或工作好坏的依据?还是将其作为改进教师教学或工作的手段?教学诊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行此项工作时,一定不能偏离诊改的初衷,不能将其演变为评价与奖惩的手段。唯有此,教师才有可能接受教学诊改,诊断结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绩效管理引导质量生成主体不断对“诊改”实绩进行自我测评,检验目标达成度,并将测评结果作为再诊改的起点。

(五)充分利用已有平台,建设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

建立信息化平台是实现过程性数据实时采集的必要途径。首先,高职院校要打通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交换通道,整合信息资源,破解现有信息孤岛,推进部门之间业务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形成立足于本校的人才培养状况数据中心。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快实现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基于工作流的数据采集制度,增加过程性数据采集,实现以事件为核心的人、财、物动态数据采集和存储,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方面全面实时反映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相应的数据伦理道德约束机制”[6],注意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问题。最后,高职院校要做好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工作,根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要素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维度,做好诊断点的数据分析,并将其及时反馈以改进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院校目标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