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

2019-01-07马艳伍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36期
关键词:肌间氯胺酮臂丛

马艳伍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临床既往的神经阻滞结合周围神经体表解剖标志进行,穿刺时凭借针刺异感来对目标神经进行定位。就小儿来说,其自身年龄较小,若精神较为紧张或认知能力较差会增加神经阻滞难度[1]。近年来,超声显像定位技术凭借诸多优势受到了临床的高度认可。为此,此研究选择我院近1年(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儿30例,对其实施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此次研究抽取的上肢手术患儿30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将所有患儿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患者各15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7例、8例,最大年龄为12岁,最小年龄为1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8.35±2.11)岁,经核实后体质量均在10~43 kg。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9例、6例,最大年龄为11岁,最小年龄为2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8.66±2.02)岁,经核实后体质量均在12~40 kg。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上肢手术患儿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则表示数据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具体流程:两组患儿均先实施基础麻醉,使用的药物为氯胺酮,药物使用剂量为2 mg/kg,静脉输注,丙泊酚,使用剂量为2.5 mg/kg。在手术开始实施时,需将氯胺酮的剂量适当增加,即2 mg/kg,之后让患儿保持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让患侧上肢和肩部保持放松状态。待上述操作完成后予以研究组患儿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首先将耦合剂涂抹在MHz探头上,在中部偏患侧位置放置,这样可以将患侧颈动脉和内动脉充分体现[2]。探头向外侧滑动时可将胸锁乳突肌横切面充分展现,此时需将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找出。之后将探头进行适当调整,直至肌间沟清晰展现,颜色由浅变深,呈三个圆形,回声区较低,高回声则包绕其周围。在超声可视下将进针角度和方向进行调整,直至达到目标神经干周围,之后将0.4%罗哌卡因注入其中,使用剂量为0.5 mL/kg,值得注意的是,此药物的总剂量需控制在20 mL。参照组患儿的穿刺点以环状软骨(C6)水平肌间沟为主,之后分别向各个方位(内、后和尾侧)进针,深度为1.5 cm,之后将罗哌卡因注入其中,使用剂量为0.5 mL/kg。在手术期间需对患儿的呼吸严加关注,若SpO2低于95%,需配合面罩给氧[3]。在对患儿实施缝皮操作时需将丙泊酚药物停止。

1.3 麻醉效果评估:患儿在手术期间绝对安静,未出现疼痛,仅仅予以镇静,表示麻醉效果优,患儿在手术期间需予以镇静和镇痛,表示麻醉效果良;患儿在手术期间疼痛剧烈,需实施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表示麻醉效果差[4]。

1.4 指标的判定:对研究组、参照组患儿丙泊酚用量、氯胺酮用量和苏醒时间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丙泊酚用量、氯胺酮用量和苏醒时间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s)为基准,组间予以t值检验,麻醉效果的表现形式以(%)为主,组间予以卡方(χ2)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结果:比对两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研究组比例可达93.3%,明显高于参照组的53.4%,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麻醉优良率结果[n(%)]

2.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麻醉药物用量和苏醒时间:研究组15例患儿予以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丙泊酚用量为(50.7±11.4)mg,氯胺酮用量为(61.8±10.2)mg,苏醒时间为(6.4±2.3)min,参照组15例患儿予以环状软骨水平肌间沟内穿刺,丙泊酚用量为(97.6±18.8)mg,氯胺酮用量为(109.4±23.5)mg,苏醒时间为(27.2±9.7)min,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t=8.2616、7.1962、8.0808。

3 讨 论

要想提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需确保精准的神经定位。成年人的定位以针刺异感为主,但是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难以将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因此,临床多数予以基础麻醉,之后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有学者研究后指出,若定位依靠解剖标志,穿刺针难以准确到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麻醉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盲探性会损害神经,降低阻滞成功率[5]。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超声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有学者研究后指出,新生儿和婴儿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可以使外周神经阻滞成功率提升,且麻醉效果较为理想,未出现任何并发症[6]。通常情况下,在超声引导下,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构成的肌间沟可清晰展现,与此同时可对穿刺针进行引导,便于注药,之后对神经干周围药物扩散情况进行观察,使麻醉效果得以保证[4]。此次数据结果显示:实施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组,麻醉优良率更高,比例可达93.3%。另外,比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的麻醉药物总用量,前者更少,且苏醒时间较短,这一研究结果足以体现了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更具优势。

综上总结,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仅有较快的苏醒速度,同时可以获取满意的效果,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猜你喜欢

肌间氯胺酮臂丛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R 氯胺酮国内外药品研究资料文献综述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