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

2019-01-11

好家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泥工拖车轮子

文 汪 珺

儿童科学教育的最大误区是要求幼儿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然而,当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又表现出一种怎样的面貌呢?我根据近年来在市、区、园等地所观摩的科学活动公开课,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来自教学现状的困惑

(一)验证式的实验活动多

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强调: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应是一个引领幼儿亲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记录信息、讨论结果”的过程。因此,我观摩到相当多的活动都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设计的。例如,一次中班科学活动“磁铁”中,教师提供了塑料玩具、木头、铁锁、回形针、泡沫、木夹子、铁夹子、花生等很多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一猜:磁铁能吸住什么?然后记录幼儿的猜想结果,再让幼儿用磁铁去吸这些物品,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最后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磁铁能吸住铁制品”。刻板的教学模式使10 分钟就能得到的结论整整花了30 分钟。试想一下,如果幼儿有关于“磁铁”的前期经验,那么幼儿一定会知道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猜想就会失去意义;如果幼儿不知道“磁铁”,那么幼儿就是漫无边际地随意猜想,猜想同样会失去意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组织刻板化、模式化,不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

(二)低质量的浅层次提问多

大家深知科学活动应该是问题引领下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不少教师认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幼儿。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沉浮”中,教师一节课的提问分为五类,一类是猜想式的提问:猜一猜这些材料放到水里会怎样?第二类是实验后甄别式的提问: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第三类是思考性的提问: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有些东西沉在水底?第四类是启发性的提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第五类是无效提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我曾对教师的提问次数进行了统计,第一类、第二类问题约占50%,第三类、第四类启发性问题约占25%,第五类无效问题约占25%。

其实,教师过多低质量、无效提问会影响幼儿的思维,不能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最终导致幼儿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丧失。

(三)认知性的学习多

在当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由于对科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加之相应的科学背景知识、科学素养等较为匮乏,虽然也已认识到幼儿应该以“做”而不是以“听”“看”的方式学科学,但还是不能将此理论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认知性的学习仍然居多。如中班的“认识弹性”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在拉一拉、玩一玩的过程中认识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然后结合生活,引导幼儿思考:还发现哪些东西有弹性?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运用?可以看出,幼儿整节课的学习大都停留于认知层面。

我认为,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利用弹性的原理,引导幼儿感知拽拉和橡皮筋的弹力,然后带领幼儿用橡皮筋和铁丝做一个弹弓,这样的“做”是否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具有意义呢?

二、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

立足本园实际,我园大班开展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下面以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小拖车”为例进行阐述。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诗意和童话从幼儿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基于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依赖于蕴含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最终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

“有趣的小拖车”开头设置了童话问题情境: 小狗、小猫到超市买来了很多纸,它们要将这些纸运到森林里去,可是小动物们力气太小了,怎么办呢?小狗说:“我一次只能搬动一包纸。”小猫说:“我的力气比你小,我能用泥工板帮忙拖纸吗?”小朋友们,你们一起来帮帮小猫,看看是用泥工板拖一包纸省力,还是直接搬一包纸省力?

问题情境快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投入极大的热情,积极动手操作,很快发现放在泥工板上拖要比单纯搬省力很多。

“基于问题的学习”其创设的情境通常是游戏化和童话般的,但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并与幼儿已有经验相联系,使得幼儿能够将问题情境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讨论解决方法,激发幼儿认真思考,合理推断

在教学情境中,师幼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

在“有趣的小拖车”活动中,当幼儿获得了泥工板省力的经验后,教师设置了下一个情境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本次教学的主要探究任务:小猫的力气实在是太小了,连拖也拖不动,小狗搬了几包后也搬不动了,累得直喘气,怎么办呢?小猫、小狗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能不能给他们想一个最省力的办法?

小朋友们踊跃发言,迁移生活中对“车”的认识经验,结合现有材料泥工板,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制作一辆小拖车来帮助小动物运纸。

真实的问题需要真实的解决办法,通过认真思考、合理推断,幼儿给出的答案是客观的、能够实现的,而非天马行空、随意想象的,这样的讨论方案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剥洋葱似的问题追踪,引导幼儿在不断的错误修正中解决问题

剥洋葱似的情境问题追踪,是引领幼儿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线索探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认为教师要在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问题引导幼儿一步步思考和感悟,引领幼儿运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深入解决问题。“有趣的小拖车”在操作活动中设置的追踪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幼儿提出为小动物们制作一辆小拖车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1.如何制作小拖车?需要什么材料?(根据已有经验,幼儿们一致认为只需要在泥工板下面放上四个轮子)

教师没有否定幼儿的答案,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四个圆形串珠作为小拖车的轮子。可当幼儿将轮子放在泥工板下面,将一包纸放在泥工板上再拖动小拖车时,泥工板下的轮子全部跑掉了。

2.小拖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跑?还需要什么才能让小拖车的轮子既能滚,又不会从泥工板下跑掉呢?(追踪提问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究)

有的幼儿想到拿两支铅笔,将两个轮子穿在铅笔上,认为这样轮子就不会跑掉了。实验的结果当然是轮子和铅笔一起跑掉了。此时,幼儿们有些泄气,有一个幼儿说:“还要将铅笔固定在泥工板上”怎么固定呢?幼儿们想不出好办法。这时,老师推来了“娃娃超市”的小购物车,引导幼儿观察怎样固定轮子。幼儿们发现轮子应该用螺丝固定在转动轴上,转动轴应该连接在车身上,之后的问题产生了:怎样把铅笔固定在泥工板上?怎样让轮子不在铅笔上乱跑呢?

随后的追踪提问让幼儿想出用积木作为泥工板和铅笔的媒介,再贴上双面胶以固定铅笔,用皮筋当螺丝将轮子固定在铅笔上,最后有趣的小拖车制作成功了,幼儿们开心地欢呼起来。

“有趣的小拖车”活动以设置剥洋葱似的情境问题追踪为线索,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步步设想,一次次操作,排除一个个障碍,解决一个个问题,最后成功地完成“小拖车”的制作活动。这样的设计让问题牵引着幼儿,激励着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一年来,基于引领幼儿在问题中学习的教学策略,我设计并执教了 “扑克牌叠叠高”“魔盒”“有趣的沉浮”“有趣的小拖车”等大班科学活动,深刻地感受到对于幼儿来说,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的结果才会成为他们的“经验”,否则,教师即使告诉他们 “正确”的答案,幼儿也不可能真正理解。

三、对科学活动的思考

基于幼儿的知识经验选择科学内容。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相对熟悉的科学内容,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顺应当前的学习要求。

基于幼儿的经验方式组织科学活动。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仅仅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把握幼儿是如何获得经验的,或者是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并据此组织科学活动。

基于幼儿的探究设计科学问题。停留于表面答案的或甄别式的问题使幼儿不需要动脑,不利于幼儿的探究学习;过难的问题会让幼儿不知如何思考,同样不利于幼儿的探究学习。基于幼儿的探究学习要做到:提问围绕核心任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经验,使幼儿通过每一个提问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基于幼儿的发展需要思考科学教育的价值。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应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通过亲身感受和切身体验去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经验的意义建构。

猜你喜欢

泥工拖车轮子
两个轮子“走路”
人类最早的发明:轮子
在小班创意泥工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的实践
没有轮子的挖挖
浅谈农村幼儿园泥工活动的价值
亲子运动拖车
不值得帮助的家伙
香喷喷的轮子
儿童拖车
短文改错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