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2019-01-13陈星行曾焘李有

魅力中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林语堂小说

陈星行 曾焘 李有

(四川成都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当中国处于水生火热之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而奔走呼号,而林语堂在海外对着西方读者大谈特谈中国的传统文化,填补他们关于中国知识的空白,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传道者。他“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日子里,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文明(或者,更露骨一点说:物质享受)和东方士大夫阶级的优闲的隐士式的精神生活的结合,当作拯救人类灵魂的灵丹妙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中国文坛对林语堂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以其海外创作的小说为依据,试图从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

一、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诞生

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猛烈地抨击,高举打倒旧道德的旗帜,倡导精神欧化,在社会革命的危急关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但是在30年代,他一改以往尖锐批评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孔子、老庄哲学加以推崇,对明代公安派的性灵文学更是情有独钟。这一转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林语堂在牛津大学参加和平演讲时发现:欧洲人特别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极为推崇。为深入寻找答案,林语堂转变视角,用西方评价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1936年林语堂移居美国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为透彻,也抛弃了原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质成分。同时,随着林语堂对美国文化深入了解,发现美国文化也并非如宣扬的那样完美,也存在许多缺陷。因此,他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填补美国人因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用基督教中的生命体验、西方人文主义对中国文化重新审视,寻找两者共通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林语堂小说中的“中西文化融合现象”诞生了,这一现象清楚地指出了中西文化中的缺点与不足,尝试着将中西文化的优点融为一炉,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林语堂小说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价值

(一)文学史价值

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充分得到国外评论家的认同,这一荣誉也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林语堂向国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事业的成功。林语堂这一代人的愿望就是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被西方人更好、更深地接受,同时中国也能够积极吸收西方优质文化,实现文化提优的目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写作思路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林语堂儒家文化观是在西方人道主义的框架下建构起来的,他试图发掘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并予以其现代阐释。林语堂早年对儒家文化的评价受到时代理想的冲击,高涨的革命热情使他难以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林语堂曾说没有道家的精神解脱,中国人将在儒家实用主义的压制下崩溃。儒家试图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道家则注重人心灵上的解脱;儒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指导,道家则与民间宗教一起向人性深入发掘。林语堂追寻老子的思想,将人的个性的发展,精神的自由解放,生命的体验摆在重要位置。在林语堂思想中个体生命的价值丝毫不比国家整体价值逊色,这也就为林语堂后来远离左翼阵营而提倡幽默揭开谜底。林语堂单枪匹马地坚守在个人主义的阵营,与陈独秀转向左倾主义以及胡适在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来回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林语堂通过他的小说循序渐进地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分析其中的儒释道文化。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林语堂身上的文化多元性。这种文化多元性使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坛发出另类的声音,同时也给比较文学的创作带来灵感。林语堂的作品都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包括饮食起居、服饰道具、风景人文、历史政治。这些内容可以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让他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仍然困难,但林语堂选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其中融入西方文化,使读者愿意接受异质文化的存在,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扎根,为后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提供便利,成为文学史上的光辉人物。

(二)文化交流史价值

林语堂作为一个作家,为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留下重要的价值,同时,他也一直以“文化交流名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化交流史上。林语堂以基督教思想为主体,以儒道思想为本源,施建伟评价林语堂说“用西方文化价值标准来过滤传统文化,有时又用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来过滤西方文化,徘徊于西方文化本位和东方文化本位之间,难以取舍”。的确,林语堂对东西方的文化取舍似乎有些犹疑不决,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林语堂能够拥有两种文化的深厚背景,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跨越两种文化并自由地穿梭其中的大家。林语堂以主观爱好为出发点来点评一切,他在小说中阐释的道家哲学、儒家文化以及其他中国古典哲学是经由他的西方思维逻辑筛选理解过的文化,他的评论是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文化过滤的东方的特色。他用英文创作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红牡丹》、《赖柏英》、《奇岛》、《唐人街》等小说是他中西文化工程中的一部分。在这些小说当中,林语堂坚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个人物的生活中、性格中,呈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简朴、近情的特点,但同时又赋予人物基督教的人性光辉和现代女性主义的平等自由,不断塑造一个个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奇岛》是林语堂试图融合中西文化这一行动的具体体现。小岛保存中西方最古老的文明,通过古希腊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营造古朴自然的生活气氛,同时又集结了各国人民,形成微型世界。林语堂运用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理解,通过小说写作,展现了他对世界文化走向的判断,在文化融合问题上展现出他的预见能力。

结束语

作为 20 世纪一个复杂的存在,林语堂因其在民族危难时期独善其身而遭受社会各界的抨击,但也因其丰富的思想和独到的文化见解受到研究者的追捧。林语堂在建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理想时,根据物质文明与精神哲学做出反思,对现代科学主义、理性逻辑提出质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推崇基督教生命体验,试图在文学和文化两方面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林语堂小说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