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017-02-23林宗琳
林宗琳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送教下乡过程中初三作文复习课设计的具体方案,从小处入手,讲练结合,巩固提升,构建作文整体框架,以教带训,达到送教下乡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送教下乡 以小见大
教学前记:
2016年1月6日,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送教下乡,第一期学员汇报课在厦门同安梧侣学校开展。汇报课既是成果展示,又是送教下乡,开课的班级全班40人,90%为进城务工子弟,他们虽然基础薄弱,但都充满朝气,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015年12月24日清早,导师黄亮生带着我到同安梧侣学校听课,了解学情,和该班的语文老师一起备课,翻阅班上不同水平的学生作文。因这节课的课型被指定为一节迎考的初三作文复习课,了解学生三年来学习作文的情况是必要的。但实际上,这里的学生并没有受过系统的作文指导,日常的作文课常为简单的佳作欣赏。
在这种学情下,一节迎接市质检的初三作文复习课该从哪里切入?该复习什么?成了我备课的难题。导师黄亮生老师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他说:“给没有受过作文系统指导的学生上作文复习课,一定要有所指导,因此指导课和复习课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谨慎把握。教学时,既要考虑到整体薄弱的学情,设计合适的、学有所得的目标,又要适当地引领优生,为他们建构一个作文的系统框架,让他们对未来的作文学习有一个整体规划,同时这样设计可以达到送教下乡的目的——以教带训,以教带研。”
基于这样的初衷,我开始着手备课,也请该班的语文老师帮我收集作文电子材料,因为该班的学生作文都用稿纸来写,且学生家庭条件有限,计算机水平较低,所以收集学生电子材料的难度比想象中难了许多。后来只收集部分学生作文的电子照片,在将照片打印成电子文档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该班学生的作文大多空洞,叙事俗套,情感平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地找到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以小见大。
考虑到本节课涉及要实现多元目标——作文指导、迎考复习、以教带训等,本课设计首先以病文修改作为导入,活跃气氛的同时发现作文常见问题,自然过渡到“以小见大”的主题。其次,复习初中三年课本中出现的“以小见大”的典型文章,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指导,进行现场片段写作,讲练结合,巩固提升,學有所得。最后,总结及展示考场作文必备基本功,引领优生建构作文整体框架,以教带训,达到送教下乡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
1.病文修改:学生活动一:互读点评《我期待》(要求: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发现问题。)
2.问题再现:“?摇?摇?摇?摇的滋味”(大多数同学拟题《爱的滋味》《友情的滋味》)。
发现常见作文问题:叙事虚假空洞、情感平淡空泛。
3.引用卡夫卡和庄子名言,引用新课标对初中生作文的要求,引出作文求真的意义,进而引出作文复习课主题——“以小见大”。
设计意图:用本班学生习作,让学生充分活动:①有利于活跃气氛,拉近师生关系。②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③让学生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④引用名言和课标要求,让学生更加重视作文求真的意义,进而自然导入复习主题。
(二)知概念,明“大”“小”
1.引用列夫·托尔斯泰名言导入“以小见大”的概念。
2.提出疑问“何为大?何为小?”。
3.回顾经典,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课文……
①节选《散步》《第一次真好》《最后一课》,共同点:以“生活小事件”见“大”主题:诉说真情,感悟人生。
②节选《蝉》《贝壳》《端午的鸭蛋》,共同点:以“平凡小物件”见“大”主题:诉说真情,感悟人生。
③节选《老王》《我的叔叔于勒》,共同点:以“普通小人物”见“大”主题:诉说真情,关注社会。
④节选《紫藤萝瀑布》《记承天寺夜游》,共同点:以“自然小景观”见“大”主题:诉说真情,感悟人生。
⑤节选《背影》《台阶》,共同点:以“生活小细节”见“大”主题:诉说真情,关注社会。
4.小结呼应“大”“小”的意义——
小的内容:凡人小事、自然景象、细枝末节(类型:小人物、小故事、小物件、小场景)。
大的主题:诉说真情、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5.学生活动二:欣赏探究。
柯思睿《都是成绩惹的祸》和罗贤泽《铁窗下的月季花》。
分别探究两篇作文以什么“小”见什么“大”。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明确“以小见大”的概念,采用回顾经典的方式,取法课内,用法课外。①把三年的课本中出现的以小见大类型的文章做系统梳理。②让学生复习总结,明确“小”和“大”的定义和不同类型。③欣赏探究两篇本班学生以小见大的习作,巩固概念的同时激励学生,调动积极性。
定位: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辨析理解“以小见大”。
(三)以小见大四部曲
1.细看——留心生活,细腻观察。
①列举校园生活;②列举家庭生活;③列举社会生活;④列举自然生活。
设计意图:“细看”强调观察身边景象,聚焦凡人小事,捕捉细枝末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拓宽思路。
定位: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到。
2.宽想——思维开阔,联想丰富。
投影露珠、寒星、浪花三幅图,请学生自由联想。
例: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例: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象那夜空的宁静;例: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象那大海的浩渺。
3.精思——去粗取精,深入挖掘。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不能“随波逐流”,而应“深入海底”。
定位:宽想和精思重在方法的指导,针对班级优秀学生设定。
4.实写——化虚为实,以实表虚。
①辨析“虚”“实”的概念;②写法指导——与经典同行,取法课内,借“载体”抒情言志。
定位:实写是班级多数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写作技法,呼应“回顾经典”。
5.小结“以小见大”四部曲。
6.学生活动三:欣赏评价。
要求:结合“细看,宽想,精思,实写”,思考柯思睿《都是成绩惹的祸》和罗贤泽《铁窗下的月季花》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请学生将发现旁批在作文边上。
7.学生活动四:学以致用。
①列举作文标题“?摇?摇?摇?摇为点赞”(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拟“小”题。)。
②教师拟题示范(重申——小内容:凡人小事、自然景象、细枝末节)。
设计意图:小结图文并茂,加深记忆。欣赏评价学生作文,既可鼓励学生,又可学以致用,强化技巧。拟题环节的设计在于强化“小内容”。
(四)综合演练·巩固提升
1.“以小见大”名人故事导入综合演练。
2.投影六张图片:①春卷;②棉花糖;③围巾帽子;④“放下手机”广告;⑤同学奔跑;⑥同学复习。
3.实战演练:请学生拿起笔,选择一幅图,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以小见大”地写一段文字。
4.组内交流、分享、评改,推荐到全班。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巩固提升。交流分享,学会欣赏。
(五)全面总结
以小见大:小事莫小看,及时记身边,抓住生动处,深意自然显。
“以小见大”只是初三作文复习的要求之一:构思选材——摆脱平庸。此外,还要努力做到:审题立意——瞄准关键;凤头豹尾——点亮首尾;行云流水——融会贯通;锦心绣口——扮靓语言,这些都是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
设计意图:总结且层递式建构作文复习框架,让学生对作文训练有系统认识,有助于优秀生自我提升。
(六)作业布置——巩固提升:修改作文《我期待》。
(七)致辞共勉:用小事大寫生活,寓大爱于至微中。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呼应开头。课堂完整、严谨。共勉词画龙点睛,收束全课。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送教下乡的初三年迎考作文复习课,面对没有系统作文指导、训练的初三年学生,要处理好作文指导课和作文复习课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系统作文复习指导课与后期复习指导课的关系、学生学情与中考现实的关系、课堂教学展示与以教带训的关系等,是比较困难、棘手的。以经典课文作为复习的范本,系统地对“以小见大”进行分类,方法指导和现场练笔及最后的作文系统复习框架的总结等设计都很好地平衡了以上几者之间的关系,导师黄亮生精心指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配合等都成为这堂课成功的关键。美中不足的是,在现场演练后,本应设计一个小组交流分享的环节,让学生互相欣赏、评改,再推荐到全班,而实际授课中,因时间限制,这个重要的环节被省略了,非常遗憾。
后期评课中,厦门特级教师协会的会长刘卫平老师建议我可布置前置性作业,例如将温习经典课文中的“以小见大”提前布置学生,让学生在归纳这些课例中感知、认识“以小见大”,更好地起到复习的功效,在课堂上交流分享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理念中有这么十六字箴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是前提,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这节送教下乡的公开课,我在潜意识中不够相信学生,因而不敢布置前置性作业,导致课堂节奏的延宕,以至于没能完成最后的交流分享环节。虽是借班上课,课前并不认识他们,但课堂上,他们积极发言,认真学习,创作出来的短文可圈可点。这正表明——不管基础如何,学生都是拥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体,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教师才能真正放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多让学生的交流和分享,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学生所不会,才能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和教育的区别在于教学重在增益知识,而教育则是在完善生命。知识教学不是老师按照规定的速度和容量配给学生,不是教师“包办”,而是把应有的知识陈列出来让学生按需所取,也就是将课堂设计中的相关环节。例如这节作文复习课中的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系统整理初中三年课本中出现的“以小见大”的经典课文,我应该提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让学生“按需所取”这个过程恰恰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涉猎,有思考,有疑惑,有所得,会享受独自思考之快乐,享受同伴竞争合作之乐,享受曲径通幽之乐,享受群雄逐鹿之乐,享受舌战群儒之乐。在这些经历中,我们就可以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听到他们生命狂欢的韵律。
感谢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给我送教同安梧侣学校的机会。对青年教师而言,成长就在每一次精心备课、每一次课堂教学、每一次认真反思总结的过程中。真正的一节好课,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课。
参考文献:
[1]王高年.作文教学的层次性和评价标准[J].语文教学通讯,2006(36).
[2]胡礼仁.中学作文教学目标略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1).
[3]韩清传.作文教学评价的两个新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