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
——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例
2019-01-22陈月明廖丽平
□ 陈月明,廖丽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1 引言
2014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6年)》,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1]。从此,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拉开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序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本科,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一个或几个特定岗位群的,生产一线的管理、生产等技能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它不同于普通本科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单一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相融通,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功德。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不能墨守成规,需要更多的创新。
课程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引导和正向激励作用,也可以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把“尺子”。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还是采取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单一考核模式,即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这种课程考核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容易让学生养成平时不学,临近期末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所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
2 目前课程考核模式的不足
2.1 考核内容僵化,理论知识居多,实践较少
在课程考核内容选择上,受“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多选择是对教材、PPT和课堂笔记的重复再现,理论知识居多,虽然会涉及到一些实践知识,但是较少。课程考核内容忽视对学生的知识分析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这样导致学生可能考试成绩很好,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
2.2 考核方式简单,容易造成不良学风
当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一般采取闭卷或是开卷的笔试考试。而且,两者比例一般是三七分或是二八分,期末考试占绝大比例。期末考试的笔试占比大只能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反映其实践运用水平。同时,这种结果性考核会让学生形成“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点也能过”的学习惰性。
2.3 考核评价反馈不到位
当前的课程考核评价一般是期末考试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考核试卷进行分析,统计及格率、得分点和成绩分布趋势。这是一种事后评价,而且缺乏深入分析反馈,无法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3 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3.1 树立正确的课程考核目标
针对当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偏重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发挥课程考核对教学效果的“尺子”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树立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考核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提升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创新性活动。在课程考核中,纳入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比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达到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2 选择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单一的结果性考核方式不符合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的要求,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形成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并将过程性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过程性考核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程设计等内容进行考核;结果性考核应该和职业技能要求挂钩。这种“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才能充分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3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内容
多元化课程考核内容的选择应该要科学化、与时俱进,因材施考,尽量挖掘学生的潜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考核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既要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知识运用和创新技能。不能受限于及格率的影响,选择简单易行的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应该和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或行业关注问题相结合,这样既体现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建立课程考核成效监督反馈体系
课程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把“尺子”,不应该只是作为考试后的一份简单的试卷分析,应该起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建立课程考核成效监督反馈体系,通过召开课程考核改革研讨会、专题沙龙等方法来监督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同时,通过对课程考核改革的监督,强化教学管理,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
4.1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考核目标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一般是开设在第六学期或是第七学期。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考核目标确定为:考核学生对物流系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物流系统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
4.2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考核方案
根据《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考核目标,其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主要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终结性考核主要针对职业要求该课程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考核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设计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其中,设计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比50%以上。每个考核项目的考核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所占比例见表1所示。其考核标准每个环节均记录成绩,最终按照比例计入最终课程考核综合成绩。其中,课程设计作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形式,其考核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3],见表2。
表1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评价
表2 课程设计考核评分表
4.3 课程考核改革调查
本学期,笔者对15级物流管理专业选修《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改革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态度与看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改进。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50份问卷调查,全部回收,49份为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学生学习态度、对课程考核形式意见和教学方法的认同[4]。
①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对学生学习态度调查设置了6个问题。问题一是:你平时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和PPT吗?选择“有时阅读”占28.9%;“除了完成指定作业要看外基本不看”占57.9%;有13.2%的学生选择了“基本不看,考试前才看”。问题二是:老师课堂提问,你会积极发言吗?92.1%的学生选择“不会”。问题三是:对于老师课堂提问,不发言的原因是什么?10.5%的同学选择“知道但不确定能答对,担心回答错误”;7.9%的同学选择“不知道怎么回答”;“知道怎么回答,但是没觉得有必要主动回答”占比2.6%;“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有时知道但不习惯主动发言”占到了78.9%。问题四是: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课程中,你有抄袭现象吗?89.5%的同学选择“没有抄袭,会参考网上的资料,融入自己的分析整合完成”;10.5%的同学选择“偶尔抄同学的”。问题五是:对于老师布置团队作业,你的意见是什么。84.2%的同学选择支持,但会备注团队人数不能过多。问题六是:你在本学期的团队合作完成作业的参与度。63.2%的同学选择“每次都参与,大多数承担主要任务”;26.3%的同学选择“每次参与并偶尔承担主要任务”;“有时参与,承担小部分任务”占比10.5%。
②学生对课程考核形式意见调查。
此项调查设置了6个问题。问题一是:对于本门课程考核,你认为哪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只有5.3%的同学选择“重视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以上”;其余同学选择既重视过程性考核又重视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应占比50%以上。问题二:哪种考核形式更能公平地检验学生的能力,并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90%的同学选择既重视过程性考核又重视终结性考核。问题三是:过程性考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多选)?平时考勤+课堂提问表现、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均被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的比例较高都在40%以上。问题四是:最终期末的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在整个课程考核的占比应该是多少。68%以上的同学认为应该占比50%以下。问题五是: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在整个课程考核的占比应该是多少?57.9%的同学选择“≤20%”;34.2%的同学选择“20%-30%”;“≥30%”的占比为7.9%。问题六是:如果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多,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多选)?30%的同学选择“老师平时分给得比较随意,可能会不公平、不公正”;44.3%的同学选择“回答问题不多导致分数偏低,老师更倾向于给活跃的人更高的平时分”;“平时不好逃课、不能自由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占比8.6%。
③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同。
该项内容的调查设置了4个问题。问题一是:如果老师对你们平时的要求和课程评分严格,会影响你对老师的评教吗?67%的学生选择不会。问题二是:你觉得传统的老师讲授和偶尔的提问方式效果好吗?35.9%的同学认为“还可以”;43.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好坏,已经习惯了”;选择“很好”和“不好”的分别占到12.8%和7.7%。问题三是:你对团队作业这种学习方式的看法是什么?53.7%的同学认为“台上台下交流过少,除了组员、评委关注外,其它同学听的积极性不高”;34.1%的同学认为“除了主要承担者参与外,其它组员有搭便车行为”。问题四是:你对上台PPT讲解和答辩的学习方式的看法是什么?59.5%的同学觉得“还可以”;24.3%的同学觉得“很好”;其余选择无所谓。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以及相对应教学方法的转变是比较满意和认同的。学生认为这种比起传统的死记硬背、“满堂灌”和单一考核的方式更为合理和有趣,更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应有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在过程性考核中,避免出现随意打分,不公平不公正。奖惩分明,对于不合格的学生敢于打不合格,减少“搭便车”行为;优秀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同时,多元化课程考核的内容选择要避免单一化,和课程考核目标相统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内容,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举一反三,多维度考核学生的学习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 结论
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可以反映出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应该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有效的“教与学”。本文结合自身学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特点,提出详细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和调整。从教学效果来看,该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案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受到学生欢迎。希望文章所提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对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借鉴作用。当然,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情况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