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政治图谋”
2019-01-14马光荣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经济模块、政治模块、文化模块、哲学模块,这几大模块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根据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这几个模块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这几大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要达成育人目的,光靠填鸭式的教育,硬性的引导远远不够。本文将班级管理同高中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契合点,以班级活动引领学科素养的形成,更加直观,有说服力,更能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亲历中锻炼能力,引发思辨,增进认同。
关键词:核心素养;班级管理;教学实践
一、 选题缘起
在一次政治课上,笔者讲到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同身受,直接发问学生:咱班的班长是怎么选出来的?你们认同班长的选举方式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统一:班主任指定,不认同。作为旁观者,我们很容易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民主的决策导致决策的民意认同不够,可想而知,这样的班级管理必将困难重重。
基于这一事件,笔者受到启发,试图依托政治课本,通过班级管理活动让学生认同我们国家的制度,感受国家的管理活动,并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 基于民主的班级管理实践与学科素养的渗透
卢梭说:“唯有公意才能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班级的管理活动亦同此理,唯有民主,体现“公意”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班级,遵守班级的各项制度,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如果把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扩大到我国的民主政治,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因此,通过班级管理民主,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带来的益处,对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有裨益;所以找到班级管理活动与学生学科素养的契合点,就能让素养落地生根而不仅仅是几句口号,而“民主”就是最大的契合点。
(一) 认识民主,选择民主——核心素养的实践
为了让班级管理更加有效,也为了让学生对政治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班级选择班委时,笔者选择的时机是在《政治生活》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学习之后。为此笔者对本堂课进行了有实践意义的设计。
1. 认识民主选举的方式——基于理论的民主选择
根据课本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认識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基本内容,认识几种民主选举的方式,比较各选举方式的优缺点,为班级选择班干部的选举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2. 选择民主选举的方式——基于实践的素养形成
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学生其实很容易找到班级班干部选举能采用的方式,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同学认可的方式是直接选举加差额选举,原因是班级人数一般较少,选举之前大家对候选人情况基本了解,贿选行为在他们这个年纪是被大家伙所不齿的,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己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选择班干部,是基于民主的考量,也是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考量,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班级建设,这种素养的形成在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
素养的形成和班级管理的契合点也就由此发生了化学反应,而这种反应是直接的,也是潜移默化的,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能参与的国家管理的认同感。
(二) 感悟民主,体验民主——核心素养的顺延
选举的过程体现民主,选举的人选是基于近期的了解,是因为熟悉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判断选择的人选能否胜任其职务却简单得多,那就是看他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民主的真正意义,真正认同班干部的管理,也是让班级管理更具时效性,笔者对选举的结果做了后续跟进调查和调整。
笔者对班干部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给每位非班干部学生发放量表,让学生们为近期班干部的表现打分,通过打分,一是观察学生们对自己选举的班干部任职的认可度,二是促进班干部改进自己的做事方式。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要么班干部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要么被大部分人否认,因此笔者在做调查之前提前说明了情况,并明确集体确定不能胜任班干部者会被罢免,如果班干部由于罢免产生空缺,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推荐或者自荐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被罢免的学生也可以重新参与竞选。
实践本身就是为了验证假设的合理性,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考查时间,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决定作出合理的判断。本次调查表面看只是民意调查,但是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才是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通过以上方式,笔者试图让学生明白,“民主”不是一锤子买卖,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是“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是超脱形式主义的真民主,是绝大多数选举者意愿的集中表达,也要让学生明白,审慎投票的重要意义。
新版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的解读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笔者组织的班级选举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奉行“科学精神”,树立唯物史观,学会辩证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为之后准确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班级管理民主实践对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的意义
班级管理的民主只是社会民主的冰山一角,但却为学生了解整个社会的民主揭开了冰山一角,在未步入社会前,这是学生距离民主最近的一次,也是其民主实践的开端。
通过班级管理中引入民主概念,对于学生理解整个政治课本必修2的内容所起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必修2中学生还将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些制度贯彻始终的话题都是离不开“民主”二字。
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些制度,无论从人大选举,政党协商,区域自治,基层自治,都是基于民主的考量,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福祉,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些制度与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相比是有优越性的,但是让学生认同我们国家的制度,理解我们国家的制度,从而自觉遵循我们的制度,参与到我们制度的建设中去,仅仅通过理论的学习还远远不够。
班级管理民主理论的介入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譬如班级选举方式的选择与被选举人履职情况与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代表的契合点就高度统一,有了之前班级选举的民主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国采用直接加间接选举方式的合理性,就能明白人大为什么能代表人民,就能理解民主集中制,就能明白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的重要意义,就能理解参与民主政治,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从而更好地认同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学会辩证地认识我们的政治生活,学会遵循我们的政治制度,主动进行政治参与。
总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大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形成这四大核心素养,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找到实践的切入点也只是素养培养之路上的一个小节点,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值得我们教育者竭尽一生去探求。
参考文献:
[1]李均.班级管理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7(10):100.
[2]马海燕.核心素养下的“一主两翼”班级管理理念解析[J].新校园,2018(3):1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马光荣,甘肃省平凉市,华亭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