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琵琶曲
——以《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为例

2019-01-23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琵琶曲琵琶乐曲

许 嵩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引言

广东民间音乐中的器乐体裁,最初是由外省的民间小调或传统戏曲音乐演变而来,该类音乐具有优美流畅的旋律、明朗的节奏和独特的调式结构,正是这些艺术特点使众多民间音乐在群众生活中广为流传[1]。民间器乐音乐发展至今,琵琶已由通常的伴奏或合奏类乐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性的演奏乐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其他民族器乐作品相似,相当一部分琵琶作品脱胎于地方性音乐曲调,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且具有明显的广东地方性音乐特点。作为独立的演奏乐器,琵琶在保持该乐器的技法优点的同时,结合广东音乐艺术特色,融入了加花、衬音、滑音等润腔技术,完美地诠释了广东音乐的内涵。对该类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琵琶曲进行研究,可以细化对琵琶曲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把握,从而表现出广东民间音乐的性格特点。而在广东民间音乐为题材的琵琶曲中,以《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3首最具代表性。我们通过对这3首乐曲比较研究,归纳出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的琵琶曲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规律,不仅为广东民间音乐风格的琵琶曲演奏与研究提供参考,而且对该类民间琵琶乐曲的研究,亦是当代广东民间音乐研究与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一、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琵琶曲的音乐特点

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的琵琶曲往往是在原有的民间音乐题材的基础上经过本土化改变而创新出来的音乐内容,它除了具备原有音乐题材的特点之外,还折射出琵琶乐器本身独特的风格魅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这3首琵琶曲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为具体地把握作为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的琵琶曲的音乐特点。

(一)《旱天雷》音乐特点

琵琶曲《旱天雷》作为广东民间音乐的早期作品,是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严老烈由传统民间乐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来,其将自己所擅长的艳琴演奏技法和右竹法充分融入到乐器演奏之中,提升了乐曲的艺术魅力。与《三汲浪》中平稳、低沉的曲调相比,《旱天雷》的演奏更加活泼,所表现出来的是生机盎然的感情,为人们营造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在整首乐曲的演奏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了八度跳进,密集而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穿梭其间,既刻画了锣鼓喧天的欢庆场景,又表现出了幸福喜悦的内心激情,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文气息。

对于琵琶曲《旱天雷》音乐特点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其旋律的发展手法以及音型特点两方面分析入手。通过《旱天雷》与《三汲浪》的谱例对比(见谱例1)可以发现,虽然《旱天雷》与传统曲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却与原有的乐谱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从乐曲的旋律发展手法来看,《旱天雷》通过对原曲骨干音的加花变奏,以及在原曲一些重要的板头部位增添前缀,广东音乐称为“冒头”,这也是广东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次出现润饰了乐思,且还增强了音乐的抑扬顿挫感[2]。其次,《旱天雷》一曲中加花填入的十六分音符与八度跳进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使曲子的旋律变得更加轻快活泼,使整首曲子展现出了久旱闻雷声的喜悦之情。这样的改编使曲调更具特色,体现了民间音乐的变奏精髓。

谱例1《三汲浪》《旱天雷》谱例对比

(二)《寒鸦戏水》音乐特点

《寒鸦戏水》原为潮州弦诗乐十大套曲之一,而琵琶独奏曲《寒鸦戏水》则是根据弦诗乐基础上改编的同名筝曲改编而成。乐曲风格古朴典雅,刻画出寒鸦徘徊、嬉戏于水天之间的情趣。

《寒鸦戏水》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曲式结构、曲调和情感等方面。首先,从《寒鸦戏水》的曲式结构来看,为六十八板体。整首曲子可以分为头板、二板、三板和拷拍四部分,乐曲通过节拍及速度的变化,即“曲速三变”板式变奏的手法,对主题旋律进行四次变化呈示。其次,从曲调来看,由于潮州弦诗乐沿用古老的“二四谱”,即以数字“二、三、四、五、六、七、八”作为“sol、la、do、re、mi、sol、la”的音名和唱名,这与潮汕地区方言有关。其中“三”“六”的音位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五声音阶中的正音如“三”作“mi”、“六”作“la”时为轻三六调式;另一种则是用偏音如“三”作“si”、“六”作“fa”时为重三六调式。当然这里的“fa”和“si”并非十二平均律,而是一种游移于fa与#fa、si与bsi之间的中立音。《寒鸦戏水》以重三六的调式特点装饰旋律,以sol、↓si、do、re、↑fa、sol为旋律骨干音。↑fa、↓si中立音的使用增加了音调的不稳定性,也给音乐的演奏带来了独特的韵味。再者,在乐曲的意境表现上即便标题着意刻画寒鸦戏水之情趣,然而一句“寒鸦栖复惊”则隐含了一丝悲凉之意。

(三)《出水莲》音乐特点

《出水莲》是由林石城先生根据客家筝曲《出水莲》改编而来,该曲曲调平缓、意境深邃,旋律清秀,气韵典雅,曲中所表现出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充分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品德的神往和追求。作为一首由客家汉乐改编而来的琵琶曲,《出水莲》一曲依托琵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我们传递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出水莲》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作品在曲式上严格按照传统民间音乐的曲式谱写,即慢板与快板都保持在六十八板。其与《寒鸦戏水》不同的是并没有采用潮州音乐所常用的“曲速三变”的手法来构思谱曲,而是在原慢板的基础上,通过减字手法从而构成慢-快的两段结构,这种结构也符合客家传统汉乐的结构特征。

其二,从音乐的调式来看,琵琶曲《出水莲》同样以类似于《寒鸦戏水》之重三六的调式特点装饰旋律,乐曲通过中立音的变化以及乐器在演奏时所运用的独特润腔技术,使得作品旋律清丽、典雅,显露了客家汉乐音调古朴、风格淡雅的独特魅力。

我们从《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这3首具有广东民间音乐题材特点的琵琶曲所具备的音乐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作为以民间其他题材音乐中改编而来的音乐作品,琵琶曲在曲调、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使其别具一格;另一方面,乐曲通过特定的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音乐元素所表现出的内涵和风格,保存了琵琶曲中民间音乐的特点。

二、广东民间音乐题材中琵琶曲的演奏特点

琵琶作为一种有着丰富表现力与舞台感染力的民族乐器,与其拥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密不可分。左手细腻委婉润腔技术以及右手华丽的指弹技术为作品的演绎增添了无限的音乐表现力。通过对《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这3首琵琶曲当中所运用的演奏技法予以扼要论述,并对以广东民间音乐为题材的琵琶曲演奏特点进行归纳,以突出琵琶在演奏方面的独特之处。

(一)《旱天雷》演奏特点

作为一首经典的广东民间琵琶曲,《旱天雷》(见谱例2)在继承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琵琶演奏曲。它既有将传统民族音乐中的加花手法引入其中,又常使用同音反复的装饰旋律,而且先锋音亦称冒头的使用以及衬音(多用solmi二音作衬音)的运用,更是增添了音乐的律动,展现了广东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整首乐曲速度明快,大量运用了琵琶快速弹挑的技法,在演奏过程中弹挑应注意右手弹挑触弦的角度,通常小于平时所常用的45度,使得音色清脆纯净。

谱例2《旱天雷》片段

(二)《寒鸦戏水》的演奏技巧

《寒鸦戏水》这首乐曲对演奏者而言,难点无疑是对调式中中立音音准的把握,乐曲在演奏过程中,重三六音的交替使用增强了音符之间的不稳定性,带来了调式色彩幅度的增大,并结合琵琶左手推拉吟揉、按捺擞带等润腔技术的运用,使得整首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味,而且丰富了此曲的内涵。乐曲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在运用左手润腔技术时格外注意音的准确性。由于这乐曲的最大特点体现在板式速度的变化上,因此在演奏时对曲速的变化掌控亦是能够体现出其对乐曲结构层次的把握。

(三)《出水莲》的演奏特点

琵琶曲《出水莲》(见谱例3)的演奏难点无疑也是集中体现在对中立音的把握上,以及对琵琶不同触弦点演奏时产生的音色变化的感性认知。并且通过左手的润腔技术来诠释音乐的内容,从而体现乐曲的风格。而与《寒鸦戏水》不同的是,两首乐曲即便在调式上都是采用重三六的音阶调式,但在风格上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则是通过左手具体的润腔技术得以体现,如左手极慢的揉弦来延长句尾音的韵味;回滑音、按滑音的演奏强调音色的细微变化,这种听觉上的审美能力需要演奏者细细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内涵。由于客家音乐相对来说较为传统和文人化,追求的意境则是悠远深长。因此,在技术的运用上则要体现其客家音乐的风格,其所表现的意趣还需演奏者深入体验客家音乐文化的精髓方可信手拈来。

谱例3《出水莲》片段

由上述可见,琵琶通过其繁杂的左右手技巧以及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音色变化对作品风格的呈现现以及内容的诠释上都彰显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诸如《寒鸦戏水》《出水莲》这两首乐曲,皆是琵琶根据古筝同名曲移植改编而成,通过演奏过程中琵琶所运用的技巧分析,可以看出即便演奏者纯粹的追求器乐的独特个性,在音乐风格的表现上还是遗留出筝乐的演奏迹象,然而这也是依托于同类乐器之间技巧的互相借鉴。对于移植作品的演绎而言,笔者认为音色差异越明显的两件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风格差异就越显著。诸如琵琶与古筝都属中国民族弹拨乐器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音色的差异相对于其它诸如二胡对小提琴曲的移植所体现出的音色差别要小得多,作品所呈现的音乐风格相对就更接近些。

三、民间音乐题材琵琶曲的演奏思考

众所周知,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类音乐体裁,诸如民歌、说唱、戏曲等,它最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各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且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以民间音乐为题材的琵琶曲无论在乐曲风格上还是演奏特点上都体现出独特的地方音乐特点。把握其作品的音乐特点与艺术规律可为演奏者提供更为理性的思维与合理的音乐实践。那么,如何演绎这类题材的作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思考。

(一)地方音乐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异同,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因此,这些性格气质经过心理的沉淀便幻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3]。譬如作品《出水莲》,单乐曲从标题上可以得知此曲应是描写莲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之特点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品格。演奏者演奏时可将出水莲花含苞待放、随风轻摇之美感以音乐呈现。那么除此之外有无更深层次的意义相关呢?笔者认为还需思考作品创作中的人文关照。我们熟悉客家民系自中原先民南迁,历经坎坷辗转,先由赣迁闽,再由闽迁粤进入埔潮、嘉应,乃至外迁国内其他省及远涉港台和南洋诸地。历史上粤东客家族群的大规模迁徙,不是天灾就是躲避战乱。然而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先民们将中原汉文化种子不断的散播到客家地区,在客家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丰富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所以客家音乐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谱典雅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源于其崇山峻岭的地缘特征,受到外来艺术的冲击较小,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原移民而来的客家族群保持着一种崇古尚雅的人文情怀与审美情操。因此,演奏这首《出水莲》,要通过熟练的技巧来展现莲花婀娜多姿的姿态,更要在客家音乐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乐曲内在所体现的人文内涵。

(二)音乐内部的结构特征

音乐是声音艺术,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通过一个个音符逻辑性地组织而成。因此在其抽象的表征之下,有着尤其严谨的结构规律和表现形式,这些则体现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例如,民间音乐十番锣鼓,在其千变万化的锣鼓点背后则隐含严谨的数列结构;再如八板体是中国传统器乐中众多乐曲采用的一种结构模式,它基于一个旋律片段,该片段含有八个句子,每句含八板,各乐句中的板数相乘后得六十四板,其中第五句增加四板,共六十八板。而琵琶曲《寒鸦戏水》全曲共四段,每段均为六十八板结构,四段旋律骨干音相同,以节拍和节奏的变化,即“曲速三变”板式变奏的手法,作为音乐创造向前发展的动力。对于演奏者而言,需具备作品分析与解释的能力。此外,还应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乐器的演奏法对特定音阶调式的影响诸如本文中涉及到客家音乐、潮州音乐所采用的重三六音阶调式,更应该在其独特的调式音律上把握地域的色彩韵味。

结语

本文通过对《旱天雷》《寒鸦戏水》《出水莲》3首琵琶曲音乐特点和演奏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一,广东民间音乐题材中的琵琶曲往往脱胎于诸如潮州音乐、客家汉乐等音乐表现形式,在其原有的音乐题材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从而得出新的音乐体裁,虽然与原本音乐演奏形式有着相似之处,但因其琵琶独特的音色魅力,使其在表现乐曲中别有一番风味。其二,一方面,作为以民间其他题材音乐中改编而来的音乐作品,琵琶曲在曲调、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使其别具一格;另一方面,乐曲通过特定的音阶调式、节奏节拍等音乐元素,所表现出的风格内涵,保存了琵琶曲中民间音乐的特点。其三,任何乐器虽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性,然而不同器乐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也能更丰富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最后,对于民间题材的器乐作品的演奏而言,需要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内部的音乐结构特征,并理解其表现的人文内涵从而形成对该类题材作品演绎的思维模式。

猜你喜欢

琵琶曲琵琶乐曲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琵琶老店琵琶声
父与子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三首琵琶名作的女性形象塑造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探究
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之探究
琵琶仙·寒窗
悲伤的乐曲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