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刍议

2019-01-19莫亚之

山西农经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莫亚之

摘 要:分析了西部山区农村文化的现状与趋势,辨析了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提出了基于保护和传承视野的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偏远农村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农村文化建设;西部农村问题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1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1  西部山区农村文化现状与趋势

西部山区农村偏僻闭塞,交通极其不便,受外界影响很小。除交通要道沿线,西部山区广大农村地区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如某乡府所在地,村民普遍在下午4点后开始吃晚餐,具有明显的旧时代的遗风。西部山区受历次文化运动的影响也较小,但近些年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呈现出迅速变化和没落的趋势[1]。

1.1  侵蚀与消亡:传统文化的没落

受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山区农村的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求学、创业。西部山区农村地区长期早婚现象普遍,且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小,部分爷爷辈和大部分父母辈的村民在城市或发达地区长期生活过。他们回到家乡后把观念思想带回了自己的家乡,自觉或不自觉地冲击了原有的乡村文化,使西部山区农村文化日益没落[2]。

1.2  差异性与多样性:习俗的坚守

西部山区农村人口布局基本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广西大石山区民族以壮、瑶为主,同时也有汉族分布,称为“高山汉族”。由于大石山区耕地的稀缺,村落都很小,自然村屯多则百十户、数百人,小则几户、几十人,相互联系很少。这种环境造成了西部山区农村同时保留了差异性与多样性文化因子。如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一些偏远乡镇,用于招待客人的土酒,调配后酒精度就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从文化心理上来说,也使不同民族村落有意识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独立。

1.3  贫困文化:西部山区农村发展中的痼疾

西部山区农村长期经济文化发展极其滞后,在受到市场经济思想观念冲击后,仍表现出不适应性和文化惯性。

①不思进取,小富则安。青壮年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回乡盖房子和带媳妇回家,一旦达到两个主要目的,外出挣钱的动力降低,除非因子女学费压力。②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宁愿苦中熬不愿苦中干。有些贫困户为了保住贫困户身份以获得国家补贴,甚至有意不生产或减少生产。这与西部山区农村长期的生产资料不足,导致的劳动强度较低、劳动量小等有关。③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和不注重卫生。酗酒者以中青年居多,只求一醉,长期养成习惯,生产荒废。多数家庭家中杂乱无章,个人卫生较差。实际也存在卫生方面的群体歧视,发展成一定程度的民族歧视。④厌学辍学现象严重。在西部山区农村地区厌学辍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3]。

2  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选择

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现实中各地也存在不同的建设实践。

2.1  先破后立,重塑文化

这是当前常用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用城市文明扫荡乡村文化,借助社会观念变化,一刀切地把原有的乡村文化归为落后的传统。通过限制、负面评价,促使传统乡村文化式微,继而大力提倡推动城市文明,包括人际关系和消费方式、习惯等。政府经常通过电器、汽车下乡,发放印有宣传内容的非耐用手袋及其他廉价物品等方式推行城市文化。从实际效果看,村民除了消费主义文化比较容易接受外,其他先进的城市文化接受程度较低。

2.2  尽力保护,回归传统

这种建设模式一般被文化研究者推崇,政府也会偶尔有所作为,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当前外界影响对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影响日益显著之际,传统文化保护不了也难以回归。所做的一些保护类似于抢救,只是为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留下一些标本。

2.3  保护并改造农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只有得到改造,披上现代文明的“外衣”,才有可能被更好地传承。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在偏远地方还较好地保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在一些深山里,多子女家庭的家族观念还很强,邻里关系更和睦友善。大化县某村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习俗,在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每家读书的孩子都要大声朗诵诗文。这些地方传统文化保留较好,保护起来费力较少,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4]。

3  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3.1  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乡村历史

很多尚存的乡土文化亟需保护。长期以来乡土文化一般都被认为是落后的文化,这是对乡村文化矫枉过正的后果。事实上乡村文化很多是优秀和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及建立社会公序良俗秩序的,值得传承。“集体主义”“德治”等理念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优良的家风也是应该传承的优秀文化。

3.2  培育乡土文化,减少文化输入

传承农村文化就要培育当前处于弱势的西部山区农村文化。现在只有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才经历和接受过传统的文化影响。随着这些人的逝去,乡土文化可能灭亡,这就是培育的急迫性。培育包括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正面评价和积极引导,并吸引年青各代繼承。要减少各种所谓的“先进文化”的输入,减少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度,使传统乡村文化复苏和发扬光大。

3.3  维护乡村院落形态完整

乡村院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音乡情民俗留存的基础。在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乡村院落的破坏和残缺的问题。村民为了更大的空间或为了减少约束等原因搬到离村落较远的地方居住或进城居住。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城镇化率,也鼓励村民搬到城镇,有的西部山区农村县动员搬迁的农村居民达数万人。

相当多的农村居民并不愿意离开故土,尤其是中老年人。即使确属条件恶劣之地,搬迁时也应尽可能让他们居住在一起,而不是有意把他们分散在多个居民点。要为村民创造生产、生活条件,而不是一搬了之[5]。

3.4  恢复乡村学校

近些年教育部门对乡村学校进行了大撤并,大量的村落教学点被撤掉,学生上学艰难是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乡村学校的意义不仅是教育小孩读书识字,也是乡村的文化符号和堡垒,甚至是一个村落的精神寄托。一个村屯教学点,即使只有一两个教师,也有很强的文化辐射作用。有的孩童要走8~9 km才能到村小上学。有的数万人口的乡镇没有初级中学,要到县城上学。恢复乡村学校,是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志办.大化县志[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

[2]赵跟喜.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以广西F县为例[J].教育科学文摘,2014(1): 64-65.

[3]韩宜轩.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文化产业领域建设为例[J].明日风尚,2017(5):336-337.

[4]杨曦宇.构建西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J].南方论刊,2010(3):53-54.

[5]蒙有义.自治县及民族乡民族文化考察与思考——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J].三峡论坛,2012(1):75-79.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