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2019-01-18冯鹏硕王健高春雷
冯鹏硕 王健 高春雷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1,吉林省
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2,吉林省
缺血性中风亦称为“中风”“卒中”“偏枯”等,西医称之为“脑梗死”。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为中医“暴病”之首,80%的患者治疗后,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脑卒中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减少其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理论依据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在历代多有争论,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虚立论,治疗上多以疏风祛邪、补益正气为主。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清代叶天士创“肝阳化风”学说,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晚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本病乃肝阳化风,气血并行,直冲犯脑所致。可见,平肝抑阳,祛风通络之法可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之中。
天麻,原名赤剑,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言其可“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中药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属多年寄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入药,性平,味甘,归肝经,天麻被称为“治风之神药”。中医理论认为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癫痫抽搐、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等病症[2]。在临床治疗中,在眩晕、偏瘫、头痛及中风等疾病治疗中发挥显著作用[3],是中医常用平肝息风药之一。天麻功效多且效果显著,天麻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包括天麻素、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醛、多糖等多种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具有益智、脑保护、镇痛、镇静催眠、抗癫痫、抗眩晕、降压、抗氧化、保护肝脏、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4]。临床观察中,缺血性中风属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者为多。中风病位在脑,其制在肝。《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指内风。内风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正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病机如下:①肝血不足,血虚不能养肝敛肝,肝阳化风,虚风内动。②肝肾阴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化风。肝主筋脉,肝风内动,横逆筋脉,影响气血运行,故见肢体痉挛、活动不利。
药理研究
镇静催眠作用:邹宁等研究发现[5],天麻素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实验表明其对小鼠自主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对巴比妥具有协同作用,能缩短小鼠入睡时间;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对于选择天麻素干预的患者,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嗜睡波形[6]。
改善头部血液循环:谭来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7],显示天麻素为治疗组治疗血管性头痛显效率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天麻素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状况。薛柳华进行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再灌注实验[8],结果显示天麻素孵育后的神经细胞损伤明显降低,表明天麻素可减轻神经细胞的缺血,且对其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降压、降脂、降糖作用:缪化春从天麻中提取天麻多糖(PGB)[9],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进行降压,天麻多糖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下降,实验证明天麻多糖可升高血清中NO含量,降低血浆ET、AngⅡ的含量以降压。其机制与卡托普利相似。
于滨等人对黄金地鼠进行降脂实验[10],发现天麻细粉、天麻素低/中/高剂量均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动脉硬化指数。李飞琴治疗高脂血症患者112例[11],随机分为饮食控制组与饮食控制加天麻细粉片治疗组,结果显示天麻组血脂改善更明显(P<0.05)。
通过对KK-Ay小鼠进行降糖动物实验[12],结果发现天麻素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氧化应激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13],韩磊等人进行天麻素抗糖尿病作用试验[14],显示天麻素具有抗氧化能力,增强体内氧化酶活性,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浓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
抗眩晕作用:徐浩峰等研究天麻素对缺血性眩晕模型大鼠眩晕的改善情况[15],实验采取手术结扎大鼠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建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素能显著增加缺血性眩晕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改善眩晕。近年来,许多关于眩晕病临床观察试验显示以单一天麻素为观察组或天麻素与西药联合使用为观察组,其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抗炎损伤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为小胶质细胞,若发生脑缺氧、感染及损伤等,小胶质细胞会被激活。大量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则会分泌出多种炎性介质,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张媛元等进行天麻素对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BV-2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影响的动物实验[16],结果显示天麻素可抑制小胶质细胞IL-1β、IL-6的表达,从而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增强免疫力:李晓冰等在小鼠皮下注射环磷酰胺[17],制造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分生理盐酸模型组、盐酸左旋咪唑组及天麻多糖(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结果表明天麻多糖可显著改善小鼠免疫功能。
现代应用
罗新自拟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18],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治疗上加钩藤天麻胶囊,疗程14 d,随访1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对照组。钩藤天麻胶囊主要由胆南星、全瓜蒌、大黄、地龙、水蛭、当归、赤芍、天麻、钩藤、杜仲、罗布麻、葛根等药物组成。刘云运用强力天麻杜仲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19],总有效率87.5%。谭白山自拟天麻首乌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患者[20],结果表明天麻首乌汤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的恢复、缺血灶周围的微循环改变、降脂降压作用有显著功效。谢乐军将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1],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9 g,白术9 g,天麻12 g,橘红9 g,茯苓9 g,胆南星9 g,地龙6 g,甘草6 g),组方随症加减。结果显示,其症状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 结
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灶。研究表明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22]。实验室结果显示,天麻具有降压、降脂、降糖、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陷情况,也可以起到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的本质为本虚标实之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元亏虚,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精亏虚,水不涵木,则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挟痰挟瘀,凝滞于脑脉,即成标实。天麻具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之效,对内风所致脑梗死疗效尤为显著,多治疗风痰上扰、风火痰瘀等证型。治疗时常用天麻、钩藤对药,钩藤性甘寒,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平肝,祛风通络之功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