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9-01-10曹斌
曹斌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参考组和探究组, 各50例。参考组采取抗组胺和口服卡介菌多糖核酸药物治疗, 探究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的血浆组胺水平;治疗效果。结果 参考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8±0.3)nmol/L, 治疗后15 d为(2.7±0.8)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2.5±0.2)nmol/L;探究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9±0.9)nmol/L, 治疗后15 d为(2.1±0.5)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1.6±0.2)nmol/L。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参考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中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中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5, P<0.05)。结论 将特异性免疫治疗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作用效果, 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特异性免疫治疗;卡介菌多糖核酸;抗组胺药物;免疫球蛋白E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83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并且该病容易反复发作,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荨麻疹的发生原因是因为发生了变态反应, 导致皮肤以及黏膜出现了炎症反应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水肿以及充血。荨麻疹发病后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 否则病情迁延不愈就会转变为慢性病变, 该病的常见发作因素是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1]。当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荨麻疹的常见药物为抗组胺药, 该药物可以在短期内起到缓解过敏表现的作用, 但是需要长期服药, 否则停药后会导致复发。因此, 临床上需要采用疗效显著且长期作用好以及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指的是检测患者的过敏原种类, 从而配比治疗药物, 提高治疗的靶向性。本文将对该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概括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本院皮肤科的荨麻疹患者, 均为慢性症状, 共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参考组及探究组, 各50例。参考组患者年龄10~23岁, 平均年龄(9.0±4.7)岁;病程5~19周, 平均病程(9.4±3.3)周。探究组患者年龄13~23岁, 平均年龄(9.5±4.8)岁;病程5~18周, 平均病程(9.2±3.0)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慢性荨麻疹;②排除严重肝肾病变、精神疾病[1]。
1. 3 方法
1. 3. 1 参考组 口服依巴斯汀, 20 mg/次, 1次/d, 15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此外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 0.35 mg/次, 1次/2 d。15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 3. 2 探究组 在参考组的基础上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式, 对患者进行过敏原实验, 并且结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的检测结果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过敏原种类以及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的级别进行脱敏注射液的配比, 遵医嘱注射脱敏注射液, 治疗疗程为12个月。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的血浆组胺水平。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荨麻疹症状、瘙痒、风团消失;有效:荨麻疹症状、瘙痒、风团部分消失;无效:瘙痒、风团无缓解[2]。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的血浆组胺水平对比 参考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8±0.3)nmol/L, 治疗后15 d为(2.7±0.8)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2.5±0.2)nmol/L;探究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9±0.9)nmol/L, 治疗后15 d为(2.1±0.5)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1.6±0.2)nmol/L。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参考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探究组中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中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5,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发病率较高, 是十分多见的一种皮肤疾病, 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血管等处出现了水肿以及渗透的反应, 较为严重的情况是患者出现了局部的严重水肿性损害。初期发病时, 患者的皮肤会有痒症状感觉, 数小时内即可迅速发展成全身发痒症状, 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发热以及晕厥和休克症状, 慢性荨麻疹又可分为出血性以及图形、水疱性荨麻疹等, 其中水疱性荨麻疹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该病的荨麻疹数目和大小并不确定, 当治疗结束后, 皮肤症状即可恢复, 没有其他严重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认为, 导致荨麻疹发病的因素较为复杂, 根据发病因素可以总结三大类原因:化学性、动物性以及生物性。荨麻疹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所以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当前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多种药物方案, 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仍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是免疫抑制剂、糖皮質激素等, 属于传统的用药方案。糖皮质激素属于激素类药物, 短期使用的效果较佳, 不能长时间使用, 否则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例如其皮肤色素沉淀等。免疫抑制剂对于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是也仅适用于短期使用, 否则会造成感染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等,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中, 两组均使用了依巴斯汀药物, 该药物属于抗组胺药, 对多种变态反应都具有显著的效果。服用依巴斯汀后, 该药物可以迅速结合组织H1受体[3], 从而缓解荨麻疹症状, 但是也只适用于急性期短期治疗, 长时间使用效果不佳, 无法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卡介菌多糖核酸属于卡介菌提取物, 成分包括多糖、核酸等, 该药物有免疫活性, 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 并且能够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起到作用, 对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激活, 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过程[4], 有利于抑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需要注意的是, 该药物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坚持使用15 d以上, 所以具有很长的药物起效时间, 患者不能过早停药[5]。
以上药物方案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慢性荨麻疹患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当过敏对机体产生刺激后, 机体会产生大量的IgE并且和肥大细胞结合, 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 会与细胞表面的IgE进行特异性结合, 从而引起肥大细胞等释放活性介质, 导致出现过敏症状。IgE是人体血清中的常见物质, 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的IgE水平明显升高, 血清检测IgE能够了解特定区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 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6]。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荨麻疹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使用过程中按照连续递增的剂量予以治疗, 通过少量多次的治疗方法来降低对过敏原的敏感性, 能够不断增强患者对于变应原的耐受能力, 从而不断减轻临床症状。慢性荨麻疹十分顽固, 需要长时间予以治疗, 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一定要加强预防, 注意严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整洁干燥的睡眠环境, 洗澡时避免使用碱性肥皂, 生活中注意远离花粉及螨虫等过敏原,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就要及时进行脱敏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参考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8±0.3)nmol/L, 治疗后15 d为(2.7±0.8)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2.5±0.2)nmol/L;探究组治疗前血浆组胺水平为(5.9±0.9)nmol/L, 治疗后15 d为(2.1±0.5)nmol/L, 治疗后1个月为(1.6±0.2)nmol/L。治疗前, 两组血浆组胺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及治疗后1个月, 探究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参考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中痊愈36例, 有效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0%;参考组中痊愈24例, 有效12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为72.0%。探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5, P<0.05)。
综上所述, 特异性免疫治疗应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中将大大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降低血浆组胺水平, 推荐与卡介菌多糖核酸及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方式, 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晴. 舌下特异性免疫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 2014(48):78-79.
[2] 王忠喜, 李文静, 刘光辉. 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研究.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20):1771-1773.
[3] 李伟雄, 梁树荣, 蔡忠群, 等.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18水平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43-44.
[4] 蔡冰, 谢汉平, 罗光浦, 等.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研究. 医学综述, 2013(18):123-125.
[5] 郭萍, 罗红叶, 李春鲜, 等.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皮肤病与性病, 2013, 35(1):58.
[6] 张铭珺, 高东花.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诊断评估中的价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9):29-31.
[收稿日期: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