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预后效果研究
2019-01-10陈龙
陈龙
【摘要】 目的 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方法及预后效果。方法 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加以去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 包括存活、术中术后死亡及存活患者预后良好情况。观察80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死亡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存活33例(82.50%), 术中术后死亡7例(1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15例(45.45%)。对照组患者存活25例(62.50%), 术中术后死亡15例(3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5例(20.00%)。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患者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4.079, P<0.05)。80例患者GCS评分为3~5分21例, 死亡10例;6~8分31例, 死亡8例;9~12分20例, 死亡4例;13~15分8例, 无死亡。结论 开颅血肿清除术加以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疗效显著, 能够提高患者存活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去骨瓣减压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14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导致脑室内或脑实质内出血[1], 也称为出血性卒中。血肿会导致脑组织周围受压、缺血、脑组织坏死和脑梗死, 并且伴有严重脑水肿, 如不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易引发强烈的颅内高压和脑疝, 甚至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有关研究数据显示, 高血压脑出血在所有自发性脑出血中的占比为50.00%以上[2], 发病率和死亡率皆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高血壓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内血肿的45.00%~60.00%, 患者患病后1个月死亡率为35.00%~53.00%;仅有20.00%的存活患者患病后6个月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3]。导致患者伤残与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即为脑出血。为研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预后效果, 本院选取了2016年9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了此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58.32±7.22)岁;血肿体积61~107 ml, 平均血肿体积(68.25±12.99)ml。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58.75±7.64)岁;血肿体积58~102 ml, 平均血肿体积(63.54±12.93)m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肿体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位置处于基底节位置或内囊部位。
1. 2. 2 排除标准 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疾病患者;自发性脑出血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在耳屏前开一个倒“L”形或弧形切口, 在颅内和血肿距离最近的位置钻开小孔, 骨窗需扩大3~5 cm, 硬脑膜切开后确认血肿位置, 将皮层切开, 用脑压板分开脑组织到达血肿腔, 清理血肿结束后用电凝和压迫止血法止血, 最后缝合硬脑膜。
1. 3.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部向健侧偏至约45°后, 行额颞骨瓣减压, 咬除蝶骨嵴部位, 骨瓣保持约10 cm×8 cm大小, 然后剪开硬脑膜。经显微镜, 清除血肿。入路时, 尽量避免造成侧裂内血管损伤, 对血肿壁、深部出血处采取电凝处理, 压迫渗血处止血。清除血肿后, 将血压升高至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将14号导尿管置入血肿腔内, 在硬膜未缝合时将人工硬脑膜置入, 引流管放置硬膜外, 将骨瓣去除。
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 监测患者消化道内是否有出血现象, 留置胃管, 给予患者肠道内营养支持。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 包括存活、术中术后死亡及存活患者预后良好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为预后良好]。观察80例患者GCS评分及死亡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存活33例(82.50%), 术中术后死亡7例(1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15例(45.45%)。对照组患者存活25例(62.50%), 术中术后死亡15例(3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5例(20.00%)。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患者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4.079, P<0.05)。
2. 2 80例患者GCS评分及死亡情况 80例患者GCS评分为3~5分21例, 死亡10例;6~8分31例, 死亡8例;9~12分20例, 死亡4例;13~15分8例, 无死亡。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自发性血管疾病, 是由脑内静脉、动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发的。由于长时间的压力刺激, 使高血压患者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出血、坏死或局灶性出血, 导致患者血管强度及血管的顺应性减弱, 出现局限性扩张, 甚至形成动脉瘤[4]。患者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都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发生脑血管破裂, 豆纹动脉破裂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多见。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 55.00%发生在外囊区, 15.00%发生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 10.00%发生在丘脑, 10.00%发生在中桥脑, 10.00%发生在小脑半脑, 临床少见于中脑或延髓[5]。如在发病后1个月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达到55.00%,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脑血肿后会导致产生脑水肿, 保留骨瓣会出现严重的颅内高压, 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有关数据显示, 术后1个月内死亡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 脑水肿继发脑疝导致的患者死亡率>70.00%。此研究表明, 去骨瓣减压术是降低颅内压效果最直接、应用效果最佳的方法。去骨瓣减压术能使水肿的脑组织向外膨胀, 减轻对侧脑室、间脑和中脑的压迫, 使颅内压降低, 开放侧支血管, 增加腦内血流流入。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状况及功能预后较差, 易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群, 发生高血压脑出血时, 易诱发局部神经细胞损伤, 进而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出现水肿。此疾病的治疗重点在于解除血肿占位, 避免出现继发性脑组织损害[6]。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容易引发颅内高压, 去骨瓣减压术能降低颅内压, 增强脑组织的顺应性。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医生要根据手术适应证, 为患者考虑, 合理选择手术形式, 保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存活33例(82.50%), 术中术后死亡7例(1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15例(45.45%)。对照组患者存活25例(62.50%), 术中术后死亡15例(37.50%);术后随访5~30个月, 存活患者预后良好5例(20.00%)。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患者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013、4.079, P<0.05)。80例患者GCS评分为3~5分21例, 死亡10例;6~8分31例, 死亡8例;9~12分20例, 死亡4例;13~15分8例, 无死亡。
综上所述, 高血压脑出血予以去骨瓣减压术, 治疗效果确切, 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汝卫林.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4):116-117.
[2] 王金林, 黄燕, 王大永, 等. 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术的CT灌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16):4025-4026.
[3] 顾峰, 罗建军, 王家威, 等. 小骨瓣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中外医疗, 2013, 32(24):89-90.
[4] 廖颂明. 小骨瓣外侧裂入路与传统去骨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18):173-174.
[5] 陈海平, 熊鹏举, 周宜红, 等. 去骨瓣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35):4981-4983.
[6] 官测林, 周建军.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28):1-2.
[收稿日期: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