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题多解”低效教学的思考
——基于一次高三视导听课
2019-01-16
●
(大厂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4)
1 背景
开展一题多解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少教师经常通过一题多解进行解题教学,笔者在一次高三视导听课时,一位青年教师甲对高三双周考(两周一次的考试)中的一道试题进行一题多解教学.课后的交流中,教师甲自我感觉已把问题讲得很透彻,学生应该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但两周之后的双周考中,学生对一道十分类似的问题的解答,错误率很高,表明两周前的那次一题多解教学十分低效.教师甲向笔者诉苦:这类题教了也是白教,原来错了23人,这次错了25人.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结合听课笔记及与教师甲的交流记录,把教师甲进行“一题多解”教学的片段整理成文,以探究这次一题多解低效教学的形成原因,并给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够改进一题多解教学,提高解题教学的课堂实效.
2 题目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点P(-4,0)的直线l与⊙C:(x-1)2+y2=5相交于点A,B,若点A恰好是线段PB的中点,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_.
说明参加考试人数38人,此题出错23人.
说明参加考试人数38人,此题出错25人.
3 教学简录
通过比较教师甲所教同一个班级两次考题(例1和例2)出错的人数,发现学生对这类题目的求解,并没有进步,甚至稍有退步.笔者对教师甲自我感觉良好的一题多解教学产生了质疑,通过回忆并结合当时的听课笔记,及与教师甲的交流记录,将例1的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3.1 错解展示
师:例1错误的人数较多,请一位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法.
(k2+1)x2+(8k2-2)x+16k2-4=0.
设A(x1,y1),B(x2,y2),由韦达定理得
根据点A恰好是线段PB的中点,可得2x1=x2-4.下面想求k的值,但感觉计算比较复杂,就放弃了.
(生1 的解法是很多做错学生使用的解法.)
师:生1遇到的困难实际上就是解含有k的三元方程组,只要消去x1,x2就可以了.同学们清楚了吗?
(不少学生点了点头.教师甲当时以为:讲到此处,高三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进行后面的消元求解了.)
3.2 另辟“蹊径”
师:还可以如何设直线方程.
(教师甲想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求解方法.)
生2: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4.
师:对,这样可以简化运算.
(教师甲当时认为后面的运算可以由学生课后完成.)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
生3:设点A(x1,y1),由点A恰好是线段PB的中点,知点B(2x1+4,2y1).根据点A,B都在⊙C上,可以解出点A的坐标,结合点P的坐标,从而可写出直线方程.
生4:过点C向直线PB作垂线,垂足为H,可以得到Rt△AHC和Rt△PHC,从而算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CH,然后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4),根据直线与圆相交时的弦长公式,就可以求出k了.
师:很好!当算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时,求出直线的方程就是圆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
(教师甲并没有追问生4“由Rt△AHC和Rt△PHC求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的过程.)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5:在△PBC和△PAC中使用两次余弦定理求出∠BPC的余弦值.
生6(对平面几何知识较熟悉):还可以使用圆幂定理,由圆幂定理可得
再由PB=2PA,可以求出PA,从而得到直线l被⊙C截得的弦长……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7:可以用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
生8:可以重建坐标系,用极坐标方程……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到了8种方法,请同学们课后整理一下.
(课后,笔者与教师甲进行了交流,他认为:这道题已经讲了8种方法,对学生应该有所启发,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满意地结束了该堂课的教学.)
4 低效教学探因与改进
4.1 “一题多解”教学要详略得当,解决学生的真困惑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出流程,形成小算法:先由韦达定理中第一个式子及2x1=x2-4,得x1和x2(含有k),再回代到韦达定理中的第二个式子,从而得到关于k的一元方程,即可求出k值.再进行方法回顾,指出此方法的使用条件,事实上,此方法在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中也可使用,是一种学生容易想到也较为通用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不借助韦达定理,只用求根公式算出两个根x1,x2(含有k),代入2x1=x2-4,得到关于k的方程,进而求出k的值.在韦达定理使用不顺畅时,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本次教学中,教师甲对生1方法的关键处——如何消元求k的值,一带而过;对生4展示的方法关键点“如何由Rt△AHC和Rt△PHC求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浅尝辄止,导致不少学生在解决例2时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卡壳.“一题多解”教学应在学生的真困惑处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在学生能够轻松解决之处可一笔带过,这样才能提高“一题多解”教学的课堂效益.
4.2 “一题多解”教学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悟”的时间
这节课中教师甲虽然对例1的8种方法进行了教学,但这些方法连续出现,没有给学生“喘息”的机会,学生缺少体悟和总结的时间,众多的方法变成了过眼浮云,导致低效教学.提高“一题多解”教学实效,解题方法可以少一些,但留给学生整理和体会的时间不能少,要为学生留足将一种方法执行到位甚至再做一遍的时间,否则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思维肤浅,不能向纵深处发展,学生的真困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比如生1采用的方法,在形成了消元求k的流程之后,要给学生几分钟演算的时间,如生4采用的方法,需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考虑“如何由Rt△AHC和Rt△PHC求出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这都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素养和渗透方程思想的好时机.
4.3 “一题多解”教学要注意方法的比较与个性化选择
课堂上,教师甲除了对生1和生2的方法进行比较之外,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法的使用条件、优缺点及可适性.解题方法的选择有时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这一点也在此次教学中被忽视,通过访谈了解到生1在解决例1和例2时都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但都没有做出正确的答案.因此进行“一题多解”教学,在方法的比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理解透彻、执行到位.
比如,生1、生2和生3的方法都比较容易想到,不用作辅助线,遇到的困难是含多个字母的运算;生4和生5的方法中含有对同一个量算两次的技巧,有一定的灵活性;生6的方法要求学生熟知圆幂定理,事实上熟知这个定理的学生较少,这种方法使用的频率也不高;生7和生8的方法主要用到了《数学(选修4)》系列直线的参数设法及圆的极坐标方法,也只是极少数学生能想到和使用的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学生个体,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和挑选.
4.4 “一题多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在“一题多解”教学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兼顾好优秀生、中等生及学弱生,并在各层次学生之间寻求平衡? 这是一线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教师甲的课堂上,优秀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通过调查了解到有几个优秀生在求解例2时使用了两种以上的方法,但是在教学的后半段,不少中等生、学弱生变成了陪衬,他们没有参与的平台.事实上,“一题多解”也可分层展开教学,不必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这8种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将2~3种方法理解清楚就可以了.另外,课堂上除了讲清思路,还需将计算进行到底.本节课的后3种方法可以放在课后,由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课间讨论中进行(或者教师对优秀生进行个别指导),这样既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发展,又避免了中等生、学弱生无法参与其中的现象.
4.5 “一题多解”教学要有跟进的补偿练习
及时跟进的巩固练习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回顾教师甲的这次教学,发现后续的补偿练习是缺失的,导致课后这些方法未能得到及时的巩固.上课时学生可能是会的(比如生1的方法),但是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还需练习.为了提高“一题多解”教学的效益,后续的补偿练习必不可少.练习题可以由教师选编,也可以由学生编出,哪怕只是改改数据再练习一下,也可以达到巩固方法、提升解题能力的作用.
4.6 “一题多解”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再体验
弗赖登塔尔对“往哪儿指导”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到活动中去”[2].解题教学也应如此,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也不是请优秀生变相地告诉.本节课中的解题方法大多数是告诉式教学,对“学生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这么想、遇到哪些问题可以这样想”等等稍有涉及,但学生没有经历再体验一次的解题活动,无法记住和迁移这种解题经验.从这个角度看,学生遇到例2时仍然出错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学生是被指导着再创造一次解题活动,就会更容易学会、记住和迁移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一定的求解此类问题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给出解题的4个步骤:理解题意、拟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3].本节课教师甲展开的“一题多解”教学,“执行计划”不到位,“解题回顾”缺失,势必导致教学效果较低,如此,在两次双周考中学生对同类题目的解答没有长进也就不足为怪了.有指导的“一题多解”教学也需要遵循波利亚先生提出的4个步骤,方能取得更大的解题效益,达到“会一个,通一类”的效果.
5 结束语
“一题多解”教学是高三数学解题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多解中的“多”的度; 在学生的“拥有”和“可能”之间寻求突破,确定详略点; 给学生留足“悟”的时间、再写一遍的时间,这样才能切实发挥“一题多解”教学的效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