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取嚏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2019-01-06钱苏海石森林丁兴红钱俊华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鼻窍皂角本法

钱苏海 石森林 丁兴红钱俊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医取嚏法主要是采用外用中药或非药物刺激鼻腔黏膜引发喷嚏,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疗法。它隶属于中医鼻疗法,与后者一样,它也包含了探鼻法、吹鼻法、搐( 㗜)鼻法、滴鼻法、灌鼻法、熏鼻法、嗅鼻法、塞鼻法、涂鼻法;所不同的是,它在使用过程中能激发喷嚏而振奋阳气,宣通气机,增强祛病能力。本文拟从取嚏法的优势、原理、各法应用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阐释取嚏法治病的独有特色,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1 取嚏法的优势

取嚏法就是通过鼻腔用药或非药物刺激引发喷嚏,促使疾病缓解或痊愈,它的优势在于起效迅速,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一般中医疗法所难达到的,故人们常用“一嚏了之”等词语来形容它的桴鼓之效。如《行军方便便方》救溺死:“取皂角研细末,吹于鼻窍,但得一嚏即生”[1];又如《秘方集验》治中风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一嚏即醒”[2];再如《少林真传伤科秘方·正文·跌打损伤穴道要诀》疗外伤口噤不开:“有受伤而不能开口者,即以牙皂细末吹入鼻中,一嚏即开”。在我国古代,取嚏法除了用于一般疾病外,更常用于急病的救治,乃是中医急诊的法宝。

2 取嚏法的原理

取嚏法的治疗作用,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药物的直接作用,二是喷嚏激发的效应。在多数情况下,取嚏法的治疗作用是两者的结合,但也不能排除在某些情况下,药物仅作为引发喷嚏的导火索,本身并无治疗作用,此时可被纸捻、羽毛等物品所替代。

2.1 药物的直接作用:这与普通的鼻疗法的治疗作用并无二致。众所周知,鼻为肺之窍,通气于肺,肺朝百脉,药物进入鼻腔后,可以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被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如《医事启源》论熏鼻法时说:“药气藉火气从鼻孔中而直达肺腑,通经贯络,透彻周身,卒病沉疴,从症用之,以助服药之所不及,是熏烟之用也。”[1]又如《证类本草》记载唐代许胤宗治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其夕便得语”[3],明代医家吴昆注之曰:“鼻气通乎天,故无形之气,由鼻而入,呼吸传变,无处不之。黄芪甘而善补,得防风而功愈速,驱风补虚,两得之矣。”[4]

2.2 喷嚏产生的效应:它有异于无喷嚏的鼻疗法。人体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病证,还是内伤杂病,如伤寒、惊风、中风、呃逆、癃闭、便秘、难产、吹乳等,大多都与邪正相争、阳气虚馁、正不胜邪,气机郁闭有关,而人为取嚏,则能振奋阳气、宣通气机,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故取嚏法广泛用于阳郁气闭的各种病证,譬如风热外感:“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5]又如中风:“通关散:细辛、牙皂各等分为末,吹鼻取嚏。此亦治中风闭证之一法也。凡邪气骤加,正气被遏,经隧不通,肢厥脉绝,此时不特药力所不能达,且亦不能进,惟有取嚏一法,先开其关,使肺气一通,则诸脏之气皆通,然后方可用药施治。”[6]

3 取嚏的方法

中医取嚏法隶属于中医鼻疗法,故鼻疗法中的探鼻、吹鼻、搐(㗜 )鼻、滴鼻、灌鼻、熏鼻、嗅鼻、塞鼻、涂鼻等九法均适用于取嚏,只是九法各具特点,取嚏适宜程度有所不同,故在古代医著中,有的使用频度高,有的则罕见应用。

3.1 探鼻取嚏法:探鼻取嚏法是最为简单的取嚏法,它可以不用药物,直接用纸捻、羽毛等直接刺激鼻腔粘膜而引发喷嚏,较常用于呃逆、癃闭、头痛、疫病预防等,如《黄帝内经》治呃逆:“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若探鼻不应,则用纸捻蘸取皂角、鹅不食草、细辛等辛香药末,再探入鼻腔以增强取嚏效果:“通天散,治偏正头痛,并夹脑风热壅滞。赤芍药、川芎、黄连、黄芩、延胡索、皂乌、当归、乳香各等分。右为末,用纸捻蘸药入鼻中,得嚏,神效。”[7]

3.2 吹鼻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是借助于他人,将中药药末吹入患者鼻腔以取嚏的疗法,多用于患者因病不能或不便自行采用鼻疗法,如中风、中恶、猝死、溺水、自缢、癫痫、惊风、鱼骨鲠喉、临产晕厥、产后子宫脱垂等病证,如《验方新编》记载:“临产晕绝不省人事,用生半夏如豆大,研末吹鼻中,得嚏即活。”[8]又如《卫生宝鉴》:“治食诸鱼骨鲠久而不出,以皂角末少许,吹入鼻中,得嚏鲠出,多效。”[9]吹鼻时,可将药末置于芦管(芦筒)、鹅毛管等管状物中,避免吹至鼻外:“凡呕吐,用芦管入鼻孔内,吹皂荚末少许,令嚏出即止。”[10]

3.3 搐鼻取嚏法:本法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手指蘸取少许,置于鼻孔之下,患者用力吸气,将药末吸入鼻腔而引发喷嚏。它的优势在于患者可以自行操作,无须旁人或医生帮助,故常用于患者无意识障碍的病证和外感疾病或疫病的预防,药末可以随用随制,如皂角、杨梅等临时研末,《本草单方》:“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搐鼻,取嚏,妙。”[11]或启用现成的药散如救苦散、透顶清凉散等,《齐氏医案》:“透顶清凉散:白芷,细辛,当归,明雄(黄),牙皂。共为极细末,磁瓶收贮听用,切勿泄气。每遇未患、已患之人,噙水口内, 鼻取嚏。否,再吹,必取嚏方止。”[12]

3.4 滴鼻取嚏法:滴鼻法就是将中药制成药汁,用竹管等滴入鼻中。本法使用的是液体制剂,药液容易入鼻,故在取嚏中应用较多,临床可用于小儿疳积、惊风以及成人中风等。查阅古书得知,本法的使用,一般是将配伍好的多种药物先制成丸剂以备用,临用时取药丸1颗或数颗,研成细末,用水或乳汁调成药液,借助工具滴入鼻中而取嚏。滴鼻法先制成丸剂的优点在于,将外用与内服融为一体,既可外用以救急,又可内服以调治,一方两用,标本兼顾:“至圣丹,治一切惊风天吊,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用药一丸,用温水化,滴鼻中令喷嚏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丸即愈。”[13]当然,滴鼻取嚏也可采用其他剂型如鲜药汁液、现煎药汁或药粉调配,但存在着来源限制、制作缓慢、不易保存、服用困难等问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5 灌鼻取嚏法:灌鼻取嚏法与滴鼻取嚏法相似,也是将药液注入鼻窍,但输注持续而量大,易误入气管引发不良反应,临床上较少使用。本法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14]鲜薤难寻而鲜韭易得,后世多以韭代薤,如《急救便方·救五绝·救魇死》:“凡中恶魇死者,……研韭菜汁灌鼻中,冬月用根,亦可得嚏。”但取嚏效果,韭略逊薤,如陆渊雷说:“耳鼻皆有孔窍以通咽喉,薤与韭皆属百合科,而味辛,若取其刺激,则口耳不如鼻,韭不如薤矣。”[15]

3.6 熏鼻取嚏法:熏鼻取嚏法是将药物点燃产生的烟气,或煎煮药物产生的蒸气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的疗法,如清代医家郑玉坛之《大方脉》,以烟熏救治中风急证等:“凡中风、中痰、中恶初起,……痰壅气闷,口噤昏死,用熏鼻法开之。”[16]又如《验方新编》以气熏催醒暴厥死:“凡人卒然倒仆,急扶入暖室,扶住正坐,用火炭沃醋,使醋气冲入鼻中,良久自醒”。[8]鼻外远熏的效果相对较弱,若要加强效果,可用烟棒集中烟力,近鼻熏之,或继以他法,如救溺死:“一面用粗纸燎灼,取烟熏其鼻窍,稍熏片时,即用皂角研细吹入鼻窍,但得有一喷嚏,即可得生。”(《急救便方·救溺死》)

3.7 嗅鼻取嚏法:嗅鼻取嚏法是指嗅吸药物的自然气味来引发喷嚏的一种取嚏方法,主要用于疫病的预防。本法是取嚏效果最弱的一种,除非药物气味极其浓郁,否则较难引发喷嚏。端午时节佩戴药物香囊,作用与此相类,如《鼠疫约编》说:“用辟毒丹(药铺有制),以纱囊盛之,挂于心前。凡人瘟疫之家,鼻嗅此丹,即能喷嚏,邪气从鼻入者,又由鼻而出,最为捷效,屡试屡验。”[17]3.8 塞鼻取嚏法:塞鼻取嚏法是将中药直接或用纱布包裹塞鼻,或将药棉浸湿药液塞鼻的取嚏方法。本法持续接触鼻腔粘膜,故作用持久而强烈,容易引起喷嚏不止,同时塞鼻使得通气不畅,与开窍之义相违,故临床亦不常用:“喷嚏丸,治中风不语、尸厥等症,中恶俱妙。生半夏三钱为末,水丸如黄豆大,塞鼻孔中必喷嚏,如不止,以凉水饮之,立止。庚生按:此方兼治五绝、中痰等症,半夏以研细末吹入鼻中为宜,盖为丸塞鼻,每致闭气,反为害矣……”[18]

3.9 涂鼻取嚏法:涂鼻取嚏法是将药物涂敷于鼻窍粘膜,通过刺激而引起喷嚏的取嚏法。本法克服了塞鼻取嚏法妨碍呼吸的不足,能够保持呼吸畅利,药物本身又有抗邪作用,可以在鼻窍粘膜形成一道御邪屏障,但鼻腔狭小,操作不便,其取嚏驱邪还需其他方法佐助:“入病家不染方:香油和雄黄、苍术末,涂鼻孔,既出,纸条探嚏。”[19]

4 取嚏法的案例

病案1:赵智善因酒后愤争,随即昏仆不语,手足厥冷,前医用牛黄丸不效,用风痰药亦不效,已经一日夜矣。余视之,六脉皆沉弦,而歇至来去不乱,喉无痰声,手足微冷,口眼端正,牙关半开,呼吸调匀,面无贼色。盖中风则身湿,中气则身冷。此中气也,用皂角末吹鼻,得嚏一声,随叹气一口,手有动意。继用乌药顺气散,加木香、沉香,微煎数沸,缓缓灌下,即嗳气一声而苏。(《素圃医案·卷三·诸中证治效》)

按:本案为气厥实证,患者起因是争吵愤怒,肝郁不舒。气行受阻,阳气不能外达,则手足厥冷;气机上逆,脑窍闭塞,故昏仆不语;前医误诊热厥、痰厥,而用牛黄丸、风痰药,药不对证,故皆无效。后医辨证准确,救治有序,先用性极尖利的皂角末吹鼻取嚏以急救其标,待其神志复、牙关开,叹气而能手动,便以乌药顺气散加木香、沉香解其郁、通其气,以治其本。本病缓急处理得当,故厥证应手而愈。

病案2:李士材治张邑尊令郎,六月间,未申时晕绝不知人,更余未醒。此得之生冷太过也。皂角末吹鼻中无嚏,举家惊惶。教以皂角灰存性,新汲水灌之,更取沉、檀焚之,俾香气满室,以达其窍,至子后方苏。服十味香薷饮而安。(《续名医类案·卷四·暑》)

按:本病是夏日因炎热而过食生冷,加之吹风纳凉,以致暑邪乘虚侵袭而成的阴暑证。因其证重,故晕不知人。皂角末虽为取嚏之剂,用之不应,显然是病重药轻,故继以烧灰水灌,并辅以沉香、檀香烟熏取嚏,诸法合施,功效始著。病见起色、神志复苏之后,续以十味香薷饮以芳香化湿、消暑和胃。治疗先标后本,先急后缓,步步为营,有条不紊,故奏效满意。

5 小结

中医取嚏法虽隶属于中医学疗法中的鼻疗法,但它在中医鼻疗法中具有独特之处,即在药物作用的同时,其激发的喷嚏效应,亦能振奋阳气,宣通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对于某些患者而言,如果用之不当,也有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譬如血压过高、脑血管破裂风险大的患者,喷嚏可能引发脑溢血;孕妇连续喷嚏,也有坠胎之弊;久病气虚者用之过频,则有虚脱之忧。总之,对于取嚏之法,我们应该看到长处,也应留意不足,重在辨证施用,因人取舍。

猜你喜欢

鼻窍皂角本法
益肺强身摩鼻窍
过敏性鼻炎喝苍耳子红枣汤
皂角树下
皂角树下
●个人独资企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吗?
乌鸦与皂角
新环保法有啥亮点?
扶正固本法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70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摘登一)
通督升阳法论治鼻渊病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