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周期性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2019-01-0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寒凝月经周期经期

岱山县中医院 浙江,舟山 316200

痛经是女性在行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的规律性小腹疼痛,有时伴有肛门、外阴、腰骶疼痛,甚至剧痛,可能导致昏厥[1]。多发生于青壮年女性,严重影响女性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西医妇科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患者生殖系统可排除明显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则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系统炎症或肿瘤等。西医临床上常用镇痛、镇静、解痉以及激素制剂等治疗本病,主要为对症治疗,缓解疼痛症状,但容易复发,远期疗效不理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从中医证型上分析,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上最多见,其发病率占所有痛经的60%,其中10%的患者痛经症状严重[3]。笔者近年来顺应月经周期不同的生理特点,以中医周期性疗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乐杰[4]主编的《妇产科学》第7版教材痛经的有关内容拟定:(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重者呈痉挛性,部位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2)好发于未婚青年女性;(3)B超、妇科检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

1.1.2 中医辨证标准 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辨证标准参照张玉珍[1]主编的《中医妇科学》第7版教材及2002年郑筱萸[5]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主症: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2)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冷;(3)舌脉:舌淡黯或边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沉紧[6]。

1.2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及寒凝血瘀型的中医辨证标准:(2)年龄16~40周岁:(3)病程在3个月经周期以上;(4)我院妇科门诊患者。

1.3 症状轻重分级及评分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评分标准如下:经期及经行前后小腹痛基础分5分;腹痛难忍,影响工作学习加1分;需卧床休息加1分;腹痛明显,但能坚持工作学习加0.5分;用一般止痛药不缓解加1分;用一般止痛药暂缓解加0.5分;伴腰部酸痛加0.5分;恶心呕吐加0.5分;肛门坠胀加0.5分;面色苍白加0.5分;四肢厥冷加1分;冷汗淋漓加1分;休克加2分;疼痛在1d以内加0.5分;每增加1d加0.5分。总分≥14分为重度,8~14分为中度,<8分为轻度。

1.4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8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月经周期规则,28~32d,经期 5~7d,经量中等,伴少量血块。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按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年龄16~40岁,病程1年之内8例、1~2年13例、2~4年12例、4年以上10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28例、重度7例。对照组年龄16~39岁,病程1年之内10例、1~2年12例、2~4年11例、4年以上10例,其中轻度10例、中度27例、重度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从月经前1周开始口服自拟痛经1号方 7d,方含:桂枝 6g,吴茱萸 6g,当归15g,川芎 10g,赤芍 12g,艾叶 10g,小茴香 10g,乌药12g,枳壳10g,元胡10g,炙草6g;经行第1天至第5天服自拟痛经2号方,上方加桃仁9g,益母草15g,炒蒲黄6g,五灵脂9g,香附10g,将桂枝改为肉桂6g,艾叶改为高良姜6g,赤芍改为炒白芍15g;经净后续服痛经3号方7d,方含:党参 15g,黄芪15g,当归15g,川芎 10g,炒白芍 15g,熟地 12g,巴戟天 12g,葫芦巴10g,艾叶 10g,木香 10g,郁金 6g,炙草 6g。上方均为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两次服用。对照组口服田七痛经胶囊(陕西奥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4g×24粒)一日3次,每次4粒。从月经前1周开始口服,到月经第3天停药。下次月经周期前1周再次服药。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

1.5.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痛经的程度、持续时间及临床兼症的变化。

1.5.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相关标准拟定。痊愈:服药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3个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的1/2~3/4以下,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病例总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69.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 两者治疗前的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痛经属于祖国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东汉末年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谓:“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临床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主要病机为寒凝气滞和血瘀,诱因多为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克冲任胞宫与血相搏,致血凝滞不畅;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以致经水运行迟滞,均可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不通则痛[7]。正如《景岳全书》所云:“若寒凝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甚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8]针对本病病机,治疗当遵循“寒则温之,通则不痛”之旨,故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为治疗大法。原发性痛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与机体冲任气血变化有密切关系,胞宫气血由经前充盈到经期溢泻,经后暂虚。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中雌孕激素变化水平也呈现明显周期性,因此应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分期施治[9]。经前预防重温通、经期活血重止痛、经后巩固补气血。月经前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泻。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寒凝则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故于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所以经前1周服药予以温经散寒,温之则化,温之则行,化而行则无疼痛之患,以达治本之效,据此笔者自拟痛经1号方。方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又善止痛,元胡活血行气,为臣药;川芎、赤芍助当归活血化瘀,小茴香、艾叶、乌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枳壳理气行滞,以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功。经期邪气阻滞气机,使气血运行障碍,经血泄而不畅,“不通则痛”。患者在行经期,临床表现较急较重,因此在治本同时,必须辅以止痛。笔者自拟痛经2号方,在1号方的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为要,加重温阳力度,治标为主。选方加用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失笑散苦泄温通、通利血脉,香附、元胡、枳壳、乌药理气行滞止痛,肉桂、高良姜加重温阳散寒,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全方在采用温经散寒暖宫时,佐以活血化瘀止痛药,使阳气四布,阴翳自散,血寒得温,经血畅行。经后血海空虚,此时予以温血养胞、调和营卫,使胞络充养、气血调达。笔者自拟痛经3号方,方中党参、黄芪健脾益气生血;四物汤补血活血;艾叶、木香、郁金温阳开郁行气;为使经血充盈、气血和调,酌加温润填精之巴戟天、葫芦巴,取“少火生气”之意,从气中求阳。如此,使气血运行条畅,至新的月经周期开始,血海满溢后,在阳气的鼓舞下而泻,寒瘀得散,气血通达,通而不痛。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293±1.625*##7.873±1.374##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43 43 11.397±2.571 11.162±2.204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同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周期性治疗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徐灵胎[10]在《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谓:“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故之要道也。”说明预防调护对痛经治疗的重要性,注重防患于未然,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综上所述,顺应月经周期的变化,运用中医周期性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寒凝月经周期经期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腊节》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经期如何穿衣
掌心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