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容缺失
——以《我们身体上的尺》教学为例

2019-01-10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长度物体身体

林 慧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过程】

一、回忆思考,感知身体上的“尺”

师:最近,乐乐遇到了难题。游泳的时候妈妈问他, 你学过了量长度,那么泳池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呢?乐乐没有任何准备,手里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怎么办?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 并学会用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可是我们没有随身带着尺,怎么办?我们可以借助于自己身体上的“尺”。今天,我们就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我们身体上的“尺”,并用身体上的“尺”量一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产生联想:“是不是可以用身体上的尺来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实践,量出身体上的“尺”

1.回忆中明确“身体尺”。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尺吗?哪些部分可以当尺来用呢?

(学生自主回忆发言)

交流中明确:一拃、一庹、一步、一脚。

2.操作中量出“身体尺”。

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上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吗?现在我们就来量一量自己身体上的这些长度,记录下来。

(1)讨论测量的方法。

提问:先想一想,自己测量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学生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视频演示怎样测量一步,怎样测量一脚。

(2)分组实际测量。

学生实际测量,记录结果,提醒学生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学生模仿测量, 记录测量结果。

说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穿鞋后)的长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3.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师: 我们刚才动手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呢?估一估大约几拃是1 米?几步是1 米呢?

(1)提问:你知道1 米大约有几拃,大约需要走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

(2)说明:其实要知道1 米有几个这些“身体尺”,可以对着米尺,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你会这样做吗?

(3)视频演示测量方法以及每个学生的测量流程。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学生俩人一组进行测量活动(边测量、边记录)。集体交流测量结果,体会数据不同,“身体尺”不同。

小结:通过大家努力,知道了像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1 米大约有7 拃长,1 米大约需要走2步,1 米大约有5 个脚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身体尺”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点,为后面的活动服务,还可以使学生知道“身体尺”1 米的“标准”长度,帮助学生运用“身体尺”有效估计测量结果。】

三、实际运用,用“身体尺”量

1.合理选择。

(1)想一想,量这些物体用哪把“身体尺”比较合适呢?。

课桌长 黑板长 数学书长操场长 地砖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种“身体尺”去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通常会用“庹”去测量,而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则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要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2)估一估,填一填。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课前乐乐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3)量一量,算一算。

师: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指导学生估测)

师: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请一名同学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学生上台测量。(选择个子高矮不等的两名学生分别测量)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黑板的长度不是刚好几庹,多出来的部分怎么办呢?能不能再用其他的“身体尺”量一量多出的这一部分呢?

生:可以再用“拃”量。

再次测量后指导学生算出黑板的长。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同的“身体尺”,也学会了计算的方法,现在想不想亲自去测一测、算一算呢?

小结:在实际测量中,被测量的物体不同,选用的“身体尺”有时也会不同,我们要根据被测量物体的特点(长、短、高、矮),灵活选择恰当的“身体尺”来测量。

【设计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可以使学生体会不同的“身体尺”适合不同的测量对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际测量。

师:下面,我们就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现在先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择测量什么物体的长?选用哪种“身体尺”来量?

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做适当调整。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感受“身体尺”的优势和不足。

交流: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了什么,用的哪种“身体尺”,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得出大约多少米或多少厘米?

师:观察测量的数据,都有所不同,我们测量的结果准确吗?要想测量准确的结果,还需要用到什么?

师:测量结果不准确,咱们这节课为什么还要用“身体尺”?

【设计说明:在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测量时,感受“身体尺”的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到“身体尺”的不足之处。】

四、反思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师:我们这节课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师:运用这些身体尺测量了哪些物体?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自己身体上的一些“尺”,知道了用这些“尺”怎样量出大约1 米的长度。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身体尺”来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很方便。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还得借助于尺,这需要我们自己灵活选择。

五、课后延伸,应用于生活

用“身体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将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数学日记全班交流。

【教后思考】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本课安排在长度单位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活动过程,实现对长度估测的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

一、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

思考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繁杂的知识中找到不同知识间的共性和联结点,加强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创造思考的机会。

1. 实际问题引发学习的需要。

课始以“乐乐的烦恼”引发学生的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泳池的长和宽呢?学生从需要尺到需要很长的尺,再到可以用我们的脚步来测量。每一次新的办法都是思维的不断前进。脚步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一把“身体尺”,我们的身体上还藏着哪些“身体尺”呢?在需要中进入新知的学习。

2. 放手一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进入新知学习后,教师并未及时呈现或直接告诉学生有哪些常用的“身体尺”。而是抛出一问:“我们身上哪些部位可以当成尺呢?”学生积极思考起来,他们结合认识厘米和认识米的学习过程提出了很多想法。原本担心“一步长”学生可能想不到,实际上教师没想到的学生都想到了。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就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惊喜和精彩。

二、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更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性。然而在以活动为主的课堂中,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讲明活动要求,指导活动过程,明确活动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热热闹闹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1.循序渐进,明晰活动的板块。

在“量出身体上的尺”这一环节,教师没有完全放给学生。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完成活动的过程。否则繁琐的过程只能让学生半途而废,或是部分优秀的学生代替了大家的操作结论。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分成了三个板块有序推进:“说说测量的位置”、“讨论测量的方法”、“分组进行测量”。说说测量的位置,帮助每一位学生明确操作的对象,避免错误的认知带来无效的操作。事实证明,部分学生对一脚长、一步长还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的。此处的明确为后续的实际测量扫清了障碍。

2.视频指导,示范测量的方法。

第二板块“讨论测量的方法”,学生需要测量自己的一拃长、一庹长、一脚长和一步长,学生对前两个有一定的基础,后两个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已有测量经验和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发现测量的困惑,需要适当的示范和指导。为了让后两个测量的过程更加清晰,本课中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将测量的过程动态展示并配以语言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步长和一脚长的测量方法。在第三板块“分组进行测量”时,对于量什么?怎么量?学生已经了然于心,自然是得心应手,活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资源利用,解决操作的困难。

在活动中多次需要用到1 米的长度,都需要反复利用1 米帮助学生建立1 米大约是几拃、大约是几脚、大约是几步。怎么办呢?地上的水磨石大格子,正好是1 米30 厘米,我测量后告诉学生,学生说那不就好办了吗,从这头量出30 厘米做个标记,不就有1 米了吗?知识总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获得的。

三、给予学生反思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之一。数学活动经验是人们进一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重要资源。然而数学活动经验蕴含在活动之中,要通过回顾和反思的活动才能提取。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引领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体验反思的力量。

1.课内反思促提升。

教材在本次实践活动即将结束时,要求学生“回顾测量的过程”,说说“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这就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果没有最后的回顾和反思,活动留给学生的可能只有开心和个别零散的片段。在回顾反思环节,学生回忆着、交流着,很多学生的发言让大家感同身受,书上几个小卡通的引领性发言,学生也很有同感。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活动的经验和感受,交流还像一根线一样将活动中一个又一个的收获串成项链,不易遗失。

2.课后反思促应用。

课堂的反思画龙点睛,课后也可以让学生带着知识解决问题,反思并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在本课最后布置了一项任务:生活中你能用“身体尺”解决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可以写成数学日记,在下周的数学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项任务能调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课堂的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才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目的。日记的记录过程更是学生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这样的反思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以及活动经验的积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然而学生自组建构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容缺失。

栏目介绍

【教学策略】透视教学现象,探寻教学方法,求索教学规律。

【名师课堂】展示经典课例,领略名家风采;推介成功教例,凸显不同风格。

【教案精选】突出自身教学特点,融合课程理念,让读者有所得、有所思。

【课堂再现】紧扣课标理念,注重实践过程,强调可操作性。

【磨课手记】典型课例的教学反思,一课多教的案例剖析。

【感悟名师】感悟名师教学的精彩设计,领悟课标理念的灵活体现。

【教例反思】探究教学设计的成败得失,反省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

【教学一得】教研活动中形成的点滴心得或随笔。

猜你喜欢

长度物体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爱的长度
我de身体
长度单位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