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简述

2019-01-11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9年18期
关键词:寒门御史刺史

●山东省无棣第一中学 赵 成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是封建社会才出现的,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

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大多位卑权重

从秦御史大夫始,开始形成御史机构。作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监管重要文书,类似于机要秘书。此时的御史大夫不仅监察百官,还参与行政和决策,权重一时。

“文帝以后……御史大夫的职掌,早已并入尚书台……”到了汉武帝时期,三公逐渐为“中朝”所取代,御史大夫的权力受到削弱。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御史制度嬗变,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开始掌管土木营造事项,御史的监察职能丧失。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监察百官,到了东汉监察官员要受到九卿之一的少府节制,从中可以看出秦汉之际监察机构职权的降低。

南朝地方长官下要设典掌机要的典签。刘宋中叶以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皇帝多用寒门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南史·吕文显传》记载典签“本五品吏,宋初为七品职”。南朝作为士族门阀盛行时期,寒门之士尽管不缺少有才学之人,但寒门出身给他们以极大的束缚,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庶”,南朝皇帝多任寒门之士为典签,“他们不仅‘出纳王命’,甚至刺史诸王的饮食起居,也受到他们的控制……”

作为监督地方大员和朝廷重臣的监督官员,一般品秩不高,待遇较低,“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吏监督高级官吏,这样往往可以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督,取得业绩,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皇帝。

二、监察制度与封建王朝的兴衰

完备的监察制度,为封建王朝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汉武帝时期派出刺史主要监察各州长官,监督地方官员是否认真执行中央决策,有无滥用刑法、欺凌百姓的现象,当然最为主要的任务是监察各州有无二心。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完备,地方势力得到有效遏制,刺史严格在“六条问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他们对整饬吏治、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到了西汉中后期,刺史的职权开始发生变化,西汉成帝、哀帝时期,刺史的职权和名称都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农民起义的频发,刺史开始参与地方政事。王莽统治时期,州刺史改名“州牧”,建国元年正月,授予州牧爵位,“封牧为男”,刺史实质上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东汉州牧权力进一步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郡守县令对其颇为忌惮,甚至发生因刺史而弃官之事,东汉末年,州牧成为一派割据势力。州牧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我们在关注东汉末年皇帝多年幼、宦官外戚专权的同时,“州牧”割据一方、地方监察职能的失败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将汉王朝灭亡完全归于刺史制度,仅以此可以说明监察制度完善与否与封建王朝兴衰的关系。

三、监察机构环环相扣,总揽于上

西汉面对部分监郡御史玩忽职守,有的甚至还和郡守相勾结,在御史机构外另设了一套新机构,推出了丞相出刺制度,“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监督御史”。汉代中央监察官员分为三大系统:御史台系统、司隶校尉系统、丞相司察系统。其监督职权包含了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

明的厂卫制度应该说将监察制度的环环相扣发挥到了极致,锦衣卫可以监视一切官民,但因属外官,奏事需用奏疏,不如东厂亲近,所以东厂可以监督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督东厂,内厂则监督官民和厂卫,这样不仅达到了控制官民的作用,也实现了监察机构互相监督。

作为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其本质都是为专制皇权服务,统治者处心积虑希望维护封建政体的正常运转,但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腐朽,不管监察制度如何“完备”如何“特务化”,都难以阻止历史的车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寿终正寝”。

猜你喜欢

寒门御史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明朝御史不好当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丢御状救李靖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