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改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019-01-12李敏
李敏
(河南省驻马店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一、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倡导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也倡导给予教师自我发展的空间;新课程不仅鼓励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权,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教师要去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向“学习型、合作型、反思型、创新型”转变,在此转变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学习的引领者,育人的引导者和创新的点拨者。在这些新型的教师地位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二、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中,教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任何改革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者、实践者。教师就是新课改的操作者,是实践课改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由课堂的“主演”变成了场外的“指导”,教师的形象不再仅仅是“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合作者和促进者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是课程改革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新课程中,教师只有充当好促进者的作用,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让学生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实现课堂的转型。
随着新课程的顺利推进,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高效课堂是保证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修改,最终确定了“两中心、六环节”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转型。
1.通过推门听课,进行课堂诊断
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推门听课对教师的常态课进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领。相机进行现场诊断,同时检查备课和访谈学生,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和平时教学的情况,并判断该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是基于教案、高于教案,还是教案、教学两张皮或不备课的上课,以督促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在以后进行跟进指导,促使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
2.通过研修、展示课,进行课堂构建
学校通过校级骨干教师展示课和研修组内的专题研修课,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带头上高效课堂示范课,并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专题总结,课后及时组织教师研讨;教师人人在本年级研修小组内上专题研讨课,课后教导处主任、教研组组长及时组织评委和研修组成员一起进行专题议课、研修,从而进行高效课堂构建。
3.示范引领,促进高效课堂
为有效促进校与校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二十七小进行了教学联谊活动。教学联谊活动,成功地为教师提供了展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推进学校有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为校际间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实现了“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示范引领作用。
有了新课改这根指挥棒,我校教师坚定地践行,大胆地改革;有了新课改这片广阔的沃土,教师们勤勉地耕耘,并乐此不疲,收获颇多。在我校的课堂上,教师引领有序,导之有方;学生侃侃而谈,言之有理,有沉思,有争执,有自主学习,有交流展示……教有所乐,学有所获。
(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只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充当了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参与者。通过师生互动,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研究者,就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教学和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潜心研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随着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教师必须顺应教育改革,做研究型教师,敢想敢做,学生才能敢创敢为。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实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实验,从而做到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凸现教在诗情画意里,育在思绪飞扬中,感在心灵肺腑间,励在成长行动上的育人内涵;彰显创新意识强、民主氛围浓、实验底蕴深、素质品位高的改革理念。
(三)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和评价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则正式吹响了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进军号角。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就是说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采集数据、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毫无疑问,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自然也就是问题的主要发现者、数据的主要采集者、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建设者。
我校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课程共同开发的原则,在认真研究谋划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参与下,经过对校本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我校校本课程规方案。
我校校本课程的制定和编撰由我校一线教师负责,教师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再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确定主题方案。我校校本课程分为人文素养类《经典美文诵读赏析》,以“经典美文诵读赏析”为主题;拓展类《童声合唱》,以营造多彩课堂为着眼,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为目标。校本课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方法不拘一格。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了一批批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依附于教师的不断建设和实践,这一过程会使老师与学生在改革中共同成长,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只有对教育改革有无休无止的热爱,只有“不顾雨和雪,不顾风凛冽,穿过峡谷里蒸腾的雾气,向前走!向前走!”教育的无限风光才会被领略被享用,改革的无限风光才会被领略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