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契机推进医学生“大思政”工作
——以武汉某985高校为例
2019-01-30刘亚玲李诗念亓来华
丁 卉,刘亚玲,李诗念,李 悔,亓来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430022)
一、“大思政”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以及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高校思政工作正式进入“大思政”时代。所谓“大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结合起来,贯穿教学、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系统化地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
(一)“全员”思政——队伍之“大”。
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建设。”[1]习总书记的讲话清晰地反映了“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之责”。具体来说,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坚力量,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引导;思政、哲学课程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党政、共青团干部承担着思政教育的补充工作;专业教师则侧重开展专业思想引领和专业指导。
(二)“全程”思政——时间之“长”。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总书记这句话强调了思政工作的持续性,除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外,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科研、社会服务、校园活动等各方面都应有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此外,应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特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针对性思政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2]。
(三)“全方位”思政——空间之“广”。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可见,思政工作的实施除了课堂主阵地,还应包括学校生活的所有空间、制度、理念。
在思政工作空间上,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思政即以课堂教学为时机,开展思政教育;课堂外思政即以第二课堂等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环境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在科研上,可引导学生关注学术风气、端正学术态度;在社会服务中,让学生学会奉献、感恩;在校园活动中,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思政工作形式上,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上就是运用信息手段、网络阵地,给学生输送积极的“营养”;线下就是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包括谈心谈话等,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成长。
二、武汉某985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大思政”工作的促进
自2014年开始,团中央学校部开始在全国试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两年后,该制度开始在高校共青团广泛推进。2017年8月,武汉某985高校印发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将第二课堂课程分为6个类别: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及其他项目[3]。
(一)以制度促参与,引导学生重视思政工作。
第二课堂的分类中,思想成长占据重要板块。它主要记载学生入党、入团情况,学生参与党校、团校培训经历,学生参加思想引领类活动经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通过直接的学分要求,这一制度让学生关注到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直接促进了“大思政”工作。
(二)以实践出真知,让实践育人功能有效发挥。
第二课堂的其他5个类别均与实践密切相关,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也早已被印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实现“大思政”工作的目标。
(三)化被动为主动,让思政工作效果更为显著。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不同,学生可以掌握绝对的主动权,从课程的选择、到参与的过程、再到最后的评价反馈,都由学生自主进行。从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这一现代学习方式理论来看,“实践”等主动学习形式可以显著增强学习效果[4],也让思政工作变得更为有效。
三、“大思政”理念下的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几点建议
医学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学科,职业使命、社会需求与医学模式的更新对这一行业的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其特殊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以思想引领为主线,以医德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打造第二课堂课程。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立德树人始终是中心任务。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德教育始终应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为此,在设计第二课堂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对思想成长类课程进行学分倾斜,并在其他5类课程的活动方案、教学大纲等课程设置上,融入医德观念,让思想引领这一“灵魂”始终贯穿其中。
除了医德教育外,把专业教育同医学人文相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特点和行业需求的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如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奉献与感恩意识,属于医学社会学范畴;再如向“大体老师”致敬活动,则有助于医学生伦理教育等。
(二)分阶段设计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让课程效果最大化。
对于医学生而言,课业重、学制长是影响第二课堂参与度的一项重要因素。为此,如何科学地设计医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保证他们通过第二课堂的参与有效提升综合素质是此项制度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特点分阶段设计课程。
1.新生入学阶段。通识教育阶段,应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意识,可着重设计如大众急救技能、医学名人传记等医学科普类课程,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向往,是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的启蒙期。
2.专业基础阶段。医学基础阶段,应着重设计医学伦理、医学信仰、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等医学理想信念课程,帮助医学生实现对专业精神的认同,坚定医学生信心,是思政教育和医德教育的提升期。
3.临床实习阶段。在大五及之后的高年级临床阶段,是医学生从学生转变为医生的关键时期,是思政教育升华和内化、医德医风最终养成提升期。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等是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的要求。此时,应着重结合专业所学,设计义诊、健康宣教等与服务大众健康紧密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激发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让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自身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5]。
(三)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重视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作用。
“大思政”工作强调全员育人,包括专业教师在内的其他教师也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主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为共建、共享、共融的关系,各类主体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为此,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和实施时,应注意主体的广泛性,除了尊重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外,还应吸引其他思政工作主体的参与,尤其是发挥临床教师的作用,让拥有专业优势的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功能为“大思政”工作增添实效。
首先,在政策上,出台配套文件,完善评价机制、晋升机制等,引导其重视“教书育人”的职责。其次,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教师班主任,做好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引领。最后,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6],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意识。
总之,对于如何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作用,可以简化为“言传”、“身教”。所谓“言传”,一是专业教师要参与医学生早期教育,帮助他们端正专业思想,培养职业认同感;二是在课堂教学及见实习带教过程中,促使医学生主动将医德医风融入自身言行中;三是利用担任教师班主任、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契机,锤炼医德素养。所谓“身教”,即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树立热爱医学、敬职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