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益气化痰、通络祛浊探讨中风先兆的防治*

2019-01-05宋鹏鹏崔应麟王丹丹

中医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络脉元气瘀血

宋鹏鹏,崔应麟,李 妍,王丹丹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风先兆即小中风,以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 一过性偏身瘫软、 一过性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花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病突然、 历时短暂、 反复发作的特点[1],西医学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该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2]。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钙拮抗剂、清除自由基、营养脑神经等为主,且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多。中医药在防治中风先兆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笔者总结分析古今关于中风先兆的论述,结合大量临床观察认为:中风先兆主要是以气、血虚为本,痰、瘀、浊毒等邪相互搏结导致脑络受损为其主要病机,临床治疗应以益气补血、化痰、通络、逐瘀、祛浊毒为主要治疗大法。现从益气化痰、通络祛浊方面探讨中风先兆的防治,介绍如下。

1 病 因

中风先兆之记载最早见于《素问·调经论篇》,书曰:“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其中将中风先兆称为“微风”[3]。中风先兆是中风的前驱期,是中风病理形成和演变过程的前期阶段。 因此,中风先兆与中风有着相似的病因病机,然而又有所不同。中风先兆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血行不畅,痰瘀阻于脑络,脑神失养,清窍不通,发为中风先兆证。

1.1 以气血亏虚为主,尤以元气虚为本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此于偏枯痿废亦颇有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中老年人元气亏虚,帅血无权,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肢体失养而偏废[4]。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分阴阳,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此与临床该病患者MRI检查多见脑动脉硬化相一致。由此可见,气血亏虚尤以元气亏虚为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亦是中风先兆发病的根本。

总之,由于机体元气亏虚,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导致气滞湿阻,湿聚成痰;血虚则血流迟缓,血滞成瘀;痰瘀日久不解,相互搏结,日久生热,化火生风,伏于体内,侵于脑络,导致脑神失养,神机失用。此外,血虚亦可生风,导致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脑脉失养,从而演变为各种中风先兆症状。

1.2 以痰瘀浊毒互结为标,尤以痰瘀为关键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临床上痰瘀同病多为常见。津液聚而为痰,血滞成瘀,一旦有瘀血和痰浊,必然导致津血互化互渗的功能受阻,造成痰瘀互结于络脉,瘀血阻滞脉道,影响津液输布,聚津成痰,痰凝不散,也可造成血液停留,从而继发瘀血病证,最终形成痰瘀互生的恶性循环。

临床上,痰、瘀与中风的发病息息相关。中风病无论何种因素诱发,其基本病机均为痰瘀阻于脑窍。“中风……乃气血闭而不行”“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中风未有不成痰瘀者也”,均指出痰瘀乃中风基本病机的关键。中风先兆的发生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现代人体力劳动减少,思虑过度,嗜食肥甘味、辛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导致脾失健运。一方面,易聚湿生痰,而随气火上逆,蒙蔽清窍,或阻闭脉道;另一方面,化作血中之浊,使血涩不行,筋脉失养,导致动脉硬化,久之血管闭阻,形成中风[5]。此外,痰瘀交阻,相互搏结,日久酿生毒邪, 损伤脑络, 神机失用,从而演变成中风先兆的不同症状。

2 基本病机

2.1 气血亏虚,脑络失养

《灵枢·天年》曰:“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气和而血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由此可知,气血是神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之下才能产生“神”。脑络是络脉的一部分,网络交错于头窍的络脉,为气血最盛之所,充实脑髓,营养脑神。脑络渗灌精血以充实脑髓是神机运动的物质基础,脑络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神机运动的原动力[6]。

“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脑神即脑主之神明,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医易一理》曰:“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又曰:“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均强调了脑在主司人之精神、感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年老体衰,气血亏虚,不足以渗灌精血来充实脑髓,神机失用,从而造成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等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

2.2 痰瘀互结,毒损脑络

中风发病,常夹痰夹瘀。一方面,痰瘀互结,日久酿生毒邪,损伤脑络;另一方面,痰瘀胶结于脑络,气血不通,郁而化热,导致火毒内生,进一步灼伤脑络,形成脑络损伤的恶性循环。现代生物学研究[7]发现:中风脑缺血级连反应中产生大量自由基和代谢物质,即有害的毒性物质。一方面,毒性物质通过各自特有的途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相关脑区微血管灌流障碍、微循环淤滞;另一方面,毒性物质造成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严重损害,致使神经元及其信息联功能难以恢复。

2.3 瘀水互结,生风阻窍

“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津液环流不利;此外,血瘀必致气滞津停为水。刘昭纯等[8]提出:瘀血可导致内风,凡以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凝聚或体内离经之血为主因,引发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为主症,兼见瘀血症状者均可称为“瘀血生风”。瘀血阻窍,气机不利,气化失常,津液失其运化,停而为水为饮,水饮又可阻滞气机,压迫脑脉,从而导致血瘀水停,故瘀水互结、气机不利亦是中风病的一大病机[9]。

3 治则治法

笔者认为:对于中风先兆,治疗当以补益气血为本,其次以化痰逐瘀祛浊为要。气盛则血行通畅而不易瘀滞,血足则气旺;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和,痰瘀化,浊毒清,则热毒易清、不易再生。化痰逐瘀祛浊并用,则脑络不再受损而易恢复,神机自复。综上所述,益气血、化痰祛瘀、通络祛浊为治疗中风先兆的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治疗原则,笔者临证常用本院自制的康益胶囊化裁治疗该病。康益胶囊药物组成:红参100 g,三七100 g,土鳖虫100 g,水蛭100 g,当归100 g,大黄50 g。方中红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瘀血祛而络脉通;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可活血,且行气止痛,有“血中气药”之称,为活血行瘀之要药;三七、土鳖虫、水蛭合用,破血逐瘀,活血通络;大黄清热毒,破痰瘀,利水湿,祛浊毒,并且可以制红参之热性。现代药理研究[10]发现: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三七、土鳖虫、水蛭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保护脑组织,扩张脑血管,增强脑血管流量,调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等。纵观全方,以补元气、益气血为主,以化痰祛瘀通络为辅,佐以大黄既可预防火热向热毒转化,清除已生之浊毒邪,又能使浊毒从大便而解,更决热毒生成之源,紧扣病机。热毒清,痰瘀化,则脑络通,浊毒祛,气血和,从而抑制中风先兆病程的进一步发展。

4 小 结

基于以上关于中风先兆病因病机的认识,笔者认为:中风先兆的出现意味着中风发生的高危性,脑络此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因痰瘀阻塞的病理状态,因此,培补元气以利血行,逐痰祛瘀通络以恢复气血的渗灌,兼顾解毒以绝损伤络脉的有害因素是治疗中风先兆的首要因素。痰瘀既为热毒之源,又为热毒之窠臼。痰瘀化则热毒清,络脉通则神机复,气血足则百病不生。综上所述,益气、化痰、通络是阻断中风先兆病程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原则。

猜你喜欢

络脉元气瘀血
快手元气早餐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