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的分布与流变

2019-01-23肖晓玛李曙豪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罗定肇庆书院

肖晓玛,李曙豪

(肇庆学院 a.教师教育学院;b.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书院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723年)置丽正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其主要活动内容和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1]这是关于书院的最早记录。在唐代,书院的作用类似于图书馆。古代还存在其他教育机构,如府学、学宫、社学、义学等,那么书院与这些教育机构的区别在哪里呢?府学的性质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属于正宗的官办教育,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级别很高,在某些历史时期,府学还是主管教育行政官职名。“学宫”和“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后来“学宫”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开始泛指官学,即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尤其指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代首创,级别低,主要招收15岁以下的乡村儿童。义学也称“义塾”,是指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的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而书院在本质上是一种古代民间教育场所,是非官方性质的教育机构。

书院在本质上与其他古代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的最大区别是它的民办性和自由性。书院本质上是一种民间教育场所,它的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乡贤、大儒、政要皆可入书院主持讲学。在经过历代的兴办、变迁以后,它的功能也变得多样化:主要是教化功能,也兼具藏书、出版、祭祀、聚会、乡约等功能。作为古代官办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形式,书院在中国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启迪和借鉴意义。

肇庆地区古代书院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宋代、明代和清代。

书院自唐代创建,宋代迅速兴盛。到宋代,据统计,全国书院已经发展到379所,广东有20所[2],而肇庆地区就有4所(见表1)。宋康定元年(1040年),端州知州包拯在宝月台(今端州区文化馆)建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28年后的宋熙宁元年(1068年),广东漕观凤使(管理河道运输的官员)周敦颐游览德庆县九市镇境内的三洲岩,在此地建起三洲岩书院。几年后,周敦颐在被贬官途经四会县城时,在该县学宫侧建起了宋代肇庆地区的第三个书院——濂溪书院。宋末元初,由于兵荒马乱,蒙古统治者尚武轻文,肇庆书院全遭破坏。南宋时期,张贤良播迁泷州(今罗定),距今七百多年,对罗定开发劳苦功高,文教成就超群,对本县影响更是重大而深远。张贤良重教化办学堂,建立贤良书院,培育后代。

宋代时期广东地区的书院,其数量在全国算是比较少的。但是自明代始,随着岭南经济的发展,广东的书院数量激增。而肇庆地区由于自明至清大约有200年时间为两广总督府所在地①两广总督府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始设梧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肇庆,直到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年)撤销,共达300年之久。两广总督府为期300年中,除创始时在梧州百余年、万历年间曾因惠潮有寇暂移潮州,并于崇祯年间迁广州5年外,其余时间均设于肇庆,近200年。,书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明代,全国书院数量已超千所,广东兴建168所[3],而肇庆地区已有25所(见表2)。

表1 宋代肇庆地区建造书院

表2 明代肇庆地区建造书院

清代,由于广东沿海经济发展迅速,加上社会文化方面的日益繁荣,书院受到了开明绅士和商人们的有力支持,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处于全国前列。清代肇庆地区复办新办书院73所,规模空前[4]。时至今日,根据史料不完全统计,这些清代书院还幸存多座,其中怀集县文昌书院的历史最为悠久。

怀集文昌书院原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几年后被禁毁,于清代中期重修。文昌书院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在文昌书院的一堵墙壁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怀集县自宋代以来考中的5位进士、200多位举人的芳名。

张瑞公书院,位于广东省罗定市罗镜镇橼安村,前身是张氏大宗祠,兴建于明末,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68年毁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在各地张氏族人的大力支持下,于1990年重新修复,改名为张瑞公书院,以纪念他们迁移到罗定的第一位祖先——张瑞。

菁莪书院位于广东罗定市罗城镇道前街。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州学正梁炳南与州绅梁翌龙、陈河清倡建,是教育董事会的会所,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乡约书院之一。1918年曾以学租送张定汉等3人赴法国留学。1920年,粤军年轻将领陈铭枢、陈济棠、蔡廷锴皆为书院常客。1925年,农会曾在此收缴、烧毁田契,实行减租减息。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肇部也驻于此。民国时期,书院还作过国民党县党部机关。菁莪书院古典幽雅,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罗西书院位于广东罗定市泗沦中学内,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学堂,属罗定州与西宁县合建的书院,故称之谓罗西书院。笔者最近在实地考察时看到,罗西书院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其基本框架还在,依然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幽雅气息,亟待修葺。笔者在现场也看到,书院外已有围墙围蔽,修复工程很快会实施。

青云书院,位于德庆。康熙四年(1665年),知州秦世科捐建于北门外。

罗阳书院,康熙十七年(1678年)州民公建。罗定文昌书院,康熙十九年(1680年)兵备道李文献建于城郊莲池庵右。

东城书院,德庆城东忠顺门右文昌阁故址。知州祖德宏倡建。

绥江书院,嘉庆元年(1796年)邑绅梁炜中、吴廷贤、高文晖捐建于四会县文昌殿前明伦堂东。

兴濂书院位于罗定市罗城镇龙头岗。清末,罗定陈氏捐资兴建的合族书院,俗称陈家祠。两进两边厢院,合院式建筑,硬山顶,穿斗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门前有小院。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仁里书院位于封开杏花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三进四合式,硬山顶,镬耳山,琉璃檐,墙刻花,壁绘画,为典型的广式灰塑建筑。所谓“仁里”,乃仁者居住的地方,语本《论语·里仁》:“里仁为美。”封开杏花仁里书院规模比较大而远近驰名,就连时任广东巡抚原封川县令程含章也专门为书院撰写一副对联,表达对学子的鼓励与期盼:“一里书斋,半里烟村半里市;十年心学,五年炼气五年神”。

鹿鸣书院,座落在德庆县播植镇政府大院内。它初建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鹿鸣书院占地面积约4 8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的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分前后楼,前楼有花岗岩石柱、石狮和石鼓等,但是在“文革”时被毁,现仅存后楼。1940年,时任肇庆师范学校校长的梁赞燊为避战乱,率领该校800多名师生来到德庆县播植镇,在鹿鸣书院复课,直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全体师生才返回肇庆师范学校。

斗山书院位于德庆县永丰镇榃雪村村口。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房屋,面阔约11米,总进深约22米。据了解,榃雪村斗山书院之所以用“斗山”命名,是因为这座书院由该村梁氏祖先梁斗山修建。在斗山书院的所有房屋中随处可见灰雕、木雕、壁画,尤其是头门前廊的三步架、虾公梁上,透雕着花鸟和人物。时至今日,这些木雕作品依然完好无损,栩栩如生。

清代乾隆为防止汉人聚会造反,禁止合族建祠,所以很多祠堂改名书院,这类书院其实可称为“学祠”。学祠兼具讲学、聚会、祭祀功能。清朝时期,肇庆地区的乡村书院(含祠堂)达到了鼎盛,仅新兴一地就有为数不少的这类书院(见表3)。

肇庆地区的古代书院基本上都自动归依文化的正统性,所以历代封建政权都非常支持书院教育,这才促进了书院的繁荣。但是也有例外。如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发生在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时张居正当权,痛恨书院讲学分派,聚党空谈,于是下令拆毁书院。由于张居正政令极严,书院遭到的打击也比较大。肇庆地区的书院也不同程度受到打击,如崧台书院与濂溪书院被改为兵营,仰湖书院被改为吴桂芳生祠。但万历十年(1583年)张居正死后,不少被禁毁的书院又得以恢复。第四次禁毁书院之事发生于明末天启五年(1625年),太监魏忠贤专权,因东林党人借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下令禁毁全国书院。肇庆地区的书院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如肇庆城区的崧台、景星、铎阳、庆云、萦梧、瞻淇、行素等七所书院皆被迫停办。

表3 清代肇庆新兴县建造的乡村书院

如今,原肇庆地区的这些古代书院有些保存完好,如罗定的菁莪书院、怀集的文昌书院、德庆的斗山书院等;有些虽然没有保存完好,但是仍有破败的废墟矗立在原址,如罗定的罗西书院;有些虽然没有了建筑遗存,但是转变为当代学堂,如肇庆市区的端溪书院、星岩书院;还有一些“学祠”书院,至今还在使用。但是有一批古代书院,仅有文献记载,已经找不到任何当代建筑遗存。对肇庆地区这些古代书院作文献与实地考察的互证,可以厘清其“前世今生”,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罗定肇庆书院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直流偏磁抑制装置在罗定电厂的采用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聚龙米杯”罗定八景暨“稻香园公司”全国征联大赛评选结果
奇伟的肇庆(外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