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D147、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19-01-30邱爽陈瑞李战华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危重口病炎症

邱爽,陈瑞,李战华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手足口病是临床儿科常见传染性疾病,尤其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常由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所引起,绝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表现为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样综合征等病变,本病治疗不及时将并发肺水肿、脑膜炎等重症疾病,导致较高病死率[1,2]。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应早发现、早治疗,这对降低其病死率有一定临床意义,目前对其病机尚未完全明确[3],相关研究表明重症手足口患儿外周血炎症因子存在异常表达,炎症因子在手足口病疾病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4]。现阶段临床有关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常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早已涉及[5],但有关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147(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尚未涉及,为此笔者于本文展开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研究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指南(2010年版)有关手足口病诊断标准[6];②经医师诊断患儿有明显精神食欲差、嗜睡、易惊、恶心呕吐、发热、手足口腔中有少量散在疱疹等症状;③纳入研究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④初次确诊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排除标准:①合并丘疹性荨麻疹及水痘者;②合并免疫系统、肾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③近2周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研究组70例,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6~50个月,平均(26.35±2.01)个月,病程 1~4 个月,平均(2.31±1.01) 个月, 心率 180~240 次/min, 平均(212.35±12.65)次/min;健康组 30 例,男性 16 例,女性 14 例,年龄 5~48 个月,平均(25.89±2.03)个月。两组上述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①研究组患儿治疗方案: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患儿,入院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有颅高压表现者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所有纳入患儿均进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短期中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压增高时采用硝普钠或酚妥拉明治疗,血压降低时采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治疗,同时适当补充盐水或胶体液;一般治疗给予利巴韦林和对症处理,并做好隔离以及护理。②血清CD147、MMP-9检测,采集研究组治疗前后患儿及健康组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静置30min,常规离心分离血浆后,将其分装在无菌EP管内,低温保存待用,所有样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 CD147、MMP-9,CD147、MMP-9 试剂盒均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酶标仪(美国伯乐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 ①健康组、研究组治疗前后CD147、MMP-9水平变化;②治疗后研究组预后随访情况,治疗结束后1年随访两组病死率情况;③血清CD147、MMP-9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效能分析;④血清CD147、MMP-9水平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和t检验,服从正态分布各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组、研究组治疗前后CD147、MMP-9水平变化 研究组治疗前CD147、MMP-9水平较研究组治疗后、健康组的明显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CD147、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 (P<0.05),见表 1。

表1 健康组、研究组治疗前后CD147、MMP-9水平变化()

表1 健康组、研究组治疗前后CD147、MMP-9水平变化()

注:与研究组治疗前相较,均①P<0.05;与研究组治疗结束相较,均②P<0.05。

26.10±5.61 15.21±3.12①9.21±2.03①②组别研究组健康组时间 CD147(ng/ml) MMP-9(ng/ml)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3.91±2.16 8.65±1.58①5.16±1.02①②

2.2 治疗后研究组预后随访情况 治疗后1年研究组随访死亡例数为12例,随访死亡率为17.14%(12/70),死亡组CD147、MMP-9水平明显高于未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血清CD147、MMP-9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效能分析 血清CD147联合MMP-9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AUC、灵敏度、特异度较两者单一检测高,见表3。

表2 治疗后研究组预后随访情况()

表2 治疗后研究组预后随访情况()

组别死亡组未死亡组t P值例数 CD147(ng/ml) MMP-9(ng/ml)12 58--12.91±2.25 9.85±1.98①4.762 0.000 25.80±2.61 16.21±3.02①10.225 0.000

表3 血清CD147、MMP-9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预后的效能分析

2.4 血清CD147、MMP-9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CD147、MMP-9表达水平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见表 4、图 1、图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因多与感染肠道病毒71型病毒有关[7],绝大多数在发病后5d左右恢复,少数随疾病进展逐渐引发肺水肿、脑干脑炎、肺出血和心力衰竭等,相关研究表明合并急危重症是引发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的常见原因[8]。临床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机尚未完全明确,对其治疗尚缺乏行之有效药物方案,而积极探究预测手足口病合并肺水肿患儿预后的实验室指标对指导临床合理防治措施有一定参考价值[9]。长期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炎症因子在本病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既往尤忞[10]等学者研究表明为手足口病患儿给予喜炎平及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可有效减轻患儿血清IL-6、TNF-α、IL-2等炎症因子水平;王晓冬[11]等学者研究表明在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中,血清炎症因子CRP、IL-6、IL-10可作为其灵敏的预测指标。但有关血清CD147、MMP-9水平变化与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关系的研究尚未涉及。

表4 血清CD147、MMP-9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相关性分析

图1 血清CD147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相关性分析

图2 血清MMP-9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相关性分析

本文在既往文献基础上另展开临床对照性研究,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前CD147、MMP-9水平>研究组治疗后>健康组,三组间两两相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随访死亡率为17.14%,且死亡组CD147、MMP-9水平明显高于未死亡组,血清CD147联合MMP-9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AUC、灵敏度、特异度较两者单一检测高,此外血清CD147、MMP-9表达水平与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初步证实了手足口病合并肺水肿患儿血清CD147、MMP-9水平与其预后存在紧密相关性。CD147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中的一员,常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12],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中也存在高表达,其可通过促进MMPs-9产生引发机体炎症反应,从而间接促进疾病进展[13],MMP-9是广泛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内的因子,其可降解除了多糖外所有细胞外基质成分[14],而重症手足口病疾病进展常需经过黏附及降解基底膜等病理过程[15],MMP-9具有强大的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作用,因此其在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血清CD147、MMP-9联合检测可提高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诊断效能,CD147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MMPs-9,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促进手足口疾病进展恶化[16],因而两者联合检测诊断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效能更高。

综上所述,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D147、MMP-9水平存在明显的变化,血清CD147、MMP-9水平可作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预存评估的新型有效指标。

猜你喜欢

危重口病炎症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