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州席狮舞的叙事性创编
——以《席狮趣》为例

2019-01-15徐晓颖

粤海风 2019年4期
关键词:叙事性梅州舞蹈

文/徐晓颖

一、梅州席狮舞的原态风貌

在广东地区,狮舞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因此在岭南地区流传有十数种不同形态的狮舞,而席狮舞又以其独有的特点,成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种狮舞。广东梅州梅江区是席狮舞的主要流传区域,当地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每逢春节,客家人都习惯通过开春舞狮的活动,来向上天祈愿,希望来年万事顺利、平安吉祥。席狮舞与传统狮舞相似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必有一舞者扮为沙僧模样,手拿扇子在前引逗。2008年,梅州席狮舞作为第二批项目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入其中,对席狮舞的保护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梅州席狮舞的文化渊源

梅州席狮舞也称为“打席狮”,据学者考究,这一舞蹈起源于唐朝文宗太和年间,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由中原佛教带入梅州地区的。梅州席狮舞更多的是在当地的丧葬法事中出现,但这一舞蹈有别于其他的宗教舞蹈,舞蹈风格诙谐有趣,毫无其他宗教舞蹈的庄严、神秘和神圣感,实际上,这与客家人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有关。客家人对宗教信仰并不严格局限于佛教、道教或者其他教派,大多数人只希望通过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至于神明属于佛教还是道教,则不会严格区分。由此可见,客家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缺少传统信仰的严格束缚。即便是在为去世的亲友进行丧葬法事这种庄严肃穆的场合,他们依然要为到场送行的人们提供带有趣味性和欣赏性的表演。在举办法事的间隙,僧人通过在其中表演席狮舞,一方面可以超度亡者,另一方面则是调节丧葬法事中的肃穆气氛,让参加丧葬活动的亲友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不至于度悲伤,体现当地民众对宗教信仰的复杂、随性,以及对生死之事所持有的乐观态度。

(二)梅州席狮舞的传统表演

第一段表现形式(表演形式/环境,多少个人表演,表演的人是谁,有什么特征/道具,做什么动作,表现什么故事。)

梅州当地的席狮舞主要作为一种宗教舞蹈而存在,它所承载的是人民对神灵的乞求,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实现逢凶化吉、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它是梅州城区民众在进行传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艺术活动。传统的席狮舞拥有固定的人物角色,由两名僧人表演,一僧人就地卷席为“狮”,另一僧人拿长命草“青”持扇伴舞。在传统的表演中,席狮舞出现了“狮子”“僧人”的形象。其最大特色是席子扮狮,在似狮非狮中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席狮舞蹈的动作是对狮子的形态、农耕种植动作,以及人狮互动动作进行提炼。主要由起狮、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组成。扮演僧人角色的动作以“摇扇跳步”和“逗狮退步”为主。在做“摇扇跳步”动作时,僧人左手拿长命草并以手背叉腰,右手持扇扇风,同时双脚做“跑跳步”。在做“逗狮退步”时,僧人一边后退,一边交替向前递出长命草和扇子,并做出扇子拍打狮子的动作,意为与狮子进行逗趣的形象。

二、梅州席狮舞叙事性编创剖析

(一)叙事性舞蹈概述

从字面解释上看,叙事就是指对于事情的描述,它是文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常以小说、散文、诗词的形式出现。从舞蹈学角度来说,叙事这一表现形式属于舞蹈审美的范畴,与抒情性舞蹈、戏剧性舞蹈并列为舞蹈审美的三种类型,也可以称为叙事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强调故事情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段落、站位队形等元素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表现剧目的内在含义。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叙事性舞蹈和舞剧、戏剧等同对待,但实际上,叙事性舞蹈与舞剧、戏剧类似的地方在于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学故事作为蓝本,然后通过不同的叙事风格将故事呈现出来。但叙事性舞蹈在表演时间上有着严格限制,作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表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实现剧情的高潮低谷和人物的丰富感情,因此对于作者的编创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叙事性编创席狮舞的作用

从舞蹈的表现形式看,舞蹈的类别分为抒情性和叙事性,舞蹈长于抒情短于叙事,在很多作品中,很难将叙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叙事性舞蹈所呈现的特点,却可以使得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剧目所表现出的剧情内容,实现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更加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因此我们将叙事性编创手法融入传统梅州席狮舞中,在传统舞蹈技法和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将有利于舞蹈的推广和传播。叙事性编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丰富人物形象,实现艺术升华。叙事性舞蹈对于故事的逻辑性有较高要求,针对剧目中的人物角色来进行故事编排,可以放大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这两种形象在任何的仪式表演中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形象的固定给席狮舞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第一,仪式上固定的人物形象无论在课堂还是舞台,都很难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第二,仪式上固定的人物形象缺乏舞蹈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因此传统席狮舞在人物表现、故事逻辑和空间表现上有着局限性,影响了这种舞蹈在舞台上的呈现效果。故而在传统席狮舞的固有元素上,对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进行丰富,将有利于增加舞蹈承载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通过对传统席狮舞进行叙事性编创,就可以在利用故事剧情和表现形式吸引观众的基础上,加深席狮舞的动作影响力,促进传统席狮舞在艺术表现力上获得提升。

二是注重情节发展,易受观众接纳。叙事性舞蹈是一种通过综合舞蹈动作、舞台调度、演员表情、音乐使用等多种因素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强调故事情节发展的舞蹈类型。通常来说,叙事性舞蹈需要以一定的文学作品作为创作背景来进行剧目编创。与抒情性舞蹈不同,叙事性舞蹈更加强调通过故事情节来达到与观众之间的共鸣,相比于抒情性舞蹈来说,更加容易使观众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对于传统席狮舞来说,采用叙事性创编对传统动作流程进行重新改编,可以更好地实现推广保护的目的。一方面,传统席狮舞的动作套路可以得到充分的保留,只需要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辅助灯光、场景、舞台美术等元素进行烘托,再配上不同的情节变化即可完成叙事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叙事性创编,赋予传统席狮舞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以实现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对话。普通观众并不需要在最初接触席狮舞时要去了解席狮舞的来源与文化背景,就可以被席狮舞作品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有利于为席狮舞的推广提供空间。

三是丰富作品元素,满足现代需求。传统席狮舞有别于其他狮舞的地方在于利用的道具更加简单,而且其作为宗教舞蹈的元素也较浓重。但也正是由于道具简单质朴,过去的表演环境限制,直接导致了传统席狮舞难以在舞台上呈现。现代精神生活的富足,使得观众的审美得到了较大提升,传统席狮舞应该通过一定的变化,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将席狮舞搬上舞台进行推广,观众不再是去参加法事活动的当地人,而是希望获得丰富观感体验的全新群体。因此对席狮舞进行叙事性创编时,要在满足保留原有传统道具的要求基础上,通过增强其他元素来对席狮舞进行丰富,比如在舞蹈服装、灯光、音乐等的运用上进行调整,从视觉、听觉多个维度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实现舞蹈剧目在表演环境上的变化。

三、席狮舞中叙事性编创的应用 ——以《席狮趣》为例分析

近几年有关叙事性的作品曾出不穷,如《中国妈妈》《进城》《南京亮》《汉宫秋月》等,此类叙事性作品更容易在题材和人物塑造方面,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当前,大多数叙事性作品均以当代舞、古典舞为主,民族民间舞蹈的叙事性作品不多,以非遗舞蹈为基础编创的叙事性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已经对非遗舞蹈席狮舞中叙事性编创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有利于非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进行叙述,接下来将以非遗舞蹈席狮舞的叙事性舞蹈作品《席狮趣》为例,对席狮舞的叙事性创编进行分析。《席狮趣》曾荣获第四届岭南舞蹈比赛金奖,它是华南师范大学舞蹈系首次将叙事技法融入到非遗舞蹈席狮舞中,创作出的舞蹈作品。舞蹈的叙事性能够在舞蹈的人物形象、故事因果线索的情节、时空视角场景的环境上进行丰富和升华,本文以《席狮趣》为例,以这三大要素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非遗舞蹈《席狮趣》在运用叙事性技法后的变化与发展。

(一)舞蹈的人物形象

《席狮趣》通过选择一个现实中大家常见的爷爷孙女两个互相逗乐的素材,在这真实而又富有生活化题材的基础上,深入地对舞蹈中的“爷爷”“孙女”形象进行刻画。首先是在动作、音乐、服装道具方面,成功塑造出慈祥的“爷爷”和顽皮的“孙女”形象。其次,在人物表现上,剧目运用诙谐幽默的舞蹈动作表现手法、繁杂特殊的肢体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展现逗趣的情节故事内容。通过艺术手段对爷爷和孙女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人物进行塑造,实现作品与观众情感近距离接触的同时,让观众对舞蹈的艺术渲染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客家传统的民俗表演形式与民间人物角色结合,让传统节目有新的内涵,从表现内容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人物形象的丰富赋予了席狮舞别样的生命,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得到观众的青睐及共鸣,而且对席狮舞的传播与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故事因果线索的情节

《席狮趣》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夜晚,爷爷哄孙女入睡,贪玩的孙女不肯入睡。采用抖动席子,躲在席子下面等形式去逗弄爷爷,爷爷无奈之余卷席为“狮”,与孙女嬉戏、逗趣。“席狮”的出现勾起了孙女的好奇心,抖、引、打等动作让孙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将“席狮”交到孙女手上,富有传承的意味同时也是文化传递。孙女稚嫩地舞着“席狮”,玩着玩着开始泛起迷糊,爷爷哄着孙女进入了睡梦。在睡梦中,孙女依然在手舞足蹈。由此可见,剧目《席狮趣》中的故事线索清晰、明了,并且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观众既能明白剧目所表现的内容,又能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共鸣。在这样的基础上,观众不仅更容易对席狮舞这与众不同的舞蹈类型感兴趣,而且也会被席狮舞中变幻多姿的舞蹈技巧所吸引,从而实现席狮舞的保护和传承。

(三)时空视角场景的环境

非遗舞蹈席狮舞的表演场地主要在“香花”仪式及当地的丧葬活动中,观看者站在四周,表演者位于场地中间。使用的道具简单质朴,并且受到表演环境限制,直接导致了传统席狮舞难以在舞台上得到好的呈现效果。将席狮舞进行叙事性创编,同样关注到了由于视角、场景的不同所带来的变化。比如夜晚在家中休息的场景,使用粤语传统童谣《月光光》来进行配乐,既符合文化背景的要求,营造了一种独有的粤式风味,又能完整体现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在人物服装表现上,也脱离了宗教舞蹈的限制,采用更加生活化的题材,使得观众不需要对当地文化背景有太多了解,也能够了解剧目所体现的内容,打破了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壁垒。在《席狮趣》中,编者充分使用了音乐、灯光、舞美等工具,满足了席狮舞表演环境变化的需求,让观众有更加好的观看体验,符合现代人群的审美要求。

结 语

梅州地区的席狮舞是岭南“非遗”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席狮舞的文化背景和动作特点进行阐述后,根据当前的情况对其保护和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舞蹈的叙事性创编的相关理论,剖析了席狮舞可以通过叙事性创编来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为其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塑造有利条件。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叙事性创编的席狮舞《席狮趣》,来描述采用叙事方法进行创编时,所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用实际成果说明了使用叙事性方法对席狮舞进行创编是有利于席狮舞的保护和发展的。

猜你喜欢

叙事性梅州舞蹈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澳门梅州妇女会和澳门梅州青年会成立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