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掌上超声定位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探究
2019-01-29赵汝运黄莉萧治恒刘珍肖琳
赵汝运,黄莉,萧治恒,刘珍,肖琳
(中山市中医院 麻醉科,广东 中山 528400)
0 引言
桡动脉穿刺置管是临床监测患者超声引导技术是监测平均动脉压、观察患者临床体征指标变化情况的有效方途径[1]。由于桡动脉管腔狭细,传统的触摸定位穿刺法容易出现穿刺失败情况,导致患者并发局部血肿、血管损伤等不良事件,增加穿刺置管难度,因此有必要研究更加科学的穿刺方法。随着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应用便携式掌上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成为了可行方案[2]。为了探讨更加科学、准确的桡动脉定位方式,本文就不同桡动脉定位方式引导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展开了如下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医院收治的桡动脉穿刺置管患者128 例,根据不同定位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4 例。观察组36 例,女28 例,年龄19-74 岁,平均(51.57±3.39)岁。对照组男37例,女27 例;年龄20-75 岁,平均(51.34±3.25)岁。患者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择期行桡动脉穿刺置管;②美国麻醉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3]。排除标准: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②穿刺部位感染;③外周血管疾病;④精神病。上述数据对比同质性优良。
1.2 方法
常规监测体征指标水平,开放静脉通路,予以患者咪达唑仑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7040)0.5-1 m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56)5-10 μg。予以患者面罩吸氧,流量5 L/min。患者取平卧位,左前臂外展呈90°,在腕下垫放桡动脉穿刺置管体位垫,使患者掌心向上,手掌背伸后妥善固定。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668)完成穿刺局部浸润麻醉操作。观察组采用SonoStar WHPBIBA007 掌上超声行桡动脉定位,使用一次性无菌保护套套好超声探头,对血管行短轴切面探查,调整增益、深度,移动探头使穿刺动脉位于显示屏正中,针尖靠近探头2 mm 入针,入针角度30°。采用平面外法在超声监视状态下引导高回声两点针尖进入桡动脉管腔内,压低针尾,进深2-3 mm,穿刺过程中维持针尖处于桡动脉管腔中,完成置管,拔出针芯,连接压力换能器,待显示动脉压力波形后确认置管完成。对照组行传统触摸法定位桡动脉,用左手指于桡骨茎突水平向内侧,待触及桡动脉搏动后,右手引导穿刺针完成穿刺,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0°,待刺破桡动脉发现针尾回血后,压低针尾,进深2-3 mm,完成置管,拔出针芯,连接动脉换能器,监测血压。全部操作均由同一名资深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和穿刺次数≤3 次的患者比例。②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③统计不良事件,包括血肿、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至SPSS 23.0,以χ2检验定性资料(%、n),以t检验定量资料(±s),如有差异即P<0.05。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情况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为52 例(81.25%),对照组为33 例(51.56%),组间数据对比,χ2=12.642,P=0.000。观察组穿刺次数≤3 次者为63 例(98.44%),对照组为49 例(76.56%),组间数据对比,χ2=14.000,P=0.000。
2.2 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对比
观察组穿刺时间为(33.82±7.54)s,穿刺次数为(1.25±0.53)次;对照组穿刺时间为(52.09±18.62)s,穿刺次数为(1.84±0.86)次。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t=7.276、4.672,P=0.000、0.000。
2.3 不良事件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3/64),包括血肿2 例(3.13%),血管损伤1 例(1.56%);对照组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12/64),包括血肿6 例(9.38%),神经损伤2 例(3.13%),血管损伤4 例(6.25%)。组间数据对比,χ2=6.116,P=0.013。
3 讨论
桡动脉处于人体皮肤浅表,侧支循环丰富,易于置管,是监测动态血压、重复采血的常用部位,而超声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受到了医师的青睐[4-5]。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穿刺次数≤3 次比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642、14.000,P=0.000、0.000),表明观察组使用的定位模式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穿刺置管定位准确性。观察组穿刺时间显然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显然少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引导穿刺置管方案能够有效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效率。初步研究,观察组采用的掌上超声定位方案可利用可视化技术,辅助医师实时观察穿刺动态和血管进针情况,提高穿刺定位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反复进针,缩短穿刺置管操作时间,提升桡动脉穿刺置管效率。
本文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4.69%<18.75%)(χ2=6.116,P=0.013),表明观察组使用的定位途径可有效防控血肿、血管损伤等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安全性。初步分析,掌上超声具有体积小、经济性高、成像清晰的优势,能够充分满足临床用于桡动脉定位引导穿刺置管的需求,且在可视化操作下能够提高定位操作的准确性,避免穿刺对血管壁等邻近组织造成损伤,提高穿刺置管安全性。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李继等[6]研究后发现,与传统触摸定位桡动脉方式相比较,采用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0.0%,穿刺次数≤3 次者占比为100.00%,无血肿等不良事件发生,后者穿刺时间更短,穿刺次数更少,充分证明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引导穿刺置管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发现,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穿刺成功的要点在于精细操作、准确定位,为此必须做好下述三点内容:①在穿刺过程中必须确保患者穿刺肢体位置不变,利用桡动脉穿刺置管体位垫,确保固定妥善,提高人体放置的舒适性,同时更便于人体露出桡动脉,避免肢体移动影响穿刺操作,以提高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的便利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穿刺操作效果;②精细化描绘体表皮肤桡动脉走向;③确保进针角度和皮肤呈30°,压低针管置管。
综上所述,采用掌上超声定位桡动脉引导穿刺置管能够有效提高定位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因此具有积极的临床与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