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南文化之视域浅析岭南舞蹈的审美内涵
——以历届岭南舞蹈比赛获奖作品为例
2019-01-15胡孟菊
文/胡孟菊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史称百越之地。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与广西部分地区,在长时间的历史流变中逐渐形成了广府、客家与福佬三大民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广府、客家与潮汕三大文化主体。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与舞蹈相互反映与制约,逐渐形成一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心锁”。
一、岭南舞蹈之“各美其美”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岭南因特殊的地域形式形成了其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以地域文化为内核的地域舞蹈艺术必然呈多元化态势,同时,舞蹈以其审美性向外界传递着民族文化。因此,岭南的多元文化在舞蹈语境的传递下便形成了“各美其美”的局面。
(一)美在题材
岭南文化类型之多、种类之丰富为舞蹈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包罗万象的民风民俗为舞蹈取材输送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而其人文荟萃则赋予了舞蹈别样情怀。题材之“各美其美”,美在其文化内蕴之丰厚,地域特色之繁盛。
1.“悲剧美”之战争题材
由于自古以来岭南地区自然生存环境之恶劣,岭南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勇于冒险、敢于开拓的进取革新精神。近代以来,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的革命、国共两党合作及北伐战争,都以岭南为起点;三元里抗英、黄花岗起义、海南岛战役等,岭南大地上似乎随处可见战争的影迹,像绽放的红罂粟时刻警醒着人们莫忘历史。《英雄花》巧用英歌棒与抗日的大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五四青年的满腔热血、挥斥方遒;《听风者》借一桌、一人方寸之间的转换展开地下工作者耳听八方、敛声屏气之势;《小巷·1937》则运用黄包车与三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道尽卧底工作之心酸。以舞蹈表现“战争”,美与残酷的交织更现悲剧美之力量。
2.“原始美”之动物题材
“广东的动物舞蹈,千姿百态,堪称全国之冠。单是龙舞就有36种,狮舞也在10种以上,还有麒麟、凤凰、春牛等,这些动物有虚拟的,如龙、凤、麒麟,还有狮,也有常见的,如牛、马、鸡、鹅等。”[1]作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活化石的民间动物舞蹈有其独特的趣味性与原始艺术美,并为岭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岭南舞蹈比赛中以动物为题材的参赛作品不胜枚举,如《醒狮》《舞春牛》《醉龙吟》等,大红大绿的服装,五颜六色的彩织,形象直观的象形道具,古朴古拙的动律形态,不但带有原始艺术的遗风,且更完好地展现了人与动物,舞蹈与原始巫术、宗教、娱乐的灵性交织。
3.“生活美”之民俗题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一语,倾尽岭南情。由于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文化态势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民风民俗更显多样化,从茶楼文化到特色民居至婚丧嫁娶,无一不显现出南越民风民俗文化之生活气息。看《鸡公榄》,仿佛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西关;观《梳起》,便知“珠三角”旧时妇女如何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睹《夏日席趣》,遂晓香花佛事中“席狮”舞蹈“写意”之趣……一梳、一榄、一蒲席,足以唤醒岭南人内心深处的“烟火气”,正是这些“俗物”成就了此题材之“生活美”。
4.“情怀美”之意境题材
南国好,有道是轻风布暖,先到南国。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受热带海洋的影响最大,并形成了温度高、湿度大、雨水多的气候特征,即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因此,油纸伞、青石板、木屐、蛙鸣、一片绿油油的景致便成了岭南人眼中的夏日“标配”。《雨打芭蕉》完美诠释了“雨打芭蕉,东一点西一点,点点愁人。蛙鸣秋池,高一声低一声,声声入韵”之意境。《新彩云追月》给人“云须染彩,月洒光晕。彩云追月,云掩秋空。月沾凉意,云载清风”之感。《绿野随想》则带人进入“地湿烟尝起,山晴雨半来”之境。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岭南“小桥流水,袅袅炊烟”之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美在风格
“‘岭南舞蹈’应该是岭南舞蹈人的风格化肢体思考。即有思考深度的肢体表达,且带有较强的风格性。”[2]综观历届岭南舞蹈比赛,不难发现岭南舞蹈的风格性不仅局限于岭南民间舞蹈,而且以更广阔的触角发散,以岭南舞蹈人的肢体去探索、去思考,如何将“岭南元素”内化为“岭南风格”,并形成属于岭南舞蹈的审美内蕴。
1.美在风格之古典
“自江以南则曰越”,岭南有着上万年的发展史,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至今留给后人的资源已是取之不尽。古典舞《越人》从出土文物入手,从外形上还原了古越人之舞容舞姿;《咏春赞》则取“咏春拳”这一岭南之物为其注入岭南血液,使其既有古典之姿,又具岭南之内核。
2.美在风格之民族民间与现当代
岭南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文化的沟通,但“另一方面,外来的影响少,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形成民族地方特色”[3]。遂环视岭南舞蹈,既有拟兽舞蹈《席狮趣》,又有源于图腾崇拜的《舞春牛》。且古代岭南自然生存环境恶劣,一方面要为生活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笃信鬼神,愿借助神灵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因此在舞台上既能领略现代舞《创·空间》之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又能将《傩舞悲歌》中原始祭祀舞蹈之深沉雄浑尽收眼底。又因岭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易接收西方新式文化,便有《今·西关风情》这类有着改革开放初期西关“粤式风情”的摩登舞。
二、岭南舞蹈之“美人之美”
岭南文化因其开放性的特征,必然也扩充了其兼容性,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兼收并蓄,融汇升华。岭南舞蹈不仅有着本地文化之本,也有着“钢铁般的胃”,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拿来”,为我所用。“美人之美”的同时,也“成人之美”。
(一)“美人之美”中的武术元素
汉代“百戏”之繁盛,因其聚集多物,既有杂技武术充场,又有音乐舞蹈扮戏,好不热闹。今之岭南舞蹈也可借古喻今。岭南武术中最出名的想必就是咏春拳了,星海音乐学院推出两部作品《宗师》与《咏春赞》,将咏春拳“动如风,站如钉,重如铁,轻如叶,守之如处女,犯之若猛虎”之风格与中国古典舞刚柔并济的气韵相融,并加以“拳之无形,打之有形”的拳术技法,将此类作品推向审美新高度。
(二)“美人之美”中的美术元素
艺术是相通的,如果说绘画是借助笔触的线条与色彩来传递作者的思想,舞蹈则是运用身体的线条与空间来表达编者的情感,抒情性可谓是两者的美学共性。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之一,舞蹈《画雀》便是以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奇峰的画作《孔雀》为题材,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突出岭南画派撞水、撞粉的特质;以现代舞的形式创编,赋予画作新式内涵与神韵。
(三)“美人之美”中的戏曲元素
众所周知,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于宋元后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发展而成,并保存了丰富的舞蹈传统。发展至今,中国戏曲剧种多达三百六十多种,粤剧为广东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浓厚的岭南风味,但又与传统戏曲一样,有着“形神兼备”之审美特征。在历届参赛作品中我们看到《悟·角儿》《红袖·伶人》之类的带有戏曲元素之作,用舞蹈之抒情性来释义戏中人之心境,以达到取长补短之效。岭南舞蹈之“美人之美”,即是在包容“各美其美”的基础之上,借鉴、取材于姊妹艺术,丰富舞蹈元素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美学内涵。
三、岭南舞蹈之“美美与共”
任何文化类型的发展都会受其地域的影响与制约,岭南文化在这方面尤为明显。作为岭南文化类型之一的岭南舞蹈,必然受地域制约。由于岭南的经济地理位置优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物质商品输入的同时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因此岭南的文化意识一直呈开放性态势;加之历史上岭南地区的四次大规模移民与近代多数海内外人口的迁入,使得岭南地区人口构成复杂,文化更显多元化。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其多元化与共生性,而能使多元化长期立足的基本则是文化的兼容性。
因文化的兼容性,我们既能在舞台上看到具有原始遗传的傩舞,又能赏今西关之风情;既能领略彩云追月之闲适,又能体会听风者之紧张;既能感受“唯快不破”的咏春心法,又能观画雀之岭南色彩……概而言之,岭南舞蹈文化之花之所以能在这片土地上开得鲜艳多姿,皆是因这片土地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魄,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后到海纳百川的“美美与共”,方能实现岭南舞蹈之“天下大同”。
注释
[1] 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1.
[2] 江东.系着土风的升华——民族民间舞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215.
[3]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人文地理,199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