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挑战与对策
2019-01-13石宏武
石宏武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9)
2019年伊始,中央连续出台多项重磅利好政策,全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社会各界纷纷惊呼: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是比较突出的,要把上述一系列利好政策转化为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红利,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在生源拓展、规模扩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始终保持质量为先定力,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科学谋划、提早部署、精准施策,进一步优化院校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办学品质和育人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教学质量控制的内涵要素与运行机制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平稳运行的基础,也是确保办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
1.内涵要素
教学质量控制,是学校依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配置、监督、评价、反馈、整改,从而使教学工作处于最佳状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教学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健全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可以从“结构”和“要素”两个维度来解析。
结构模块维度: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系统(机构、人员)、保障系统(软件、硬件)、标准系统(制度、目标)、评价系统(督导、诊断)、反馈与调控系统(结论、整改)。
要素配置维度: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要素主要是人、财、物,具体包括机构与队伍、经费与施设、载体与平台等,以及责任主体在要素配置、调剂、使用等方面的权责归属及规范。
2.运行体制
伴随着职业教育领域治理体制、育人模式、评价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单一主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已明显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实施两级管理的大背景下,“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强化教学质量控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通行做法。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普遍建立起了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和框架,日常运行多采用“双主体负责、全过程监控、多维度评价”模式。
一是“双主体负责”。即学校、二级学院两个主体分工负责教学质量控制工作。学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体系构建、要素配置、综合调控、整改监督以及结果运用;二级学院主要负责标准建设、日常督导、过程监控、对标自评及整改落实。
二是“全过程监控”。从监控形式来看,校、院两级督导人员全程、不定期巡查教学现场和教学档案;从监控内容来看,主要是关注教学材料、教学实施、成绩考核等;从时间节点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大多在期初、期中、期末分别集中开展。
三是“多维度评价”。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研室综评、二级学院总评、学校总评等多个维度;同时,为了提升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更多的院校正在积极引入行业专家、专业机构参与其中,称之为“第三方评价” 。
二、扩招改革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正如前述,在一系列改革政策的集中影响下,职业教育领域现有的“宏观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特别是扩招政策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带来巨大挑战、冲击甚至危机。
1.客观冲击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轮高职生源增长的主要途径已经有了明确表述:一是“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目前高职院校通常按照“高职招考、普通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学生入学;未来,“申请制、注册制、考核制”都是学生进入高职的途径选项,这些新选项的共同点就是入学门槛降低或者“零门槛”。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整体学业基础进一步下降不可避免;二是“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学生“来源多样化、起点多元化、基础差异化、背景复杂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现行的“一刀切、工厂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更新换代,探索建立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三是面对增长的生源,高职院校资源储备、配置、调剂、开发能力面临巨大考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控制也面临巨大压力。
2.主观短板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深化两级管理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但整体而言仍然落后。对应在质量控制方面,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和框架虽已普遍建立,但仍存在着“保障乏力、监控低效”的情况。如今,面对扩招后复杂繁冗的新情况,高职院校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要素不齐备、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合理、理论研究不深入”等方面的问题将进一步突显,亟待对现有体系进行结构优化与内涵提升。
三、优化两级教学控制体系的路径与对策
此番高职院校对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结构优化与内涵提升”的过程,实质上是破解“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矛盾的过程。“标准化”是有效组织教学质量控制的客观需求,“多元化”是扩招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打造“适应多元需求的标准体系”是破解之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革新二元主体之间的权责体系。
总的来说,院校应将更多权力授予二级学院,院校一级的职责应更加集中在“总体布局、保障运行”,二级学院的职责应更加集中在“个性定制、培育特色”;与此同时,二元主体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根本上构建新的两级教学质量控制权责关系。
1.革新保障体系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方向主要包括“扩大保障”与“精准保障”两个方面。
“扩大保障”是为了补齐短板,这主要是院校一级的主要职责。院校要从全局出发,对照扩招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和二级学院的现实状况,重点做好“资源查缺补漏、要素开发配置、制度修订完善、权力有序下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必要的人员配置、教学设备、实践场地、经费支持等及时全面到位。
“精准保障”则是为了快速适应,这主要是二级学院的主要职责。在院校进一步简政放权,将涉及人、财、物等要素的调剂权与使用权全面下放的情况下,二级学院要全面对接学生背景、育人规律与专业特点,精准配置基础资源、精准投放经费资源、精准补强教师资源、精准开发教学资源,快速高效地为多元化教学形式与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努力将资源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程度,从而确保制订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方案能够有序、顺利展开。
2.健全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主要是沿着“定标—达标—检查—反馈—调控”这条模式线进行的。
从运行程序上来讲:院校、二级学院组织人员,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分别完成“通用规范”和“个性标准”的制订工作,即“定标”;二级学院按照“规范、标准”有序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力争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标准,即“达标”;但实际效果如何,需要院校、二级学院按计划开展日常监控工作,即“检查”;检查过程中采集到的相关信息要集中汇总、对标分析并得出结论,院校、二级学院再根据结论制订整改措施,补齐体系短板,即“反馈与调控”。
从组织结构上来讲:院校一级的教学质量控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重点关注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关键点与薄弱环节;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控制专业队伍亟待建设并不断加强,除了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外,还要加强“督导员、监督员”队伍建设,努力构建教学质量“全程、全员、全面”控制模式。
从控制方式上来讲:院校一级主要是“节点控制”,即通常在期初、期末开展集中检查,分别开展“事前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学要素是否到位、教学条件是否达标、教学方案是否合理等)和“评价监控”(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判断教学工作是否达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和运用);二级学院负责“过程控制”,也称“项目监控”,主要是对教学工作的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涉及“运行数据的采集、运行状态的判断、运行效果的自评、运行情况的分析等”。
3.优化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的改革主要涉及教学标准与质量标准的重构,这一体系的总体改革思路是“学校管常规、学院管专业”,即分别负责构建“通用规范”与“个性标准”两个类别的标准体系。
院校一级的主要职责是强化对二级学院教学改革工作的科学引导,减少对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过程干涉,为二级学院自主、灵活开展教学工作创造宽松环境。即,院校应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制订“教学工作通用领域的统一标准”方面,并用这样一个“总纲”来规范二级学院在改革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保证二级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规范、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措施有效”。
二级学院则要集中关注新理念与新标准。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来源多样化、起点多元化、基础差异化、背景复杂化”有深刻认识和充分研究,树立“分类培养”和“倾斜培养”意识,坚决摒弃“一刀切”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背景和专业特点,在“教学起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措施”等方面构建“差异化”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发“个性化”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平台等,并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监控指标与评判标准。
4.调节评价体系
对现有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主要思路是依托“通用规范、个性标准”,将“通用评价、专业评价、自主评价”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改横向评比为对标考核”。
一是评价主体。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院校、二级学院各有分工。院校一方面负责评价各二级学院“教学通用规范是否达标”,另一方面积极邀请相关专家与学者对二级学院采集的数据和自评情况进行专业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性与客观性。二级学院主要负责教学运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即广泛发动学生与教师参与过程性评价,扩大信息采集的覆盖面,拓宽信息汇集的管道,以尽可能多地采集基层数据与一线反应为参考,开展自主评价,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学校。
二是评价方式。常规的、笼统的统计“合格率、满意度”的评价方式并不科学,“对标评价”是优化评价工作的改革方向。无论是考查“通用规范”还是“个性标准”,都应该倾向于使用“对标考核”方式,即重点查验“实施过程与标准程序的契合度、实践效果与预定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素质与行业需求的适应度”,这样,教学标准与评价标准之间就可以实现“特异性对接”。另外,还要推进“多元评价”方式构建,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方案,有区别、分类别地考查学生对于特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是结果运用。用科学手段来判断“要素是否齐全、定标是否合理、达标是否全面、行业是否认可”,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初衷,也是其价值所在。因此,在“对标考核”模式下,应主要将评价结果运用于“要素调控、体系优化”方面,而不是以往的“利益分配、部门考核”方面。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二级学院在反馈信息时报喜不报忧,对教学薄弱环节甚至教学事故知情不报”的情况,又可以充分激发二级学院参与质量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强化监督体系
这里所讲的监督,是指对从事教学质量控制的机构和人员的履职情况所进行检查与督导。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对相关机构和人员是否做到了“权责一致”进行考查。
一般来说,该项工作的职能归属院校的效能督查部门。主要监督的内容是院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在开展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是否有效运用了所受之权力,在“要素保障、标准制订、体系运行、反馈调控、结果运用”等方面履行了职责。若否,则对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追责与整改。另外,面对扩招带来的新问题,监督体系的优化必须开展一些新探索,监督部门可以对照责任主体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关系,尝试构建两级教学质量控制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责清单”,以“清单模式”对院校、二级学院的权责归属与关系进行相对明确地规范。
四、结语
对于常年“生源饥渴”的高职院校来说,扩招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却也很容易让人眼里“只看到风景,却看不到风险”。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一切从办学品质与育人质量出发。
第一,坚持“能者居之”。高职院校必须有坚实的保障基础和充分的资源调配能力,能够从容应对生源扩张后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否则,就是对社会、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
第二,坚持“个性定制”。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对接扩招后出现的复杂情况和多元需求,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全面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方案。
第三,坚持“质量定力”。扩招背景下,绝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绝不能对现有办学品质造成损害。那么,高职院校必须牢牢地“树立质量意识、坚持质量定力、构筑质量文化、优化质量体系”,这才是应对扩招挑战、抢抓扩招机遇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