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征洋应用导赤散治疗小儿精神障碍疾病验案举隅
2019-01-06田浦任邵征洋蔡超丽林成雷
田浦任 邵征洋 蔡超丽 林成雷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3
近几十年来全球小儿精神障碍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的患病率甚至已经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痴呆外,其他的精神心理问题均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不容忽视。邵征洋为浙江省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儿科经典《小儿药证直诀》。邵师根据中医理论,“心主神明”“心主惊”“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结合小儿“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按中医辨证分析,认为应用导赤散从心治疗小儿精神障碍疾病能取得不错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1 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
郑某,男,3岁。2018年5月23日因“反复睡前蹭动1月余”就诊。患儿近1月来每晚睡觉前喜欢伏卧在床上,拱起屁股,来回蹭动,且不愿旁人打搅,每周3~4次,发作期间伴面赤汗出,数分钟后停止,恢复正常。平素汗多,喜趴着睡,夜寐辗转。就诊时患儿伴有咳嗽,夜间较剧,晨起伴有口气,胃纳及二便无殊。舌尖红、苔薄黄,脉偏数。既往无癫痫病史。西医诊断: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中医证属心肝火旺。处方以导赤散加减:白茅根10g,玄参9g,生地黄、淡竹叶、蒲公英、石菖蒲、钩藤各6g,蝉蜕、连翘、生甘草各3g。共7剂。二诊,上周睡前蹭动发作2次,口气较前缓解。遂去蒲公英,加灯芯草3g,石决明10g,天麻、柴胡、郁金各6g。7剂。三诊,上述症状基本缓解,期间发作1次,夜寐较前安稳,晨起无明显口气,胃纳及二便无殊。予以上方巩固,此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是小儿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年龄一般为1~5岁,女孩多于男孩[2]。其发病之表现,可视为《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所主“夜间发搐”之类证。邵师认为,该病患儿多有肾不足而心肝有余之象。肾水不足,受偏颇之气,则易热积于心肝。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故而平素喜伏卧,合面睡,有就冷之意也;肝气热则易上扰、动风,肝络阴器,故见发作有时,面赤若血,来回蹭动。经云“阳入于阴则寐”,因之阳偏盛,阴不能制,故于夜间睡前好发。治疗上多拟清心安神,平肝息风为治,方用导赤散化裁,以生地、白茅根、淡竹叶、连翘、钩藤、蝉蜕、玄参、生甘草为主方,法仲阳之法,清心平肝而滋肾。本案因其就诊时伴有咳嗽咳痰,予浙贝、杏仁、炙麻黄止咳化痰兼去外风。服用1周后症状减轻,咳嗽见愈,口气较前缓解,此为表已解,内热渐去之象,故去炙麻黄、浙贝、苦杏仁、蒲公英,加灯芯草、石决明、天麻、柴胡、郁金为伍,更添清心平肝之功。后诸症见减,再服而愈。
2 夜惊并睡行症
熊某,男,9岁。2018年3月24日因“反复夜惊发作4年余”就诊。患儿近4年来夜惊反复发作,每周频率4~5次,表现为夜间突然惊醒,吵闹不安,伴有下床不自主走动,对父母试图干涉夜惊发作的活动相对缺乏反应,次日晨起遗忘;平素脾气偏暴躁,伴有口气。既往无热性惊厥史,无癫痫病史。母亲有失眠病史,弟弟有夜惊病史。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西医诊断:夜惊,睡行症;中医诊断:不寐(心火旺盛证)。治疗上以导赤散加减配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处方:生地、淡竹叶、钩藤、茯苓各6g,生甘草、蝉衣3g,石菖蒲、白茅根各10g,生牡蛎12g。共7剂。二诊,当周夜惊发作2次,均伴有不自主走动,口气较前缓解,舌质偏红、苔薄黄。治法如前,继续上方治疗,配合涌泉穴隔日贴敷。三诊,家长诉这周学习压力较大,入睡晚,夜惊发作4次,伴下床走动1次,程度较前减轻,但易兴奋,脾气大。此为心经积热未完全退去,兼有肝火扰心,佐以疏肝清热,加柴胡、黄连;配合涌泉穴隔日贴敷治疗。嘱家长让患儿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1周后复诊。四诊,患儿夜惊发作1次,无下床走动,程度较前明显减轻,稍哄即可入睡,脾气较前好转。继续上述方法治疗1周。随诊半月夜惊症状基本缓解。
按:夜惊是常见的小儿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而睡行症是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夜惊和睡行症可并存,均为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且两者发作后患儿一般事后遗忘[3]。中医学上夜惊属“不寐”“夜啼”等范畴,邵师认为,此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疾病,临床上以心火旺盛证多见。本案患儿夜惊及睡行发作频繁,脾气急躁,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是为心火旺盛,兼有痰浊阻窍,治以清心安神,化痰开窍,用导赤散加减,以生地、淡竹叶、白茅根、生甘草、钩藤、蝉衣为主方,茯苓、石菖蒲化痰开窍,生牡蛎以重镇镇惊。再予涌泉穴穴位贴敷,导心火下行,以助导赤之功。
3 焦虑症
黄某,男,11岁。2017年10月8日因“情绪焦躁1周余”就诊。患儿因受老师批评后出现脾气急躁,时有焦虑不安,诉平时易感疲劳乏力,胃纳欠佳,口气重,夜寐多梦,二便尚调。舌尖红、苔薄黄,脉偏数。辅助检查: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提示焦虑。西医诊断:焦虑状态;中医诊断:躁症(心肝火旺证)。治以导赤散加减:生地、淡竹叶、柴胡、姜半夏、陈皮、炒白芍、茯苓、连翘、炙甘草各6g,白茅根、黄芩、大枣、炒鸡内金、生山楂各10g,浮小麦12g。共7剂。二诊,情绪较前稳定,胃纳见佳,夜寐欠安,现时有鼓嘴动作。予上方去鸡内金、生山楂、黄芩,改茯苓为茯神,加蝉衣3g,钩藤、薄荷6g,生牡蛎12g。共7剂。三诊,诉情绪较前好转,夜寐见安,鼓嘴巴动作频率较前减少,胃纳欠佳,予上方去薄荷、蝉衣,改茯神为茯苓,加鸡内金、生山楂,再予7剂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患儿情绪基本稳定。
按:焦虑症是指儿童对周围事物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以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为特征[3]。儿童一般在发生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如和家长分离、学习紧张、被师长批评等之后容易导致焦虑。根据其病症特点,中医上可将其归为“脏躁”“躁症”范畴。邵师认为,小儿生理心肝常有余,易外感邪气,内伤情志而致热郁心肝。本病病因临床上多由内伤情志所致,故治疗上拟清心除烦,疏肝解郁,方用导赤散合甘麦大枣汤化裁,以生地、淡竹叶、白茅根、连翘、大枣、浮小麦、甘草为主方。常合用柴芩之剂以助疏泄,在疾病发生初期积极配合治疗,能收获不错的疗效。
4 刻板性运动障碍
苏某,男,6岁。2017年9月23日因“行为障碍伴午后低热1月余”就诊。患儿近1月来出现反复无意识伸舌头舔舐上衣,伴有午后潮热,体温波动在37.2~37.9℃,脾气大,胃纳欠佳,稍有口气,夜寐尚可,二便无殊。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既往无热性惊厥史,无癫痫病史。西医诊断:刻板性运动障碍;中医证属心肝火旺。治以导赤散加减:生地、淡竹叶、连翘、枸杞子各6g,白茅根、鸡内金、生山楂各10g,钩藤9g,生甘草3g。共5剂。复诊,舔衣服动作较前减少,午后时有低热,胃纳见佳,上方去鸡内金、生山楂,加薄荷、柴胡、黄芩。共5剂。药后患儿体温基本正常,舔舐衣物动作见少,再续前方巩固治疗,目前患儿症状基本稳定。
按:刻板性运动障碍是指一种随意的、反复的、无意义的(常为节律性)运动,常表现为摇摆躯体、摇摆头颅、舔唇、捻发、咬指甲、吮拇指或挖鼻孔等[3]。有学者认为其主要与受不良环境影响、神经机能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4]。中医未有相符的病名,舌者,心之苗窍也,本案患儿反复伸舌舔舐上衣,午后潮热,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此为心经积热兼肝风上扰也。且此案所见诸症符合《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所主的“日午发搐”一文。故以导赤散加减,生地、淡竹叶、白茅根、生草、钩藤为主方,鸡内金、山楂开胃,连翘清心除热,枸杞子滋养肝阴,母子同治。其后诸症见减,酌情加柴胡、薄荷、黄芩以助疏肝清热之功。
5 小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现代社会儿童躯体的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与此同时儿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因为儿童大脑及心理发育未完全;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以及食品健康等问题导致儿童生理年龄和心理社会能力的不匹配;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等复杂多样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都进一步增加儿童患精神障碍疾病风险[5]。邵师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小儿心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临床上小儿精神障碍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夜惊、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等,多因小儿心肝常有余的特点上,加之七情外伤等因素刺激下出现相应症状。立足临床,发挥经典,邵师应用导赤散从心论治,临床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