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线理疗配合中药外敷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

2019-01-18何正英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52期
关键词:芒硝鸣音化脓性

何正英

(淮安市楚州中医院普外科,江苏 淮安 223200)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一种疾病,临床常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入院,治疗多采取阑尾切除术,因为麻醉、术中牵拉肠管、炎性刺激、术后禁食等原因,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甚者可导致肠粘连、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临床常表现腹胀,肛门排便排气延迟等症状,使患者产生强烈不适感,延长禁食时间,影响术后恢复。近年来我科运用红外线理疗配合大黄、芒硝外敷进行临床护理,对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2月—2018 年2月收治的符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诊断标准,且行阑尾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37.8 ± 8.2)岁,手术时间50-70(58.2±10.1)min,术后放置引流管18-22(20.1±4.2)根,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9-67(38.1±7.2)岁,手术时间48-71(56.9±9.8)min,术后放置引流管19-23(21.1± 3.8)根,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临床可比性。

2 术后治疗及护理

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腹腔有引流管者根据引流量,于70 ~ 110h内拔除,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包括患者生命体征、肛门排便排气时间及腹胀情况,并作好护理记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黄、芒硝按1:2比例研碎成粉末混匀,并装入10×10cm大小的无菌纱布袋内,嘱患者选择平卧位,腹部暴露,将药袋敷盖于肚脐周围并固定,红外线灯提前预热,灯与照射部位的距离设置在20 ~ 30 cm,每次照射30 min,早晚各一次,照射部位可放置温度计,将温度控制在 45 ~ 55 ℃。依据温度及患者对温度的耐受程度将红外线灯高度进行调整,为了避免烫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工作。

3 评估指标

3.1 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及排气时间。

3.2 评估患者腹胀情况:依据腹胀程度进行分级评估[2],肠鸣音正常,无腹胀为0级;自感腹胀,但无腹部隆起,腹围无增大,肠鸣音正常为1级; 感觉腹胀明显,腹隆起,腹围增大,肠鸣音减弱为2级; 腹胀感显著,并可伴呕吐,腹围明显增大、隆起,无法耐受,肠鸣音消失为3级。

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5.0 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组间比较采用t,P<0.05 有统计学意义。

5 观察结果

5.1 手术后两组患者第一次肛门排便排气时间比较,治疗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排气时间(s)

表1 两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便排气时间(s)

?

5.2 两组术后腹胀情况比较 治疗组腹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腹胀情况比较 例(%)

6 讨 论

化脓性阑尾炎在外科临床中常见疾病,由于炎症刺激,邻近肠管充血水肿,肠蠕动减慢,术中操作肠管牵拉,加之麻醉等因素使肠功能减弱,术后可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延迟,延长禁食时间,甚至导致切口裂开。尽快恢复肠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尽早进食,对于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腹胀如果采取插胃管减压会增加病人痛苦,患者难以接受,肛管排气一般效果不明显。

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运用红外线理疗配合大黄、芒硝外敷起到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首次排气时间缩短,其中t为12.716,P<0.05;排便时间t为10.910,P<0.05;患者腹胀程度x2为17.331,P<0.05,均有临床统计学意义。大黄、芒硝外敷应用,其中大黄能清热泻火、活血祛瘀、泻下攻积、止血解毒[3];芒硝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破血行血功效[4],通过外敷药物经皮肤吸收发挥作用;红外线的热效应能够扩张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同时利用热效应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组织肿胀及疼痛,红外线可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两者配合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疗效,促进了肠功能恢复,使治疗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禁食时间,降低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风险,且药物价格便宜,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芒硝鸣音化脓性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芒硝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中国芒硝矿特征与成因简介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考察芒硝制备玄明粉的过程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