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舆论场的话语建构与报道框架
——以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为例

2019-01-09文/毛

中国记者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信源中巴巴基斯坦

□ 文/毛 伟

内容提要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但目前,我国学界对巴基斯坦舆论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力争通过综合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等最新材料、研判最新态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国际社会普遍予以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覆盖区域广泛,贯通目前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核心区域不仅能源密集、大国博弈激烈,更是宗教重叠、民族冲突不断;“一带一路”倡议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一些“黑天鹅”突发事件经过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发酵迅速发展成为一套负面话语体系,如“地缘扩张论”“经济掠夺论”“环境破坏论”“规则破坏论”“债权帝国主义论”等。

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品牌,也是最早开始实施并初见成效的项目。中巴双方政府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友谊,在“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两国学界、商界、普通大众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巴基斯坦各界纷纷积极响应。充分掌握巴基斯坦舆论场的“一带一路”报道态势,不仅能够评估当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更是事关“五通三同”建设乃至“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推进。

一、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基本态势

2015年巴基斯坦官方语言改为乌尔都语,但是英语却依然是巴基斯坦各界在公开领域实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且英语的使用者多为高学历、高收入阶层,社会影响力较强,故本文主要是针对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英文报道的研究分析。

笔者调查发现,在以英语为主要使用语言之一国家的主流新闻媒体中,习惯上将“一带一路”译为“One Belt One Road”,也有“China’s Silk Road”“The New Silk Road”的称法;我国官方曾对“一带一路”英文译法做出过规范和调整,包括从“战略”到“倡议”的转变、简称“B&R”到“BRI”的调整等。目前海外主流媒体普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为确保检索新闻样本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笔者将关键词设定为“One Belt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China’s Silk Road”“The New Silk Road”“Silk Road Economic Belt”“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B&R”及“BRI”8个,包含其中任一关键词的新闻报道皆被列为研究对象。

笔者以Access World News(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为基础数据库,对2018年1月至10月巴基斯坦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进行了量化统计,报道量排名前二十的主流媒体如图1所示,其中《黎明报》《新闻报》《国民报》的报道量最多,分别为236篇、206篇和131篇。

从报道量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体量远高于同期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西方三大通讯社。笔者通过随机抽样,从“一带一路”报道量前二十的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中选取了100篇报道作为样本进行了编码,分为类型、主题、议题、态度、信源等五个维度。统计分析发现,报道主题方面,经济类报道占比最高约51%;政治类报道其次约28%;报道倾向性方面,客观中立和积极性报道占比最高,消极性的报道占比只有约5%。整体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高度关注,对华态度较为友好,少数消极性报道主要集中于个别突发事件、工程事故等方面。

□ 图1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量分布图(2018年1月-10月)

为更加深入地掌握巴基斯坦舆论场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动态,笔者选取了《黎明报》《新闻报》《国民报》《巴基斯坦日报》及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五家主流媒体不仅在“一带一路”的报道量方面占据较大比例,而且是在巴基斯坦影响力较强的重点主流媒体。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是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国营通讯社,是巴基斯坦信息输出输入的重要端口;《黎明报》则是巴基斯坦最古老和最广泛阅读的报纸,由建国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在20世纪40年代创建,目前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英文日报之一;《新闻报》《国民报》《巴基斯坦日报》则是巴基斯坦国内流通量最高的几大报刊,一般都设有英文和乌尔都文版面,有的还设有汉文版面。在重点研究对象中,一家为国家通讯社,四家为重要报刊,基本能够反映出巴基斯坦舆论场中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流关切和态度倾向。

二、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突出特点

(一)主题集中在经济政治领域,中巴经济走廊成为重点议题

从样本的报道主题统计数据看,经济类报道和政治类报道占比最高,而从《黎明报》《新闻报》《国民报》《巴基斯坦日报》及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等影响力较强的主流媒体自身的报道统计数据看,聚焦经济主题的情况更为明显,经济类报道分别占其各自报道量的77%、69%、83%、69%及54%,远超过对其他主题的关注。而且,从报道类型看,经济主题的特稿占比最高,政治主题的报道更多是消息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也即更加强调从经济领域进行解读。

同时,这种解读也更多从巴基斯坦自身的视角展开,如《黎明报》的报道《巴基斯坦立即需要120亿美元的贷款》,从巴基斯坦国家发展遇到瓶颈、民众有巨大的基础建设需求等展开分析,突出了寻求中国等其他国家投资的紧迫性等。此外,作为与巴基斯坦密切相关的话题——中巴经济走廊(CPEC),在报道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黎明报》《新闻报》《国民报》《巴基斯坦日报》及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中分别占33%、41%、51%、55%及22%;此外,亚投行(AIIB)在报道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分别占比19%、11%、17%、17%及14%。

(二)报道引用信源分布广泛,西方媒体影响力较强

从样本中报道倾向性的统计数据看,巴基斯坦主流媒体普遍持积极性和中立性态度,一些还曾整版转载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如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的报道《巴基斯坦很可能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枢纽》转自《环球时报》,《中巴关系可以追溯千年》转自《人民日报》等;但从报道引用信源的统计数据看,中国媒体并不是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中最重要的信源,反而更多以西方主流媒体为信源。样本中对信源的统计数据显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更多以本地政府为信源,占比最高约17%;其次是西方媒体,占比约15%;而中国媒体占比只有约4%,甚至不如印度媒体的8%。

此外,在一些涉华报道中,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存在“间接引用”中国媒体报道的情况,如《黎明报》的报道《中国谴责达赖喇嘛对伊斯兰国的“同情”》信源来自路透社,而实际上路透社是引用了《环球时报》的报道。诸如此类的报道情况还有很多,这也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更多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而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和联系还不够;同时,也说明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更多来自于自身的判断,而中国媒体对于其“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和报道基调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失实报道引发国际舆情,西方媒体借机放大负面情绪

□ 图2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主题分布

□ 图3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倾向性分布

□ 图4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引用信源分布

尽管整体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相对客观中立,但也发生过多起由于失实报道而引发的负面舆情事件,尤其中巴关系紧密,一旦从巴基斯坦媒体中发布了消极信息或者敏感信息,西方媒体便借机放大负面舆情诋毁“一带一路”建设,如2018年5月《黎明报》刊登了一则报道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协议实际上将有损巴方利益,该报道通过解读一份未经核实的非正式文件继而引起了巴基斯坦部分受众对华的负面情绪,而西方媒体如路透社、美联社都借机发文,恶意中伤中巴关系、诋毁“一带一路”,直到巴基斯坦总理首席秘书、规划部长等政府高层出面公开辟谣才缓解了舆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将对“一带一路”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诉求,再加上媒体竞争激烈,一些涉华、涉“一带一路”的敏感问题可能未经核实就播发,继而发酵成为国际负面舆情。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所处的海外舆论场是较为复杂多变的,需要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

三、面向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予以高度关注,《黎明报》《巴基斯坦日报》等还开设了中巴经济走廊的专版专栏,“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舆论场的整体传播态势良好。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基本形成了以我为主从经济视角切入、重视西方媒体信源等的话语建构模式与报道框架,这也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是不全面的。从具体报道看,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较强,在一些重大敏感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源,而一些“黑天鹅”突发事件、一则失实报道都能在巴基斯坦舆论场迅速引起民众的焦虑和消极情绪,这也反映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存在较大的挑战。针对面向巴基斯坦“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是深化中巴媒体合作,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当前,巴基斯坦共有超过300家的媒体机构,大部分媒体都使用乌尔都语和英语进行报道,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从建立到发展,都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强势主流媒体的影响;美国政府背景的国际记者中心(ICFJ)近年来也在巴基斯坦开展了诸多“数据新闻项目”“独立媒体项目”等资助、培养新媒体领域的巴基斯坦本地编辑、记者的项目。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在对新闻传播理念的理解、在具体“一带一路”报道的角度方面等,中巴媒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中巴媒体间的合作必须要深化、要具体,不能停留在战略协议层面。中巴间的媒体沟通,事关两国的“五通三同”,而中巴媒体的合作机制应该是长期的、多层次的、开放的,不仅是中巴某几家媒体的对接,而且需要围绕“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建立一个新闻共享、信息互通的国家级媒体平台。

▲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这是巴基斯坦瓜达尔市“法曲尔小学”土地捐赠者纳塞姆(左二)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二是加强巴基斯坦受众研究,完善精细化和精准化传播。巴基斯坦各界普遍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但其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在一些项目的具体实施路线、投资回报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看法,舆论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巴基斯坦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也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不同教派的民众与团体,在价值判断与信息诉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为伊斯兰教徒,逊尼派受众和什叶派受众又有区别;此外,巴基斯坦国内由于历史原因而残留的民族问题往往也是当地民众最为敏感和在意的,这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中应当统筹考虑的要素,如巴基斯坦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的矛盾等。面向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必须以广泛的受众调研为基础,准确掌握当地民众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等,开展精细传播和精准传 播。

三是强化对外报道内容建设,及时回应巴基斯坦民众关切。当前,我国针对巴基斯坦的对外报道一般使用其官方语言乌尔都语或者英语,一般巴基斯坦的精英群体使用英语,只有约8%的民众使用乌尔都语,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旁遮普语,近48%的人口使用,虽然不是官方语言,也应该引起我国外宣部门的重视。此外,“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应当充分认识到巴基斯坦民众的愿望、意图和心理认同。当前,巴基斯坦民众对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和质疑,这些敏感问题亟须中国方面解答,需要挖掘巴基斯坦民众关心的内容,讲好中巴经济走廊故事,用客观事实和数据说话,创新短视频等报道方式,真正将故事“入脑、入耳、入心”。总之,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方面,应当深化中巴媒体合作,广泛开展中巴两国编辑、记者的交流互信,逐步引导巴基斯坦主流媒体在涉华、涉“一带一路”的海外舆论场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将巴基斯坦亲华精英群体如政坛领袖、智库学者、媒体人士等发展为“一带一路”故事的主动传播者,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

猜你喜欢

信源中巴巴基斯坦
3300万巴基斯坦人受灾
你偷走了我的心
——中巴建交七十周年主题推广曲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Message from TCL Pakistan CEO Sunny Yang
中巴纺织贸易投资新方向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中巴建交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中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巴基斯坦下调风电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