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2019-01-19符晓辉

山西农经 2019年22期
关键词:政府主导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符晓辉

摘 要:宜昌市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型,该模式具有党委政府高位推动、顶层设计规范、体制机制健全、与农村重点工作深度融合等优势,同时存在社区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新乡贤参与治理不足、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缺失、社区公共文化和精神空间建构不足等问题。分析了宜昌市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势,以及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社区治理;政府主导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11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1  宜昌市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势

湖北省宜昌市的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主导型,该模式有3个特点。①政府通过县乡基层政权和村“两委”(即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直接参与农村社区管理。②政府在农村社区提供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③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高位推动

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文件精神,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治理的着力点。在县(市、区)层面,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人领导,政法、民政、财政、农业、住建等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和督办落实。各乡镇、各部门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具体落实。各地、各级、各部门,将农村社区建设放到自身使命担当的政治高度,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注重顶层设计,健全长效体制机制

(1)顶层设计较为规范。基层党委、政府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实施办法、实施方案或规划,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建设内容、组织保障等进行顶层设计,既有长期治理的规划,又有短期建设的重点。

(2)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因地制宜地探索农村社区的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本地模式。

(3)保障投入较为到位。在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社区运转等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做到统一“中国社区”标识,保障社区阵地用房,规范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夯实了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基础。

1.3  以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为基本路径

以党建为引领,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激发农村党员活力,将村党支部建设作为战斗堡垒,织密党建引领农村社区治理的网络。以自治为基础,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实行“乡村事、乡亲管”。

1.4  农村社区治理与农村重点工作深度融合

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将其放到乡村振兴战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将该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建设、平安村庄建设、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深度融合,破解农村治理難题,体现治理实效。

1.5  将网格化管理延伸至农村社区

将网络化管理方式延伸至农村社区,为政府决策提供一手的动态信息。在农村社区搭建“四务通”平台,打通“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最后一公里,改善政府服务,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2  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社区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社区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本地的山区农村,很多地方山大人稀、经济发展不充分,年轻人才大量外流。村干部年龄偏大,平均文化水平偏低,对新时代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足,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科学方法掌握不够[1]。

2.2  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作用

村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村民是农村社区治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主导型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意志,没有真正激发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没有发挥出村民在治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没有完全发动农村居民中的“能人”

“新乡贤”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发挥不够。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农村社区各类人才大量流失,普遍的“新乡贤文化”尚未形成农村社区对在外乡贤的发动吸引不够,对本土乡贤的发掘组织不够。

2.4  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普遍缺失专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

没有充分发挥“三社联动”功能。党委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往往唱独角戏,难以形成社会协同的合力。

2.5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和精神空间建构不足

社区缺乏作为共同体的凝聚力。随着政府意志在农村社区的强势体现,我国传统的乡村宗族文化转型为乡村政治文化。乡村公共文化的建构滞后,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文化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方面的社会功能。

3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队伍的培养力度

3.1.1  加大对村“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

村干部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解和宣传政策的能力,又要有做好群众工作、执行政策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社区专业工作方法,以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大对这支存量队伍在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骨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3.1.2  创造条件引进年轻人才,加大培养增量队伍的力度

增加和保障社区投入,繁荣社区精神文化,发展社区经济,吸引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年轻人投身于家乡建设,为社区建设注入活力,保障农村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3.1.3  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逐步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加强增量队伍的建设。注重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业能力,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社区建设中,以适应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3.2  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3.2.1  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农村社区治理是一个由基层党委政府、村“两委”、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过程。村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也应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重视村民的自身需求,促进村民共同发展,让村民的创造热情成为治理的智慧源泉。

3.2.2  切实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社区治理中要建好、建强村党支部、村党小组,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发挥他们在基层群众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以及在社区公共事务中领导和协调各方的作用,使村党组织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火车头”。

3.2.3  积极发挥农村社团的带动作用

农村各类社团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的积极作用。在农村社区广泛建立道德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孝心养老理事会、扶贫理事会。这些社团具有离群众最近、与群众最亲、群众最相信的优势。注重利用各类社团组织村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他们在乡风建设、法治宣传、环境整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3.3  传承和创新“新乡贤文化”

3.3.1  重视发挥新乡贤作用

乡贤是指在乡村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在中国农村“皇权不下乡”的治理时代,乡贤在农村“无为而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农村空心化的趋势下,新乡贤可以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在道德引导、精神支撑、沟通协商、资源链接、公共事务处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3.2  重視构建“新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农村社区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激发在外乡贤的亲乡情怀支持本乡发展,凝聚本地乡贤更多投身社区治理,体现“能人”带动社区治理的效应。

3.4  注重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实现“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就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社区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在县(市、区)的层面加大与高校、专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农村社区服务的力度,逐步引进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3.5  大力建构农村社区公共精神文化空间

社区公共精神、公共文化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人心凝聚、促进和谐的基础性作用。农村社区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精神文化凝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要在农村社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本土独特文化,培育贴近本地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精神,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吸引村民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

4  结束语

城乡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治理,补齐社会治理短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创新新乡贤文化,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建构社区公共精神文化空间,成为破解问题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

[1]于水,丁文.社会转型视域下农村社区治理路径选择——“第六届农村社会学圆桌论坛”观点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57-62.

猜你喜欢

政府主导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破解高职校企合作困境的政策性策略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烟台市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