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通窍法联合耳周穴位注射治疗肾虚型耳鸣30例疗效观察*
2019-01-07马胜民刘福官郭裕陈华山季宏徐丽华李苏玲
马胜民 刘福官 郭裕 陈华山 季宏 徐丽华 李苏玲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内一种自觉响声的感觉,一种以听觉外周和听觉中枢病变为主的、多因素作用的临床症状。根据流行病学研究[1-3],耳鸣的发病率达10%~30%,其中高龄者发病率升高。同时,耳鸣常会引起心理问题[4],如抑郁、焦虑等。因此,及时对耳鸣进行干预有着重要意义。引发耳鸣的因素较多,如鼓膜、耳蜗、听神经、脑干神经核团等等,某个环节出现病理改变,都有可能产生耳鸣,而目前多数情况下很难确切的知道具体哪个部位发生了何种病理变化,因此治疗目标明确的西医对耳鸣症状的控制存在无的放矢的窘境,而中医由于从整体的气血平衡来考虑人体的健康状态,从调理机体平衡角度入手,不只是针对局部,因此在耳鸣治疗上优势明显。中医认为,心、肝、胆、脾、胃、肺脏的病理改变都可以导致耳鸣出现,这从文献繁多的辨证分型中可以得到验证,而肾虚型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且被论及更多,尤其是中老年人。近年来笔者采用口服补肾活血通窍中药汤剂联合灯盏花素耳周穴位注射治疗肾虚型耳鸣30例,并与口服中成药30例患者对比,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部、住院部就诊的90例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三组性别、年龄、病程、患耳、治疗前耳鸣程度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s)
表1 三组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s)
组别 例 性别 年龄(岁)男 女双耳中药汤剂组 30 13 17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 30 15 1543.5±10.444.0±16.4中成药组 30 18 12 44.8±12.319.3±15.819.2±14.819.5±16.2病程(月) 患耳(例)单耳2628 224 28耳鸣程度(级)3.7±0.743.7±0.843.4±0.67
1.2诊断和纳入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年龄大于18周岁,小于65周岁,以主观耳鸣为主诉,且耳鸣间断发作在3个月以上,或持续发作在1个月以上,耳部检查鼓膜完整,活动度良好,乳突X片或CT片排除中耳、内耳疾患;辨证参考王世贞《新世纪第二版中医耳鼻咽喉科学》[6]肾精亏虚型,表现为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或见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夜尿频多,发脱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知情同意接受治疗者,纳入试验病例。
1.3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由耳局部或全身肿瘤和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耳鸣;精神病患者;客观性耳鸣;18周岁以内或65周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未按规定针刺、服用中药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2 方法
2.1中药汤剂组(上海养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口服补肾活血通窍方(组成:仙鹤草30g、熟地黄 15g、山萸肉 15g、山药 10g、补骨脂 10g、菟丝子10g、狗脊 10g、枸杞子 10g、五味子 10g、磁石 30g、王不留行 18g、桃仁 10g、葛根 10g、石菖蒲 6g、炒谷芽15g。加减:肾阳虚加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肾阴虚加入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由上海人和堂国药医院连锁有限公司代煎,每剂2袋(100ml),分早晚温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
除了口服中药汤剂外,进行耳周穴位注射,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如单侧耳鸣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及同侧的翳风;若为双侧耳鸣则取双侧耳门、听宫、听会及翳风。用10ml注射器抽取药物注射用灯盏花素(批号:20151203,规格:20mg,衡阳恒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g(用5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常规消毒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穴局部皮肤后,进针点选于该穴或其敏感痛点,得气后,回抽无血,然后缓慢注入药液,其中耳门、听宫、听会各注射1ml,翳风穴注射2ml。起针后为防出血可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穴位注射注射治疗隔日一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3中成药组
根据肾虚性质偏于阴虚或阳虚选用六味地黄丸(仲景宛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51010)和金匮肾气片(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902),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金匮肾气片每次4片,每日2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耳鸣程度分级:参照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推荐的《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007,青岛)[7]根据以上耳鸣严重程度分级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对耳鸣严重程度进行分级(I~V级),再根据治疗前后耳鸣程度的级别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内较通用的耳鸣疗效评定标准《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007,青岛)[7]
痊愈:耳鸣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听力指标正常,随访1个月无复发;
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
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耳鸣程度无改变。
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相关资料采用Ridit检验。
结果
三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三组疗效比较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8]在我国有10%的人有过耳鸣,其中5%患者就医,2%患者会严重影响其生活、睡眠、精力集中、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针灸治疗耳鸣可以溯源至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9],《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十二经脉……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厥病》曰:“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曰:“有耳鸣者,取耳中动脉,即耳门穴,系手少阳三焦经。依据经脉所过循行的原则,刺激耳周穴位可促进耳内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耳神经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10]。”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郭裕教授善用穴位注射法治疗疑难性耳鸣耳聋,疗效显著[11]。耳周取穴耳门、听宫、听会和翳风,再辩证加减1~2个远端穴位。耳门、听宫、听会三穴分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诸穴共用疏通耳部经络气血,为耳部疾患的常用穴位。刘福官教授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耳聋耳鸣,临床治疗耳鸣多将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辩证相结合[12-13]。他认为“气血之变瘀为本, 调理气血贵乎通”,主张“耳之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步走。外耳从肝胆,中耳重肺脾,内耳责脾肾。”治疗耳鸣常以补肾活血药物如为主,兼以升阳通窍药物,疗效显著。
本研究中补肾活血通窍方组成仙鹤草30g,熟地黄 15g,山萸肉 15g,山药10g,补骨脂 10g,菟丝子10g,狗脊 10g,枸杞子 10g,五味子 10g,磁石 30g,王不留行 18g,桃仁 10g,葛根 10g,石菖蒲 6g,炒谷芽15g。方中选用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益气健脾为君药;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入肝肾经,补中有泻,泻中有补,平补肝肾为臣药;王不留行、桃仁活血化瘀,寓祛瘀生新之意为臣药,磁石平肝潜阳、聪耳明目,五味子酸甘养护心肾,炒谷芽健脾为佐药,石菖蒲健脾宁神开窍,葛根鼓舞清阳,引药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以达补肾活血通窍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组及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在耳鸣疗效方面(近期、远期)优于中成药组(P<0.05),而中药汤剂组及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课题设计之初预期疗效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优于或等于中药汤剂组,中药汤剂组优于中成药组,完全符合预期。研究分组设计出于大多数患者畏针、晕针,对针灸的依从性较中药治疗差,故分组中没有单设针灸治疗组。且预期结果中如出现中药汤组和中药汤剂+穴位注射组疗效无差异情况,则指导我们以后治疗中可单纯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根据研究结果,肾虚耳鸣患者可采用口服补肾活血通窍活中药汤剂或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对于穴位注射不耐受(晕针、畏针)患者,可单纯服用补肾活血通窍活中药汤剂治疗。且该疗法便捷、有效、无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