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发师德感染力推动师德培训创新
——华南师范大学“师德国培”项目分析
2019-01-11戴双翔
◎戴双翔
师德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模块,是教师习得道德认知、涵养职业操守、确立职业信念、坚定道德意志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名“教师”成其为“好教师”的前提性素养教育。但毋庸置疑,当前的中小学师德培训却面临着种种价值迷失与现实困境,如过于强调师德为政治服务,强调条条框框的内容体系,流于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培训等等。[1]开辟新的路径,探索新的模式,是当前师德培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自2013年教育部开设“国培计划”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以来,华南师范大学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连续7年承担实施这一项目的机构。因其项目的高端性和重要影响,被业内誉为“师德国培黄埔军校”,2017年获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最佳实践案例”一等奖。本文试结合近年来“师德国培”项目的培训实践探索,对师德培训模式创新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聚焦与彰显师德感染力
华南师范大学连续多年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每年的培训对象涵盖了大陆地区所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师德培训者精英,少的年份一百名,多的年份三百多名,包括荣获省级以上师德荣誉的中小学一线师德标兵,以及高校德育研究者、省级培训机构的师德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该项目成功实施的基本经验与核心特色,就是积极探索师德培训模式的转换,以德性伦理视野中的教师德性与教师幸福为理论出发点,聚焦与彰显师德感染力,努力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
传统型态的教师培训费时多、收获少,令不少教师爱恨交织。[2]师德培训更是如此,因它本身就是教师培训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培训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和培训形式等方面的欠缺,参训教师历来对充满道德说教、针对性缺乏、内容生硬的师德培训充满了困惑,甚至心怀抵触与反感。在我们实施的“师德国培”项目中,即便是身为师德培训者精英、具有一定“培训主体自觉”的这些学员,情况也同样如此。参训前,不少教师既满怀期待,又疑虑重重,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专业提升,同时又对自己的“回炉再造”充满了疑惑,这逼迫着我们努力去思考怎样的师德培训才是既具生命活力,同时又让参训教师真正有所收获的。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团队围绕着“感染力”做文章,基于德性伦理的理论基础,将种种从教师自身出发的“温暖工程”置于培训之前,通过悉心的情感关怀和超前的专业引领,将参训教师对于师德培训的种种疑惑逐步化解,从而达到“培训始于谋面前,收获聚于培训初”的目的。一是提前搭建立体性平台。每年早在项目开班实施几个月前,华南师范大学就配足了相应的项目团队,开通了班级QQ群、公共邮箱、网络博客、短信平台等,跟学员们进行着密切的情感交流与师德专题研讨,一步步地将他们导向师德思辨的探寻之旅。由此,学员感到自己被提前“卷入”了培训,感觉人还没来,就已经经历了几个月的培训了;培训还没有开始,就有很多专业上的收获了。二是注重推动生成前期研修成果。在给参训教师下发的研修通知中,随附了系列必须先期完成的研究性作业,如成长故事,师德培训讲义及方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等。项目组及时将这些材料整理编辑、结集成册,作为培训期间相关课程“望闻问切”的生动素材与解剖的“活靶子”,并将相关调研结果与教师发展需求作为研制培训课程的实践依据。三是营造富有感染力的学术氛围。除了共同体构建、研修作业驱动之外,为了配合师德国培项目,汇聚学员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由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小学德育》杂志社每年都专门策划组织,在参训学员中广泛约稿,鼓励学员对师德培训问题展开热烈交流,并出版了多期“师德研究专辑”。这样,有些学员在报到之时,就拿到了刊有自己研究成果的杂志,倍受鼓舞。不少教师深受感染:“我们原本以为会来接受一大堆道德训教、规范要求,没想到一开始就收获了满满的关怀和幸福。”
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之源
现代教育的道德灵魂,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促其成才,更是文化践履、实践示范。教师培训同样如此,它不仅仅是教师培训课程的实施,更是培训文化的培育、示范与实践。我们体会,教师培训不是简单地传输给教师以专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策略与方法,更要设法点燃教师内在的动力之源。
教师培训的目标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传递感染力,提升学习力,增强行动力。其中,传递感染力无疑是第一位的;最有力量的教育,无疑就是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对于师德培训来说,感染力更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特征,因而它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之源。因此,创新、有效的师德培训应将激发和传递师德感染力作为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3]传统的师德培训之所以让人心生反感与抵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感染力,缺乏内在动力之源。它总是板起面孔,说教太多,认为讲师德、搞师德培训就是对教师划出种种道德条框,开出种种道德药方,提出种种硬性要求,却往往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动力之源、内心的感染力,忘记了教师内在的德性可以被激活,感染力可以被激起和传递,从而照耀教师光辉的职业德行。这种培训不能激起教师的共鸣与共振,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认为,感染力是师德培训的灵魂所在、动力之源,好的师德培训一定不是靠说教,而总是被打动和受感染;只有当教师被感染了,道德价值观的反思和触动才能直抵其灵魂深处,激发其主动反思并践行师德,实现以道德塑造道德、以灵魂唤醒灵魂。
既然师德培训的动力之源是建立在“感染力”的基础上,那么,行为示范、实践示范的培训理念就必须引起培训者的高度关注,也即只有激起感染力,才能传递感染力。如何激起教师的感染力呢?孔子说,“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如果一种培训希望激发参训教师的感染力,让他们成为有感染力的人,那么这种培训自身首先得有感染力,即用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开展培训。因为师德培训项目实施方式本身就是最具渗透力的隐性课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参训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的实施过程首先必定是有感染力的。“师德国培”项目组通过温馨的前期热身联络、构建研修共同体的“温暖工程”、周密及时的培训调研、耐心周到的接待工作、精细化的培训管理、关怀备至的后勤服务、亲密无间的研修平台互动、持续跟进的训后辅导跟进、锲而不舍的动态化课程改进等文化践行,实现了项目团队与参训教师之间零距离、超时空、心相连、情相通、前拓后延的互动。正是基于这种行为示范、实践示范的培训理念,师德国培在探索“在行动中践行、提升感染力”的独特模式中推进。
三、推动学员反思与行动
事实上,不仅是参训教师对培训爱恨交织,当前师德培训者自身也面临不少困惑:老生常谈的培训套路早已不能激起参训学员的兴致,创新形式成了培训者真正的难题。对此,我们的体会是,必须推动抽象化师德转向实践性师德,推动教师发现、思考并尝试解决师德冲突与难题,从而在反思中提升师德境界。为此,应着力抓好“反思”与“行动”两个关键。
一是“反思”,即要努力促进学员深度反思。“师德国培”项目以“做中学”“激发深度反思”为指导思想,坚持以浸入式、参与式、体验式活动为主,通过系列研修任务驱动工具的运用,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反思。教师在多重反思与合作行动中,不断生成一个又一个创新型成果;同时,自身的师德感染力被一层又一层地点燃与激发,培训效果远远超越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讲座。为了实现这种创新性的培训目标,项目组在课程设计上费尽心思。每年短短数天的课程,项目团队总要调整优化十多轮,彻底翻转了以往师德培训的惯有模式,而广泛采用了专题讲座、案例分享、锵锵三人行、小组合作探究、研讨与分享、现场观摩、事迹报告、学术论坛、电影赏析、世界咖啡、师德巡讲、微课诊断等多重方式方法,以增强师德培训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促进深度反思,项目组还特地安排参训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开展田野学习,通过观察特殊学校课堂及独特的师生交流模式,使教师自觉对比反思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异同,自然而然地被特教教师纯粹而无功利性的教育坚持所感染,由此激发自己反思与拷问“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育”“何谓师德,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师德”等价值命题,收到了非同一般的研修效果。
二是“行动”,即努力推动学员动起来、忙起来。传统培训总希望请来“大牌”学者,实际效果却未必理想。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我们体会,师德境界提升的根本路径,不是外在律令的规范、外部道德的灌输,而是内在德性的唤醒、内心世界的激活。如果一次教育活动能够激活教师沉睡、倦怠的内心,唤醒教师心灵深处存有的那份火热、责任、担当、使命,照亮教师的职业梦想与教育人生,它必定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显然不能靠空头理论家的格物修道,也不是几个大牌专家“镇场”就能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要引导参训教师走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场境,努力去体悟、苏醒、感染、践行。因此从根本上说,培训不是要努力教给参训教师什么,而是要推动他们反思之后继以实践行动,明了自己需要什么、生产什么。因此,我们以朴素的方式,将培训重心放在了努力“点燃”与“激发”参训教师身上。由此,精炼的专家变成了一个个“精神助产士”、“无知”的苏格拉底,通过专家的“诘问”“助产”,教师大幅度地实现了自我挖掘、自我体悟、自我提升。每一天的培训中,参训教师都要比授课专家和项目组更加忙碌,他们充分挖掘自身资源,获得了极大的自主体验、自我演绎的立体性舞台。在每一堂课中,参训教师都既是参训者,同时又是点评者和反思者;既是幕幕大戏的剧中人、演员,同时又是观众和影评人。[4]参训教师不断翻转身份,在不同场境、不同角色的频繁切换中,不断转换身份与立场,及时从参训者和培训者的不同角度对比反思,从培训理念与培训技术操作等多个层面对每节课的学习过程开展深入的多重反思,从而巩固、提升与凝炼研修成果。此外,这种创新性的行动还体现在种种参与式的研磨课中。比如,设置“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等多个主题的研磨实践课,在整个研修过程中穿插进行,引导和驱动参训教师不断跳进、跳出其学员身份,思维每一天都在不同角度的冲击和挑战中兴奋着。在每个研磨课上,都既要拿出参训教师中的典型案例、典型作业作为解剖的“麻雀”[5],从而达到典型解剖、现场示范、共同提升的效果;同时还要集体反思研磨工具的优化,始终保持参训者—培训者两条思维线路并存并进。正如有参训教师评价的,“我们在角色转换中,习得培训模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四、以师德巡讲传递感染力
有生命力的师德培训一定是紧接地气的,让美善的师德种子生根发芽,让参训教师被激起的感染力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薪火传递。师德培训如何做到“有根”“接地气”、激发与传递感染力呢?
“师德国培”项目多年坚持开展的一项活动,就是充分利用项目自身的良好资源服务于当地教育,利用项目套接,与当地教育部门联合组织举办“践履师德规范,提升职业幸福——让师德建设之花开遍原野”系列活动。具体活动形式是,参训教师分组深入到广州市某个区域中小学校,进行学校师德建设现场诊断,开展师德大巡讲,举办师德演讲感染力修炼研讨,由此,促进学员反思“什么是好的师德”“什么是好的师德演讲”“怎样提升师德演讲的感染力”等等问题。如此一方面促进了参训学员在“被学习”中、在参与式研修中主动寻求师德培训改进策略,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区域内师德建设的热潮。通过师德巡讲系列活动,项目为区域提供了角度各异而又主题集中的高质量师德演讲报告,一方面促进了参训教师在师德演讲方面的反思和提升,另一方面又发挥了“国培”资源对地方的辐射功能,从而达成了学员的自我提升与“国培”服务地方师德建设的统一,实现了“国培”参训教师传递感染力、提升实践能力和区域教师提升师德研训能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双重目标。
总之,创新型的师德培训不是简单地承袭传统、迎合现实,而是要高端引领和科学建构。惟其如此,才能各自演绎出生动活泼的师德培训实践。实践证明,以激发和传递师德感染力为核心原则的实践性师德培训,是当前师德培训创新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