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19-01-24刘博伟张玲娟梁宝松韩双印李修岭
刘博伟,肖 伟,贾 航,兰 玲,袁 媛,张玲娟,梁宝松,张 昊,李 健,韩双印,李修岭
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难以治愈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发生在黏膜与黏膜下层,具有终身复发倾向。近年来资料显示U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临床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3]推测,我国UC年患病率为11.6/10万。因UC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恶变可能,有必要进行UC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其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UC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确诊为UC的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既往史、现病史、个人史、肠镜资料及治疗情况等相对完整。UC诊断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提出的“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4]。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2.1.1 基本信息:350例UC患者中,男191例(54.6%),女159例(45.4%),男女性别比为1.2∶1,年龄(47.0±15.7)岁。各年龄段分布如图1所示,UC的年龄分布多在21~60岁,其中21~40岁为高峰期。
图1 350例UC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Fig 1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350 cases of UC
2.1.2 住院情况: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因UC住院患者数分别为: 2013年35例(10.0%),2014年48例(13.7%),2015年80例(22.9%),2016年71例(20.3%),2017年116例(33.1%),总体呈递增的趋势,2017年UC患者住院数是2013年的3.3倍。
2.1.3 复发的诱发因素:350例UC患者中,共有207例慢性复发型UC患者。其中,42例有具体复发诱因,包括未正规用药者15例,劳累者17例,进食不当者10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5.7%、40.5%及23.8%。其余165例患者无明显复发因素。
2.2临床表现350例UC患者肠道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发热)、肠外表现(骨骼肌肉系统表现、皮肤黏膜表现及眼部病变)相应例数及比例如表1所示。其中3例(0.9%)发生肠穿孔并发症。
表1 350例UC患者临床表现Tab 1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350 cases of UC
2.3UC诊断350例UC患者临床分型、病情分期及病变严重程度如表2所示。350例UC患者中,缓解期17例,因疼痛肠镜未至回盲部4例,未见肠镜报告4例。故UC活动期患者中有完整肠镜资料者共325例。内镜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315例(96.9%),糜烂、浅表溃疡243例(74.8%),肠黏膜颗粒样变、出血149例(45.8%),假性息肉55例(16.9%),肠壁僵硬、狭窄,袋囊变浅38例(11.7%),黏膜桥5例(1.5%)。患者年龄与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组(≥61岁)与青年组(21~40岁)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P=0.005),且青年组重度UC发生率更高。患者性别与病变严重程度关系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P=0.02),且女性患者重度UC发生率更高。
2.4治疗及预后350例UC患者中,297例(84.9%)服用5-ASA,98例(28.0%)使用激素(包括口服和静脉),32例(9.1%)使用免疫抑制剂,123例(35.1%)联合抗生素,235例(67.1%)补充益生菌,76例(21.7%)局部使用激素灌肠。在98例应用激素治疗患者中,5例因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而停止使用激素,4例改为生物制剂后好转。在3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中,4例因出现3度骨髓抑制而停止使用,2例改为生物制剂后好转。初始治疗后有效318例(90.9%),无效32例(9.1%),1例因病情较重自动出院。其中,初始治疗无效20例(5.7%),给予生物治疗后好转;外科手术8例(2.3%),其中发生穿孔3例,消化道大出血内科治疗难以控制3例,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2例;死亡3例(0.9%),死亡原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合并冠心病1例,难以控制消化道出血不具备手术条件1例,中毒性巨结肠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合并重症肺炎1例。
表2 UC患者临床分型、病变分布范围、病情分期及严重程度Tab 2 Classifications, extent, activity and severity in UC patients
表3 UC患者年龄与UC严重程度关系Tab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severity of UC patients 比例/%
注:*:与≥61岁组比较,χ2=10.8,P=0.005。
表4 患者性别与UC严重程度关系Tab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 and severity of UC patients 比例/%
3 讨论
U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更为常见,亚洲地区UC的发病率地域差异较大,有报道,目前欧洲、北美洲的发病率分别为24.3/10万和19.2/10万,亚洲发病率为6.3/10万[5]。目前国内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有研究推测国内UC的患病率为11.6/10万[3],且UC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6]。本研究发现,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UC患者住院患者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UC住院数是2012年的3.3倍,与国内外报道一致[7-8]。这可能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临床医师对UC认识不断提高有关。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被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UC是一组病变累及黏膜炎症,以遗传异质性为特征的疾病群,其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多种病因导致遗传易感性,导致机体对肠道黏膜抗原免疫应答失调[9]。本研究350例UC患者中,42例有具体复发诱因,包括未正规用药者15例,劳累者17例,进食不当者10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5.7%、40.4%及23.8%。
本研究显示,发病年龄呈单峰分布,发病高峰年龄21~40岁,基本与国内的报道一致[7,10]。西方国家UC男女比例为1∶1[11],国内UC男女比例为1.34∶1[3]。本研究中,我院UC患者男女比例为1.2∶1,与国内研究相似。
我国与西方国家关于UC病变范围的分型方法基本一致,均为依据蒙特利尔分型,将UC分为直肠型(E1)、左半结肠型(E2)和广泛结肠型(E3)。我国及西方国家UC发病部位相似,病变位于直肠、左半结肠及广泛结肠约各占1/3。本研究发现,我院UC患者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较国内其他报道较高[7]。按改良Truelove和Witts分度标准,活动期UC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国内研究显示,轻度UC约占35.4%,中度UC约占42.9%,重度UC约占21.7%[3]。本研究发现,轻度、中度及重度所占比例分别为36.9%、29.5%、33.5%,其中重度UC较国内报道略高。老年组(≥61岁)与青年组(21~40岁)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有差异,且青年组重度UC发生率更高。不同性别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重度UC发生率更高,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3]。
目前,传统的药物如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仍是UC治疗的主要选择,但存在易复发、药物依赖或抵抗及不良事件累积的风险。近年,联合治疗及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在提高治疗效果、克服难治性疾病、维持缓解和减少复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优势[12-13]。国内报道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6%,手术量(3%)和病死率(0.6%)均较国外低。本研究显示,初始治疗后有效318例(90.9%),无效32例(9.1%),其中初始治疗无效者20例(5.7%)给予生物治疗后好转,外科手术8例(2.3%),死亡3例(0.9%),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3]。
综上所述,近年UC发病呈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与老年组(≥61岁)相比,青年组(21~40岁)重度UC发生率更高,女性较男性患者重度UC发生率更高;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受累较为常见,大多数对内科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因此,对于青年UC,尤其是女性患者,临床医师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治疗,避免因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