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深刻──作文如何以小见大
2019-01-06林海
林海
摘 要: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平凡细微的事情,表现非凡重大的主题。作文如何以小见大?我们要借助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小物、小人物,或细节描写,加之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在写作中,要善于小中寓大,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深刻。
关键词:写作;以小见大;主题丰富深刻
叶圣陶说:“写作,就是生活。”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阅历简单,见识不广。惊心动魄的场景,见义勇为的壮举,往往与之无缘。如果勉强写这些内容,文章就会流于虚假捏造,空洞干瘪,缺少真实性可信度。我们只有学会用自己的一双慧眼,从身边熟悉的凡人小事入手,努力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文章主题才能丰富深刻,这就是笔者要谈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指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平凡细小的事情,表现非凡重大的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往往借助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小物、小人物,或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之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凸显丰富深刻的主题。
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即要善于努力从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以小见大有如下几种类型:
首先,以小事见大
即通过叙写生活中平凡无奇的小事情阐述一个重大的事理。它往往在选材上或定格人生一幅感人画面,或捕捉一个灵动瞬间,或摘取一抹亮丽颜色,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凸显深刻的主题。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的是十岁的弟弟喜欢风筝,大他几岁的哥哥因厌恶,不许他放风筝,认为弄这种玩意儿没出息。为了严格管束弟弟,哥哥粗暴残忍地把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折断、踏扁,剥夺了弟弟童年的乐趣。放风筝,本是孩子儿童时代做的极为普通的事。可是鲁迅却对自己幼时的野蛮摧残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反思。哥哥以强凌弱,无端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这种虐杀来自亲人的专制无知,这正是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弊端。文章由小见大,言近旨远,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 的深远高度。鲁迅的《风筝》以小事凸显大主题。写的事情平凡无奇小,但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精神的压抑和危害,读罢,留下无尽的悲哀和令人深思的问号。
其次,以小物见大
司马迁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从其语言文字描写来看,不过是寻常普通事物,但是它的主旨意蕴却是极高远的,即以能小物表现富有社会本质的深刻主题。
巴金的《小狗包弟》写了一只聪明机灵,活泼可爱,深得主人喜爱的名叫包弟的小狗的命运。在文革动乱年代,当亲友疏远,人情殆尽时,小狗包弟却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難,忠心守护主人,可是,主人出于自身利益,无情的抛弃了它。这篇文章折射出人世间的凄凉与冷漠。文章末尾写道:“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巴金对包弟留有永远的悔意,同时通过这只善良的“包弟”揭示出人性中丑陋的东西。巴老用小物反映“文革”生活,揭示出我们民族在文革动乱时代所缺少的自省自律精神,呼唤社会公正、人类的良知,感情真挚,意味深长,给人启示。
第三,以小人物见大
“小人物”是指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名望的普通人。以小人物见大,即叙写平凡的小人物,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性格,写出普通人的真善美,感化读者;或揭其假丑恶,揭露社会本质。
沈从文的《边城》写了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美丽的边远小城依山傍水,白塔矗立,竹篁吐翠,宛若桃源仙境。茶峒水边住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五十年渡船的老船夫,坚忍本分,含辛茹苦一个人把孙女带大。他诚实勤劳,忠于职守,尽管生活拮据,他从不拿渡河人的赏钱。傩送和天保兄弟俩英俊健壮,知情晓义。他俩同时爱上翠翠,却能理智地各走车路、马路进行磊落的公平竞争。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是天使与爱的精灵。爷爷死后,翠翠承祖业在渡口摆渡,为爱痴痴等待那“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会来的人。”茶峒山民普通平凡,可谓“小人物,但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看罢,读者不禁对人性进行思考,对幸福怀以憧憬。从小人物身上,读者获得了一份对平凡人的敬意,得到了真善美的享受和滋养。
第四,以小细节见大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目的就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性格越突出,人物形象越丰满,文章主题越深刻。
鲁迅《 祝福》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首次丧夫后初到鲁镇,她的眼睛是“顺着眼”,三字写出了祥林嫂的安分温顺。
祥林嫂再次丧父,又失去了孩子阿毛,她再到鲁镇,此时的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表明祥林嫂再次遭受重大打击,眼睛是她心灵痛苦的外在表现。当“我”最后遇见祥林嫂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经历无数次的沉重打击后,对生活已陷入绝望,悲痛已无法表露,精神世界已经完全麻木了。
一个眼睛,别样眼神,写尽祥林嫂一生的悲苦与不幸。读者也就见微知著:一个充满活力,善良本分的祥林嫂已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向死亡之路,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眼神的细致描写,揭示出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迅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无须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细节描写所产生的艺术分量,往往会起到小小秤砣压千斤的作用。
在写作中,笔者认为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写作能做到于细微处见深刻,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文章“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
[2]佟士凡.语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作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