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活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体育活动
2019-01-1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东亭幼儿园张文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东亭幼儿园 张文珍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全面推进,幼儿园的传统课程模式正在悄然变化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到户外自由活动,减少集中性的体育课程,只要让幼儿在户外自选器械、自主游戏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课程游戏化,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渗透游戏化的理念、发挥游戏的精神,努力让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知”于修炼: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观念的转变
㈠课程游戏化理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途径。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其方向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游戏化要求我们领会游戏的内涵和精神,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目标,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㈡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此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明确了教育内容、资源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课程游戏化”与“生活教育”两个理念不是一个年代,但在教育理念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㈢教师观念的转变
课程游戏化的“六个支架”明确提出要推动教师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的转变。我们应科学把握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尝试从课程的角度思考一日活动的弹性安排,落实“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坚持按照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思考让课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的特征,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创设利于充分互动的室内外环境,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有效的沟通,引发交流合作的欲望,真正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让幼儿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行”于架构:幼儿园园本体育课程的建构
㈠课程的建构链接幼儿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要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儿生活包括幼儿的个人生活、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它们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取得成效的保证,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立足点。
1.课程资源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园、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能成为我们体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园外闲置的草坪成了孩子玩耍、放风筝和骑行的场所,园内的小山坡逐渐变成了孩子们的野战壕;上学、放学路上孩子们步行、慢跑、骑车;假日生活中孩子们进行滑板、轮滑等活动打开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社区的活动类型丰富多样,像亲子运动会、花样运动会等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各派武术更是在幼儿之间掀起了学习的高潮。源于幼儿生活的体育活动,焕发出自然的生气,一切都在孩子们的掌控之中,真可谓“我的运动我做主”!
2.课程实施追随幼儿经验
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活动开展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向幼儿自主地设计与打造,活动的内容、计划、推进和环境都以幼儿为主体,全面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课程的建构,真正落实“创幼儿的环境、玩幼儿的游戏、做幼儿的课程”。以幼儿玩跳房子和轮胎游戏为例:在“实践—团讨—设计—资源利用—再创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建构了“趣玩轮胎”和“跳房子妙趣多”等特色系列活动。课程的生成与建构,也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基于孩子兴趣和经验的活动才是最生动、最有价值的。
3.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全面
基于幼儿参与的体育课程建构,其课程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全面,以《指南》中的幼儿发展目标作为评估依据,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到评估人员的多元化,改变以往的单一性评价幼儿发展,拓展到评价教师、评价课程本身,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的架构。
㈡环境改造支持幼儿探索与发展
1.户外运动区创设
良好的户外环境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交往和培养规则意识、培养自控能力以及积累现实经验,促进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激发其主动探索的兴趣。
首先是场地规划。充分挖掘园所现有环境和场地资源的优势,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将户外场地划分为走跑区、跳跃区、投掷区等十大运动区,还设有种植区、饲养区、玩沙戏水池等作为幼儿发展的补充。设置区域时,需要考虑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既要有大肌肉锻炼,也要有小肌肉活动;由发展基本动作,到提高综合身体素质,我们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逐步调整,以实现场地的规划更科学、合理、有效。
接着是设施打造。在角落设置小木屋、小帐篷来满足幼儿对小空间的需求;将沙水区与大型玩具结合,悬吊秋千、吊床等物品增强趣味性;以小山坡为基地,布置沙袋、轮胎、木桩等物品,营造真实的野趣挑战环境。
然后是材料投放。材料投放需要考虑器械的灵活性,将更多设施改为可移动式的,扩大器械的功能,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关注幼儿成长的真实需求。此外,需要考虑材料的数量要充足,种类和功能要多样,以满足不同年龄、个性、能力的幼儿需求,保证幼儿得到均衡发展。如在平衡区里投放高度、宽度、形状不一的梅花桩和平衡凳;在玩球区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玩球方法。同时,要将活动的玩法、规则、注意事项等尽可能地融入材料中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在骑行区内用相关材料来布置“车道”“人行横道”“停车场”等区域,幼儿便可以在游戏中“各行其道”,自然地内化规则。
最后是混龄实践。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调整活动的开展形式,以集体活动、运动区活动、个别化活动为主,打破班级、年龄段界线,采用自由选择、以大带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组织户外混龄运动区活动,扩大了幼儿交往和活动的范围,将单纯、机械性的训练转向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的体育活动。
2.室内运动环境创设
合理利用室内设施,以地面、空间、墙面、护栏、角落、柱子为点面,充分考虑室内活动的安全因素,创设跳房子、投掷靶等游戏环境来锻炼幼儿的跳跃、投掷等能力。同时,打通室内外活动界限,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活动、探索和创新的机会,满足并支持幼儿活动。
三、“融”于贯通:体育活动开展的支持性策略
在活动中,只有基于良好的师幼互动,老师才能更好地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遵循活动开展中活动量的渐进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动静交替原则、全面锻炼原则和个别对待原则,指导时的适时、适度和适当原则,将语言、物化和互动三个层次的指导策略紧密结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支持性的材料、合理的示范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幼儿发展水平。
㈠重视幼儿身心健康是出发点
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幼儿体质的增强,还有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因此,在关注动作技能提高的同时,活动中的安全、情绪体验、思维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内容更需要自然地融合。教师可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在自由探索中激发好奇心,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㈡突出幼儿主体是重点
要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应该把自主设计、创设活动的权利还给幼儿,权衡“约束”与“放手”,激发幼儿参与和主动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灵活机智地开展体育活动。
㈢领域有机整合是关注点
体育活动与音乐、语言、数学等领域的多元整合,可以提升活动的层次性,调动幼儿的多感官体验与感受,增强活动效果。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去,可以更好地发展幼儿、培养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