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源头,“换汤”更“换药”
——谈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打造
2019-01-10沈寒冰
沈寒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源头活水,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参与到以探究为手段的学习活动中去,让生本作用得以发挥,辅以兴趣促学习,数学课堂达到和谐高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教师理念转变,才能带领学生一起改变
曾几何时,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学生一般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听话地做什么。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非常醉心于我来问、你来答。同时又特别害怕学生不懂,总是讲得多、问得细,不敢耽误时间,从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热衷于“牵着学生的鼻子”一起走,学生一旦发言出问题,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立即补充,“引导出”正确答案。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几句完整的表达,完全失去了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一名教师以“曹冲称象”典故引入教学过程。随着课件的出示,教师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兴致盎然,滔滔不绝。有的说“曹冲真聪明!”有的说“石头怎么运到船上去的?”有的说“大象可以直接称吗?”……教师一看不好“收场”,急忙再提示:“称石头与称大象是一样的,是吗?”……
教师在教学中要舍得给学生时间思考,少一些“自以为是”的打断,把学习的发言权和思考权交给学生,让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不同层次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实在有困难,再去帮助提醒学生,这样比“直接”的告知好得多。
同时,不少教师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不就是教学成功的表现吗?学生只要会把题正确做出来,考试考出“好成绩”,其他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这是“我为考试而教”的传统观念,但这种观念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人才吗?以这种培养目标来指导教学,势必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这样的观念与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理念背道而驰。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权,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不应该担心课堂会吵、会乱。而应该这样想,只有在“聒噪”中充分展示自我、探究思索、讨论体验,学生才是真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本功能,让学生做学习的掌舵人
要实现发挥学生的生本功能,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俯下身来”看学生,要从内心、从实际言行上做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一起创设有利于数学思维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笔者觉得,这还不够。教师是指导,学生应该做学习的掌舵人,这才符合学生的学习真实需要。比如,笔者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节课时,让学生讨论用数对表示位置,很多学生的视角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从不同观察者的观察角度,得到的数对截然不同。那么,能不能强行让学生接受“先列后行,从左至右”的位置表示方法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说出不同的数对,并没有违反这一方法。而是因为学生所处的观察角度,与教师的角度正好相反,而有的学生更是反问,为什么不可以从右至左?是习惯,还是数学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反问、去实践,最后才能与教师及数学书本达成共识。
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是强加知识于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旧的教学主张。教师要赏识学生的每一句发言,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做数学学习的掌舵人。
三、不断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学生对“枯燥艰涩”的数学知识,很难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乐于接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给学生一个梯子,让学生踮起脚就能够到知识的果实。教师想要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既要用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把数学特有的抽象、概括等属性,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来实现。
在日常教学中,每次课堂开始时,笔者总喜欢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切入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我就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鸡鸭鹅两只脚,再到猪兔狗四只脚,最后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把看似非常抽象的假设问题,变得非常自然,而学生又非常乐于探究,因为他们感觉这样很简单,就是说,作为教师,绝对不是把问题复杂化,而是极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这才是教学的终极境界。
四、不要吝啬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节课只有短短几十分钟,要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教师必须将课堂的时间有的放矢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乐于思考、积极动手,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替代。
比如,苏教版教材的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的课五花八门,但都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需要花比平时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就是单独的一节《超市购物》实践活动,教师只需要提供“玩具人民币”,再给学生充足的“购买物品”活动时间,就能把日常中仅仅停留在书本的钱的概念,再次根植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中,这是教师多少的说教都达不到的目标。
“教就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探究、分组自由讨论、自己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向知识取得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避免了教师以往在课堂上口干舌燥的讲解。
五、多一些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让其适应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那么,教师应该让数学的教学实际去适应学生,而不能一味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小学生比较好奇,希望被教师注意的特点。探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为探究有乐趣,有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笔者在教学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要看个位,被9整除的数能不能也看个位?”我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全体学生,同学们积极地思考、演讲,当大家用实例说明不能只看个位决定能否被9整除时,学生在自己的分组交流与讨论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3与9的关系决定了研究的方向!这样的课堂,让学生体验了自己质疑,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六、给学生以平台机会,让学生乐于表现
教师的“成就”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一群“书呆子”,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表达,而且要求学生大声地说,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体会,每每在下课玩耍的时候,学生会说得滔滔不绝,到了课堂上却又变成了哑巴。学生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
笔者在教学时,经常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他们自己组织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一致的肯定,那是教师多少灌输都达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次数学课堂上,一位小组长竟然倒着使用量角器,反着量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角的度数。这种新奇而又自我的行为,让笔者大加赞赏。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些许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精心呵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这样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总而言之,打开源头才能引来活水,数学教育不仅要“换汤”,更要“换药”。转变教师自身旧观念,让学生细观察、真思考、说真话、勤练习,亲身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探究,突出学生的学习“舵手”地位,达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打造真正的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