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阅读的切入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研究

2019-01-13李希彤

魅力中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题眼切入点荷花

李希彤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第一小学,辽宁 盘锦 1240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局面。但是冷静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当今的语文课堂不尽完美: 许多语文老师授课方式程式化,机械呆板;学生是兴味索然,启而不发。这样的阅读教学缺少思维的张力,缺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全局观念。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个执教者面前的问题。

于漪老师强调“教学要点要拎准了就可以大胆删剪旁枝繁叶使教学上的重点突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体,不要想着在一节课里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应找准课文阅读的切入点,设计巧妙的切入性问题,利用这问题带动多方面教学内容,从而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紧扣“文章题眼”作为切入点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透过“题眼”,打开“心灵之窗”,我们可以透视文章的主题、行文的思路,迅速把握文章框架脉络,从而统摄全篇。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借箭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经过怎么样?借箭的结果如何?”借箭成功的原因在哪里?”说明了什么?以上设计紧扣“借”这个切入点,步步深入,紧扣中心,删繁就简,达成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又如《捞铁牛》一课的题眼就是“捞”字,文章写了为什么捞,怎样捞,捞的结果,以及捞铁牛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教学时,抓住“捞”字,一层一层地深入理解,指点学生由此去理清课文脉络,进入主题探求,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选取“重点词句”作为切入点

重点句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对文章有提纲挈领,总结归纳的作用。重点句不仅仅有中心句,还有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

例如:《颐和园》一课抓住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这个总起句,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例如《海底世界》一课,紧扣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中就可以抓句子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点,引导学生读书品味;《赵州桥》一课,抓住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学时从“坚固、美观”两方面为突破口,双向展开,化繁为简。

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应该“紧扣一点”,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选择突破的切入点要因课而异。例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荷花》一课的“美”,《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 串联全篇,全盘皆活。

三、提出“疑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文本的疑点也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的突破口。可以把疑点问题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但要注意不是那种浅层的锁碎的问题,要一定是能贯穿文本的、有价值的问题。

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可以先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变一群猴子的神话今天已变成了现实,那就是神奇的——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促使学生去深思,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学生对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的提出了许多问题: “细丝弯曲后为什么就能拉嫩茎一把?为什么会使茎紧贴在墙上?”“脚很牢固,那是怎么移动着向上爬的?”等等。依据学生的疑点展开讨论,在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学生们不断读书、不断补充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

四、抓住“文章线索”作为切入点。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教学时从“线索”入手,沿“路”展开。既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

比如: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把“进入天山——再往里去——走进天山深处”这一游览线索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根据线索去阅读和欣赏美丽的天山景象。又如,教学《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五、结合“文章背景”作为切入点

有些课文,由于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陌生,难于理解。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利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切入点切入新课,而这些文本以外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如教授《二泉映月》前,教师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的阿炳塑像的图片,由介绍阿炳坎坷身世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又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感悟。

又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首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同时播放了《志愿军军歌》及“罗盛教为救朝鲜孩子璀莹而牺牲”的投影。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学生很快进入了依依惜别的情境。

语文课堂选取切入点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实物演示法,情境渲染法,实验操作法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而论了。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它并不固定在某一处而在于教师艺术性的选取。总之,找准文本切入点,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才能实现紧凑、高效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题眼切入点荷花
浅谈圆锥曲线问题的切入点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以知识产权为切入点创新德育工作
找准工作切入点 在做实上下功夫
夏天的荷花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