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虞坚尔教授辨治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浅谈

2019-01-05徐万超虞坚尔薛征张新光李利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食积中焦病机

徐万超, 虞坚尔, 薛征, 张新光, 李利清

虞坚尔教授是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虞教授为海派徐氏儿科第四代学术传承人中的领军人物,目前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虞教授从医近50年,既崇尚中医经典,又对西医颇具研究,在治疗小儿杂病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儿慢性咳嗽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多由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等引起,近年来研究发现,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发病逐渐增高,占小儿慢性咳嗽的4.6%~27.5%[1]。目前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与小儿慢性咳嗽的相关性认识相对不足[2],可能与反流的胃酸刺激食道,激活迷走神经进而激发支气管痉挛等相关。其临床诊断常以症状判定,多为患儿长期咳喘,经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效果不显,症状以晨起夜间干咳少痰,咳甚则出现恶心、呕吐,常伴有纳食欠佳,嗳气反酸等症状,现代医学运用抗酸、促胃动力等对症治疗[3-4]。中医对该疾病认识较为深刻,小儿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可归于“胃咳”的范畴,《内经·咳论》描述为:“胃咳之状,咳而呕”,从“胃咳”角度探讨病因病机,对临床治疗小儿GERC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中医治疗该疾病常选用降逆止呕、降气止咳等方法,方用加味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5]。虞教授认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病证变化较快,组方当巧妙灵活,治疗该病主张肺脾同调,以顾护小儿脾胃之气为本,临床常获良效,余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虞师治疗小儿GERC经验介绍如下,并附医案1则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阐释

1.1 肺脾不足为本 小儿的生理特点表现为“稚阴稚阳”,即小儿本身脏腑及其相关生理功能均稚弱不完善,病理特点表现为“三有余四不足”,虞教授认为本疾病与小儿生、病理密切相关。小儿肺气虚则卫阳不足,肌肤疏薄,常表虚不固,病邪易从口鼻而犯,相较于成人更易感受外邪,易患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同时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相对较弱,若乳食不节易损伤脾胃,令胃气上逆产生呕吐、嗳气等症,最终导致脾胃虚弱,易患厌食、积滞、便秘、腹泻、疳证等疾病,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长此以往会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1.2 脏腑受邪为标 《内经·咳论》描述咳嗽为肺之病变,同时五藏六腑受邪均可引发。原文论述为:“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其寒饮食入胃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虞教授认为小儿GERC的慢性咳嗽发病主要源于外感后而调治不当导致的。咳嗽初期,外邪袭表或从口鼻而入,进而循经入肺,导致肺气上逆,出现咳嗽咳痰、鼻塞流涕,此时若脾胃出现内伤生冷、乳食不节,两邪相合则导致气机失调,肺胃之气上逆,产生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发为胃咳之兆。GERC迁延不愈时,虞教授认为此时患儿虽表证已解,但脾胃内伤未愈,进而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产生咳嗽,此时患儿常出现晨起或夜间干咳、咳甚则呕吐之症,主要病机在脾胃气虚、肺胃气上逆。同时,虞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受邪上扰于肺也是GERC咳嗽的原因之一,由于肺脉起于中焦,环循胃口,脾胃内伤之邪虽积于中焦,仍可循经而上,导致肺气宣降功能失调,进而肺气上逆发为咳,同时脾肺二经同属太阴,二者经气相通,邪气亦可循经影响,故小儿GERC发病“皆聚于胃,关于肺”。

1.3 痰饮、食积为重要病理因素 虞坚尔教授认为,痰、食是小儿GERC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证治汇补》阐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的生成与肺脾二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感之邪令肺失宣宿,水液聚而成痰,同时邪气伤脾则中焦水液停聚,又可化生痰饮存于肺中阻碍气机,令肺气上逆成咳。由于脾虚运化无力,水谷积于胃肠,再加儿童恣食肥甘厚腻,致乳食积滞胃失和降,受咳嗽引动则胃气上逆,发为咳、呕,形成“胃咳”之证,长此以往则痰饮、食积两又可伤及肺脾,出现本虚标实之兆。

2 辨治要点

2.1 标本兼顾,肺脾同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本”。虞教授认为当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调治,当患儿阵咳连连、咳痰呕饮的症状较重时,治疗当先降逆止呕、降气止咳为主,并适当内化痰饮与食积,而后行补肺健脾、运脾开胃之法慢慢调理,常用方如二陈汤合戊己丸加味等,呕吐重者加旋复花、代赭石,嗳腐吞酸者可加用海螵蛸、煅瓦楞子,咳重者加用炙麻黄、苦杏仁等品;若患儿以乏力、纳呆症状明显,咳嗽、呕吐症状较轻时,治疗当平补脾胃,降逆止咳,同时佐以助运,调理患儿的中焦气机,令脾健则病自除,此时选方多采用六君子汤等加味治疗,适当加用焦山楂、佛手、鸡内金等理气消食和胃之品。

2.2 注重病位,用药全面 西医理论中小儿GERC的发病与气道的痉挛密切相关,故虞教授在调理患儿脾胃的同时,治疗时常从改善气道痉挛方面着手。针对晨起、夜间咳重的患儿,虞教授常用地龙、枇杷叶等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地龙具有平喘之功效,主要成分为多肽及蛋白,其不仅可以减轻气道平滑肌的痉挛,更具有能够显著减少肺部炎症的作用[6];枇杷叶能润肺止咳,降逆止呕,其内含有的总三萜酸具有明显的止咳、抗炎功效[7],二药可明显改善患儿气道痉挛的症状,为虞教授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同时,虞教授常妙用辛夷、藁本等治鼻之品,他认为肺开窍于鼻,儿童感邪常从鼻部侵犯,故在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时,常常加用通窍药物,以起到截断外邪的作用,临床疗效出色。

2.3 顾护胃气,以防伤正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本身脏腑功能随年龄增长会不断完善,因此治疗应时时顾护小儿胃气。虞教授在潜方用药时常告诫学生,慎用苦寒,谨防伤正。如治疗本病或其他脾胃疾病时,虞教授常以左金丸加减,选用相对不甚寒凉的黄芩、蒲公英等药代替黄连,用药的剂量也相对较小,同时对于重镇降逆的金石类药物或破气消积之品也主张慎用,注意中病即止,在临床治疗时多采用花类植物如玫瑰花、佛手花、代代花等芳香之品以醒脾,并通过疏肝的方法调畅肺脾胃的气机。

3 病案分析

王某,女,7岁,2019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患儿近1个月来反复咳嗽,以夜间阵发性干咳为主,无犬吠样咳嗽及鸡鸣样回声,咳甚呕吐清涎,自觉进食后缓解,口气较重,无嗳气反酸,无腹痛腹泻,无发热咽痛,纳食一般,二便调,夜寐尚可,苔白,质淡,脉力。查体:一般好,咽扁(-),两肺清,心音力,腹部(-)。既往患儿过敏体质,具体过敏源不详。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肺脾不足,气机上逆。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治法:补肺健脾,和胃降逆。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潞党参、炒白术、云茯苓、姜半夏、淡子芩、地龙干、花椒目打、焦山楂、鸡内金、淮山药、麻黄根各9 g,广陈皮、辛夷花、代赭石先煎、炙甘草各6 g,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50 mL,分2~3次温服。

2019年5月8日二诊。用药后咳平,纳馨,口气重,大便干,苔白,质淡,脉力,体征同前。上方奏效,续调而愈。

按:患儿稚阳之体,肺脾常虚,夜间反复干嗽月余,咳甚呕吐,纳食一般,结合苔脉无明显肺卫表证,可知病机为中焦不和、肺胃气机上逆而咳,属胃咳之范畴;患儿咳嗽日久难愈,属肺脾气虚之象,又因患儿口臭、苔白,提示伴有痰饮、宿食交结于中焦,证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标本兼顾。虞教授认为小儿GERC发病“皆聚于胃,关于肺”,此患儿治疗当补肺健脾、和胃降逆,兼化痰饮、食积,则咳、呕得平,故选用六君子汤划裁。方中潞党参味甘性温,补肺健脾,炒白术味苦性温,燥湿健脾;茯苓味甘性淡,健脾渗湿,广陈皮理气健脾,姜半夏降逆化痰,炙甘草补益和中,六君合用可令肺脾得健,气降痰消。又予淮山药补益肺脾,黄芩清肺胃之火,代赭石助降肺胃之气,麻黄根敛卫表之气,地龙平气道咳喘,辛夷花治鼻截断外邪,用药谨守病机;针对痰饮、食积两大病理因素,虞教授加用花椒目利水消痰,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化滞,做到补而不滞,攻补兼施,诸药合用可补肺健脾,和胃降逆止咳。二诊患儿咳平纳馨,提示方药奏效,续清肺胃积热后乃愈。

4 结语

小儿慢性咳嗽为临床常见疾病,其中部分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需要医者细心采集四诊进行诊断,虞坚尔教授治疗小儿GERC时遣方用药精巧凝炼、谨守病机,采用肺脾同调兼化痰消滞的方法,做到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其辨证与治疗思路值得后辈学习与借鉴。

猜你喜欢

食积中焦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保和丸在部分儿科临床应用的概述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常见病三验方
中焦镜头专题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