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金元四大家针刺治疗“上火”*

2019-01-06朱星瑜高良云范永升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上火刘完素朱丹溪

朱星瑜 王 曾 高良云 范永升

1 浙江省杭州市丁桥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1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金元时期中医各家学术争鸣,《四库全书提要》记载有“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样的说法,这其中又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四位医家最具代表性,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上火”是民间对于各类火热症状的通俗说法,对于“上火”的治疗,金元四大家均有针刺治疗的临证经验和学术特点传世,笔者籍以总结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1 何谓“上火”

“上火”的概念源自中医学对人体与疾病的理解,现代医学中无此病名。中医学认为,火是机体的组成部分,“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对维持生命运动发挥重要作用。火为热之极,外邪入里可化火,内伤亦能化火,火过盛而致病者,可称为“上火”,其症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上火”是人体阴阳失衡之后而出现的内热证候,可归属中医学“热证”范畴。

2 “上火”症状

“上火”症状繁多,因“火”的不同特性而表现出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火性炎上,因此“上火”症状多出现在头面部,表现为头痛面赤、目赤肿痛、鼻衄咯血、口舌生疮、口角溃烂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易燔灼阴液、迫津外泄,表现为口干舌燥、口渴欲饮、小便赤涩、大便干结等,即《素问·举痛论》记载:“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热入营血,心营受损,表现为心烦不安、失眠易躁等,热灼心包,扰乱神明,则表现为狂躁焦虑、谵语神昏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性灼热,易耗伤气血脉络,表现为吐血衄血、皮肤斑疹、皮下出血等,热极生风,筋脉失养,则表现为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入血分,蕴于局部而腐蚀血肉,则表现为痈肿疮疡等,即《灵枢·痈疽》记载:“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3 针刺治疗

“上火”症状各样,病程、病势、病位也不尽相同,但对于各种火热症状,金元四大家遵循清热泻火的治疗总则,除了应用药物治疗外,还都有针刺治疗的临证经验,现分述如下。

3.1 刘完素之治:刘完素善治火热病证,用药上喜用寒凉,被后世称作“寒凉派”。其秉持“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认为风、寒、燥、湿等皆可入里化热,并且提出“五志过极化火”的观点,认为怒、喜、思、悲、恐等各种情志因素也会造成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进而出现火热症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对于表现为高热心烦的实热证候,除应用寒凉药物之外,刘完素提出十指间针刺出血以清热泻火。瘀血学说肇始于《黄帝内经》,其中就有“血泣”和“恶血”的说法,针刺十指间出血的疗法早在《素问·刺疟》中就有记载,但直到刘完素才正式命名并明确应当应用于实热证,这一治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对于“热无度”的症状,刘完素则主张刺肘膝以下特定穴出血以泻热。外科疾病方面,局部热盛腐蚀血肉,表现为痈肿疮疡,则提倡“邪气内蓄则脾热,宜砭射之也”的法则,根据经络循行及特定俞穴加以施针泻血清热。关建军等[1]认为,刘完素治火热非常重视宣通气液,强调“气液不通,百病由作”的学术思想。孔祥勇等[2]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本质上为火郁论,而针刺泻血不仅可以清热泻火,还可以促进局部乃至全身气血顺畅,使郁无所生。

3.2 张从正之治:张从正推崇攻邪治病,尤其善用汗、吐、下等攻邪方法,被后世称作“攻邪派”。《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曰:“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张从正认为,出血和发汗对于火热证的治疗道理相同,故将“针刺”“砭射”等方法也归于攻邪之列。《儒门事亲·两目暴赤》曰:“夫两目暴赤,发痛不止……《内经》曰:‘暴病皆属于火也’……标者,赤肿也,本者,火热也,以草茎鼻中,出血最妙。”对于目赤肿痛等火热症状,张从正主张用草茎在鼻中刺血攻邪祛火。《儒门事亲·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曰:“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对于咽喉肿痛等火热症状的治疗,提出“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中针对目赤神昏、高热头痛等症状,常取头面部穴位,如督脉上的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等顶前五穴进行针刺出血,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张从正刺血,则以运用铍针多、针刺部位多和出血量多的“三多”特点著称,且除泻血放血之外,张氏还强调养血,认为“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针刺放血可祛除瘀血,瘀血得去则新血得生,刺血是为了泻血中之壅实有余,祛除血中之火热诸邪,使血恢复正常的濡养和运载作用。

3.3 李东垣之治: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其独到的脾胃内伤学说,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指出,脾胃虚弱、气机失常是内伤病症发生的重要病机,对“上火”等火热病提出了“阴火论”“火与元气不两立”等理论,并开创了“甘温除热”的治疗法则。《名医类案·火热篇》记载李东垣治疗一例上热下寒证的病案,因考虑患者年老体衰,恐寒凉药物伤正,因此“以三棱针于巅前眉际疾刺二十余,出紫黑血约二合许”。对于此类热证,在患者无法耐受寒凉药物而又急当清热时,李东垣针刺局部出血,从阳引阴,以泻阴火。《脾胃论》中记载治疗胃火上冲的口㖞筋急、吐血久不愈等症状,以胃气为本,认为刺阳明经出血可以调节卫气营血的平衡,常取足三里、气街、上廉等穴位,采用“燔针劫刺”出血,除脉络之凝血,泻郁积之火热。除实热证外,对于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除应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外,还可以针刺局部配合艾条温灸,实现“甘温除热”的治疗目的。《兰室秘藏》中记载另一张名方升阳散火汤,除补中益气外,更强调气机的升降运动,苗青[3]治疗顽固性低热,对补血养阴治法不效者,考虑气虚发热的可能,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以补中气、升阳气、散火郁为法,临床取得满意疗效。而针刺可使周身气机调和、津血顺畅,也是李东垣补气更强调调气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3.4 朱丹溪之治:朱丹溪开创阴虚相火学说,尤善用滋阴药物,被后世称作“滋阴派”。朱丹溪秉持“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等观点,并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因此,其针法多用于实热证和虚实夹杂证的治疗。其针刺治疗主要应用于血滞腰痛、绞肠痧等内科疾患,痈疽疔疬等皮肤疾患,及目赤肿痛、喉痹、缠喉等五官科疾患。除针刺之外,朱丹溪也应用与之作用相似的针刀和砭石。《丹溪先生心法》中记载对热证疔疮的治疗,用针刀局部外治:“用针刀镞破头上,以蟾酥敷之,后用绿豆、野菊、莎末,酒调饮,醉睡,觉即定痛热除,不必去疔自愈也。”《丹溪治法心要》中则记载了对火热所致抽搐肿痛的治疗,用砭石局部外治:“邪气内搐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丹溪手镜》也记载了对热证喉痹的治疗也可用砭法:“痰结则吐之,甚则砭出血之。”可见朱氏运用针刺、针刀和砭针等各类针法治疗火热病均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丹溪心法·火》中记载其对于火证的治疗心得:“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朱丹溪治疗火热证除了提倡实火可泻、虚火可补之外,更加强调火郁当发。针刺治疗可以使血脉畅通,消除火郁,即“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4 结语

“上火”的治疗方法多样,针刺治疗是其中一种便捷而又有效的方法,而金元四大家都有从针刺治疗“上火”等火热病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特点。针刺治疗可达到清热泻火的目的,同时可以调畅气血,使郁热无从得生。金元四大家针刺治疗“上火”,对“上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施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上火刘完素朱丹溪
朱丹溪拜师
严谨治学勇闯新路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中国最近几场外交,让美国很“上火”
“高尚先生”刘完素
古代名医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总是“上火”人容易短命
刘完素“玄府学说”与中医眼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