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的与护理
2019-01-04倪丹
倪丹
(潜江市二医院 湖北 潜江 433100)
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原是全国湖沼渠网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之一。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自90年代全国实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疫情已逐渐得以控制[1-2]。日本血吸虫通常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其病变多限于肝、大肠、肠系膜和小肠。脑型血吸虫病系血吸虫虫卵沉积于脑组织中所引起的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约占血吸虫患者的2%~4%。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11月收治4名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均采用吡喹酮行血吸虫病原治疗,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6~67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年,其中2例既往有血吸虫病治疗史。头颅CT提示,2例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1例左侧顶枕叶异常密度灶,1例右侧顶叶及颞枕交界区异常密度灶。
1.2 临床表现
为癫痫样发作或似肿瘤症,主要有头痛、头昏、肌肉抽搐,症状呈间断性发作和阵发性加剧,或伴恶心、呕吐。其中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失认2次,且有命名不能,患者可理解及表达言语,但表达不准确。
1.3 诊断依据
4例患者均长期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有频繁接触疫水史,继发性癫痫发作或伴有脑瘤表现,CT提示“血吸虫卵肉芽肿”,血吸虫病血清免疫学检查2~3项阳性,经病原性治疗,症状有明显改善。
2.护理
2.1 对病情初步评估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发病率不高,护理人员对此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护理措施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志及精神状态,对病情做好初步评估,观察患者头痛、头晕及呕吐等症状情况,以提供动态的病情变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
2.2 做好抽搐的护理
患者因脑部病变易频繁出现抽搐,阵发癫痫性发作时,四肢麻木、流涎、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等,应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松开衣领和裤带,不可强行按压抽搐的身体,以免骨折或脱臼。并备好开口器、舌钳、简易人工呼吸气囊等抢救设备,以便及时抢救,防范危险的发生。
2.3 吡喹酮服药期间的病情观察
已确诊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应尽快行吡喹酮病原治疗,护士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发药,看服到口。给药前向患者交代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其中1例患者服药5天后神经系统反而加重,持续3~5天逐渐好转,可能因虫体死亡分解,引起脑组织中毒性过敏反应。可出现脑水肿,严重者可能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期间应佐以脱水剂及抗过敏药物,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加强日常基础护理,增加营养,预防褥疮的发生。
3.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3.1 服药后由于虫体被杀死释放出大量的抗原物质,可引起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监测生命体征,倾听病人主诉,及时对症处理。
3.2 空腹大剂量顿服吡喹酮或服药后饮酒,强刺激于胃黏膜和黏膜肌层,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断裂,而诱发胃出血,因此指导患者餐后30分钟服药,禁止饮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3.3 神经系统反应,可出现头昏、脑胀伴耳鸣、情绪烦躁、心慌乏力等,重者可出现昏迷、重症肌无力等,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4.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
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应给予安慰和鼓励,并加强疾病有关知识的宣教,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其摆脱负性情绪,消除恐惧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讨论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常伴有阵发癫痫性发作,对患者身体、精神、婚姻和社会经济地位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吡喹酮是治疗人体5种血吸虫感染的主要药物,也是目前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惟一抗虫药物,也可通过血脑屏障发挥药效。自70年代研制成功以来,全球已有1亿以上血吸虫感染者和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居民服用吡喹酮,取得了良好效果[3]。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此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病情的演变过程。只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积极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