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2019-08-24朱朝华
朱朝华
(顺庆区人民医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锐器伤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卫生部2011年调查显示,平均锐器伤发生率为145.7例/(百床·年)[1]。医务人员因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80%归因于针刺伤[2]。护士是医务工作者发生职业暴露最危险的人群[3],而护理实习生作为护理队伍的特殊群体,由于专业操作技能不熟悉,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对环境不熟悉等原因[4],加之急诊护士在临床抢救中,由于患者病情急、伤势重、抢救处置紧张[5],发生职业暴露的机率更大、且影响更严重。为了解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管理现状,探讨有效的对策与预防措施,减少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发生,作者对我院2014—2017年428名急诊科护理实习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2014年6月—2017年12月随机抽取完成急诊科实习的428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9名,女339名;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7.5岁;学历中专398名,专科22名,本科8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取回顾性调查,自行设计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管理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实习急诊科的时间。②在急诊科发生针刺伤情况,以“是”或“否”作答。③发生针刺伤的情形④针刺伤相关知识来源⑤发生针刺伤怎样处理。⑥自身相应抗体的情况(HCV)。⑦发生针刺伤后是否报告。共10题,均为单选题。
1.2.2 调查方法 由院感科专人讲解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后发放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并遵循保密原则,被调查人独自完成,15min后现场收回,共发放调查表430份,回收428份,有效回收率99.5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调查显示,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发生率高达7.94%,但上报率仅为6.78%;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发生针刺伤多在处置医疗废物和为不配合病人进行操作时;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对针刺伤的严重性明显认识不足;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害怕带教老师批评隐瞒不上报;学校对针刺伤相关知识培训欠缺;带教医院进行了相应岗前培训,但知识掌握度不够理想;大部分急诊科实习护士不了解自己HCV抗体情况,见表。
表 428例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管理现状
3.讨论
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暴露教育有待学校和教学医院两方面持续加强。学校任课老师在理论授课时要加入职业暴露预防相关内容,同时教学医院要建立规范的岗前培训机制。教学医院仅通过一次岗前培训就让所有实习生掌握和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处理流程是不可能的,进入临床后要反复多次培训,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时处置锐器,且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加强督导。
带教医院加强职业防护相关用品的供应。临床科室应合理配备和使用防护用品,大力推进使用无针系统或带防刺伤装置的锐器,同时改进护理操作环境,减少实习生发生针刺伤的风险。
急诊科应为实习护生轮转了1~2个临床科室后,再进入实习的科室。急诊科的工作特殊性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初次接触临床的实习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发生针刺伤。实习1~2个临床科室后再轮转急诊科,能较好的规避急诊科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发生率。
完善针刺伤暴露前后的管理和持续追踪。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CV病毒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调查显示仅30.14%的实习生了解自己乙肝抗体产生的状况。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周期一般为6个月以上,实习生来院实习时间一般为8~10个月,空窗期较长。建议带教医院与学校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在学生来院实习前8~10个月进行乙肝抗体的检测,无HCV抗体或HCV抗体低下的学生提前进行HCV疫苗接种。另外,发生针刺伤后学校与带教医院一起进行规范的追踪和心理干预,减少针刺伤对护理实习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其顺利完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