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探究
2017-02-23王欣洁
王欣洁
摘要: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先生写出了著名了琵琶协奏曲《春秋》,其不仅是唐建平先生的代表作,更是被公认为现代琵琶协奏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后还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选为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之一。本文将简要论述琵琶协奏曲《春秋》的演奏与创作方法。
关键词:琵琶曲 春秋 演奏
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公元五世纪自西域引进中原,而后经过岁月的演变与我国人民的革新,至今,琵琶已逐渐演变为一件极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乐器。此后在1994年,唐建平为响应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邀请和为纪念孔子诞生2545周年活动而创作了《春秋》这一佳作,此曲同年由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与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进行了首演[1]。
一、琵琶协奏曲《春秋》的创作特征
(一)乐曲发展脉络
《春秋》一曲主要有引子、行板、快板、柔板至快板、急板五部分组成。此五部分又分别由不同的音乐元素与演奏技巧组成,彼此相对独立却又紧紧相扣,其激昂并进、时急时缓,巧妙、形象地刻画出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壮观场面。
1.引子部分,其中包含了1-43小节,该部分以激动、自由为表现手法,突出了《春秋》悲壮宏大。作为引子,其目的首先是要给听众营造出合理的气氛,以衬托出主体的发展。在此环节,作者先是运用了京剧紧打慢唱的方式,营造了春秋中悲壮宏大的气氛,而后琵琶演奏由慢转快,加上乐队气息由弱变强,两者之间巧妙结合,表现出了春秋时期时局风云瞬变的动荡气氛。
2.行板部分,主要包含44-86小节,该部分以清晰流畅的中板为主。此阶段中的琵琶之音犹如人声倾诉,与乐队所演奏的旋律相互衬托,表现出了人心温暖的和谐,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太平盛世的宁静。该部分在主旋律的选择方面,既有横跨隐喻的器乐,又包含了传统五声与民族旋律的特质,加上温和的中板速度,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和平时期的平静。随着出现的第三段快板逐渐加强了乐曲的整体力度,自71小节后,在大量七音、不和谐音以及定音鼓有节奏的敲击辅助下,让人深切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音乐变化。再后来,此曲采用琵琶独奏的方式,如春秋时期人们的内心独白,与之前强烈的音乐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强烈紧张的气氛逐渐过渡到了欢快的节奏中[2]。
3.快板部分,主要包含87-275小节。此部分乐曲节奏相对整部作品属于欢快活泼型,因此,该部分乐曲主要表现了乐曲情感多变、气势宏大等特点。其中,在两个主题的对比阶段,即在3/4拍抒情性主题与十六分音符跑动的欢快主题中,以快板为主要表现手法,加上琵琶与乐队的“积极互动”,让该部作品不再是单一陈述的形式,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的转换,极大的增添了作品情趣[3]。之后这种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瞬间缩短,音乐的节奏也越来越急,使得整部音乐的音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表现出了该乐曲宏大的气势,此后的265小节为整部作品最为高潮之处。这里作者运用乐队与琵琶十六分音符的全奏,但是相同的音在不同的节拍内进入,更是让人产生群雄分起之感。之后,这种恢宏的气势戛然而止,听众仿佛置身于战后硝烟弥漫的惨淡凄凉之景中,此时出现了琵琶旋律,犹如深情的哭诉,让人叹为观止。
4.柔板至快板部分,主要包含了276-447小节,该部分主要以深情叙述为表现手法。如同《梅花三弄》中以琵琶模仿古琴一般韵味十足,让人产生清丽空灵之感,同时却不失圆润坚实之感。并且,作者在此部分的琵琶运用,使得该主题不再是如同《梅花三弄》一般一枝独秀的景象,而是不由让人产生该乐曲是由琵琶这“一枝独秀”带领整个乐队之感。并且,该表现手法在301-345小节中先后出现6次,辅以重复、渐进、扩大等一系列表现手法,描述出了一副“群梅傲雪”的壮丽景象[4]。
5.急板,包括448-623小节,该部分因其节奏急、快,让人感觉音乐如狂风骤雨般扑面而来。其中,强力度和弦的演奏,将春秋时期时局动荡、世局瞬息万变的场景描绘得淋漓精致。恢宏的气势让整部作品再一次达到高潮,表现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的残酷场面,紧张的气氛不由得让人窒息。此外,分裂紧走的琵琶滑音与乐队之间的对答,其紧张的气氛不仅让乐曲达到新的高潮,更无尽的表达了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无限热爱与追溯之情。此部分中,响板、编钟、云锣等色彩性乐器的运用,犹如神来之笔,对《春秋》这部大型琵琶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音乐风格特点
问题是《春秋》一曲中最显见的表达形式之一,其充分表現了琵琶与乐队之间相互对比却又彼此融合统一的关系。作品中,既能感受到二者相互独立的华彩,又能听到二者融合后的高潮。在对答乐器的选择方面,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此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考虑,如重复运用的十六分音符全奏琵琶乐,看似相对独立且单一,但作者将之与木管乐器以及弦乐器组合到一起,便形成了不同乐器共同与琵琶对答的场面,扩充了乐曲的音域,乐曲也因其而不再显得单调[5]。作者正是在这些方面有精心的考虑与设计,才让整部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不会让人产生“两面感”,才会形成这种两者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力度的大幅度快速变化:力度的大幅度和快速变化是此曲的一大特色之一。《春秋》一曲中,听众可明显感觉到其力度的强弱变化,部分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听众则能听出,该曲的力度最低与最高分别可达到sfff与PPP,这样的变化在《春秋》一曲中比比皆是,且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才让听众感受到此曲气势的磅礴,这也是此曲最大的特色之一。此外,此曲中,反复穿插着琵琶独奏与大乐队演奏的形式,两者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让听众瞬间产生听觉上的反差,由此来表现当时社会环境下那种强力的感情冲突,这种情感上的冲突不仅有效烘托出了当时环境所形成的气氛,更为乐曲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同时,还让整首乐曲的形式容易被听众所接受[6]。
二、关于《春秋》演奏的分析
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从以下两方面谈谈对协奏曲《春秋》的演奏分析。
(一)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
《春秋》这一琵琶协奏曲之所以会被当代人奉为经典,其与作者对协奏曲有着独到的见解不无关联,若作者无法准确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就容易出现松散、拖沓等现象。由此可见,唐建平先生在对音乐结构的整体把握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以至于其在曲中许多段落之间的衔接处都是以单独的乐曲演奏来完成过渡的,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整部作品更加紧凑,毫无松散、拖沓之感。对于这样的上佳之作,要想完美演绎,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认真读谱,從中领会作者意图;其次,要对乐队主旋律、独奏与乐队间的配合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不仅要重视整体的布局,更要注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如此才能真正领导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而在演奏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7]。
(二)各种琵琶指法运用的特点
《春秋》协奏曲中,既有传统琵琶文曲的柔美,又有现代武曲刚强的特点。因此,要想完美演绎这样的作品,便必须掌握音乐中的情绪变化,而后根据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1.强力度的扫拂
在此曲的引子部分,有部分段落是以琵琶独奏的形式演奏,且谱面上有明确的fff标记。因此,针对这部分段落的演奏,重点应放在音质上,切忌“聒噪”。熟记谱面标记,其实质是要让演奏者领会作者的精神内涵。其次是注意节奏的强弱变化,只有演奏者本身对幅度的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正确把握幅度尺寸,进而演奏出好的作品。
2.关注模进音型的换把技术
《春秋》协奏曲的第二部分,是琵琶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独奏的方式进行,这种演奏方式有效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但在弹奏模进音型时,容易因换把而出现技术上的失误,对此,建议用指序记忆法去练习这部分内容。所谓指序记忆法,即指法保持不变,主要练习平衡的保持。演奏者在熟悉按音位之后便应下意识的练习换把,努力达到一步到位、干净利落的境界,尽量减少失误。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换把时不能简单依靠手腕的单一动作,而是应大幅运动手臂来带动食指,让手臂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才能确保换把准确无误。
3.对汇指(滚奏、扫拂、滑奏、绞弦)技术的关注
协奏曲的第四部分可谓全曲中最具华彩性的段落,但是这一段落结合了滚奏、扫拂、滑奏、绞弦四种琵琶弹奏指法。既表现出了传统琵琶文曲的柔美,又具备了现代琵琶武曲刚强的特点。传统武曲善于描绘战争场面,因此需要利用丰富的音响效果来渲染,这些效果在《春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最大动力。关于此部分的演奏,先是由弱拍滚奏带起情绪,紧接着的三次滑奏加上后来的绞弦与扫拂,让整部音乐作品如阶梯式的不断发展,此中各环节紧紧相扣,毫无松懈、怠慢之感,鲜明的力度层次,不断迭起的音乐高潮,让琵琶的表现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对演奏者在演奏力度与耐力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便需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以训练自身瞬间的爆发力,提升自身耐力。当然,在训练爆发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力量分配的尺寸,如此才能达到层次分明、层层推进的效果。
4.对泛音技术的关注
此曲在第三部分中有引进《梅花三弄》中特有的无声特性音调,并用琵琶以极弱的泛音奏出,与之后的乐队强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出了音色透明、立体、音质结实、颗粒清晰等特点。针对此部分的演奏手法,需以左手虚按泛音位,此时的手指要尽量绷直,以集中手指力量,提升手指爆发力。若手指弯曲则容易出现音位不准确、迟缓等失误。
三、结语
总之,《春秋》一曲之所以会被当代人们奉为时代艺术瑰宝,是因其无论从创作动机、思想内涵、结构安排、演奏技巧等各方面都是传统琵琶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而要做到这一切,除了要对音乐本身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还要会融合西方与我国传统的作曲手法,如此才能保证乐曲的艺术性与欣赏性。
参考文献:
[1]刘宏.琵琶协奏曲《春秋》的创作特征及其审美情趣探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2):114-118.
[2]刘豆豆.琵琶协奏曲《春秋》之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3]李吉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春秋》析评[J].人民音乐,2014,(03): 25-28.
[4]于亮.当代琵琶协奏曲审美意趣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1): 34-38.
[5]张惠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琵琶协奏曲美学探微[J].内蒙古艺术,2013,(01):14-16.
[6]许晓敏.现代琵琶协奏曲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0,(11):112.
[7]周婕.民族器乐协奏曲创作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