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理阴阳法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例
2019-01-04指导老师刘华宝
黄 祎 指导老师:刘华宝
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 (重庆, 400021)
1 病史资料
患者男,45岁,初诊时间2018年11月13日。因“反复口干2年,加重1周”于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午后发热,温度37.7~38.3℃,伴全身酸痛,无咽痛、咳嗽,无腹泻腹痛,无尿频尿急,可于夜间自行退热,于重庆医科大学附(Alp)就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4.4 mmol/L,直接胆红素21.8 mmol/L,谷丙转氨酶(ALT)99 U/L,谷草转氨酶(AST)90 U/L,碱性磷酸酶(ALP)359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2 848 U/L;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R052抗体(+),抗AMA-M2(+++)。经感染科、消化科、风湿免疫科会诊后,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经保肝降酶等治疗后,肝功能明显下降,无明显发热,GGT下降至2 000 U/L左右后出院,患者此后长期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0.25g/次,3次/d;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mg/次,3次/d;羟氯喹片0.2g/次,2次/d;白芍总苷胶囊等治疗半年,肝功能GGT下降至1 000 U/L后,未见明显下降。遂多次在不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曾反复静脉输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腺苷蛋氨酸、甘草酸二胺注射液等药物,效果不理想,GGT仍然在1 000~1 300 U/L。1周前,患者再次出现右胁隐痛不适,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收入我科。刻下症见:口干,乏力,右胁隐痛,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厌油,纳差,四肢酸痛,夜寐差,尿黄,大便黄软。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肝掌阳性,蜘蛛痣未见,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右下腹可见一长约8 cm的手术疤痕,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肝功能:ALT 51 U/L,AST 48 U/L,ALP 252 U/L,GGT 1 080 U/L;肾功能指标检测均阴性;血糖水平正常;血脂总胆固醇(TC) 7.07mmol/L;免疫球蛋白:(IgM) 5.14 g/L;上腹部增强CT:左肾小结石。无痛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Fibroscan:脂肪衰减218,肝脏硬度10.9 kPa。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R0+52抗体(+),抗AMA-M2(+++)。唾液腺病理检查阴性。中医诊断:燥证(肝肾阴亏型);西医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2 中医辨证思维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繁多,中医学并没有该病名和诊断,可归属于“虚劳”“黄疸”“风瘙痒”“燥证”、“血枯(闭经)”等范畴。该患者以口干为主要症状,因此归属于“燥证”范畴。笔者认为本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先天禀受于父母之精,为人体生命的本原,因此,先天不足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病变的病理基础。在此病机基础上兼夹湿、热、瘀等病邪蕴结肝胆,终致胆汁不循常道,肝胆络脉阻滞,因此本病属本虚标实,治疗在滋水涵木的基础上,兼顾利胆化瘀。
3 诊疗经过
2018年11月13日中医治疗采用滋水涵木、利胆化瘀为法,予滋水涵木利胆方加减,熟地、丹皮、秦艽各10 g,山茱萸、泽泻、黄精、菟丝子、金钱草各15 g,茯苓、陈皮各10 g,山药、鸡内金各30 g,甘草6 g,14剂,1剂/d,水煎服,150 ml/d,2次/d,用药2周后复诊。2018年11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口干缓解,纳可,但仍乏力,汗多,夜寐差,四肢酸软,偶有腹部隐痛,大便稀溏,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滑。复查肝功能:ALT 96 U/L,AST 58 U/L,ALP 167 U/L,GGT 1 019 U/L。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西洋参3 g,五味子15 g,浮小麦、牡蛎各30 g。2018年12月11日三诊:患者自诉症状同前,仍乏力,汗多,夜寐差,四肢酸软,偶有腹部隐痛,无明显改善。复查肝功能:ALT 96 U/L,AST 58 U/L,ALP 167 U/L,GGT 1 092 U/L。调整处方为的一诊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桂枝、干姜各10g,肉桂5g,饴糖15g。四诊:患者诉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汗出减少,夜寐佳,腰痛阵发。复查肝功能:ALT、AST 阴性,ALP 191 U/L,GGT 798 U/L。前方加用鹿角霜10g。五诊:患者诉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汗出减少,夜寐佳。复查肝功能:ALT、AST 阴性,ALP 162 U/L,GGT 692 U/L。治疗续用前方。
4 体会
对于疑难杂症,难以入手之时,最重要的是以阴阳为总纲,先辨其阴阳。患者初诊符合肝肾不足征象,采用滋水涵木、利胆化瘀法,给予滋水涵木利胆方。经治疗后,患者口眼干症状有好转,又出现汗多,动则明显,夜寐差等症状,考虑气虚,二诊时加用益气养阴收涩之品西洋参、五味子、浮小麦、牡蛎。但从三诊病案中可见,未取得明显疗效,患者仍乏力,汗多,夜寐差,四肢酸软,偶有腹部隐痛,无明显改善。仔细分析患者病情,其上有阴虚阳浮之假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下有阳虚生内寒之真寒(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痛),腹中隐痛,大便稀溏,此脾虚也;四肢酸痛,脾经不足以濡养四肢筋脉,兼阳气不运,手足烦热,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脾气虚劳则生热;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故“咽干口燥”,因非实火,故并不口渴。考虑阳气不足,气机不通,故给予小建中汤加肉桂、干姜温补脾肾,宣通阳气治疗。四诊,患者诉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汗出减少,夜寐佳,腰痛阵发。复查GGT明显下降,更加证实辨证准确,原方加用鹿角霜10g温补脾肾。五诊,再次复查继续下降,患者诉精神较前明显好转,汗出减少,夜寐佳。“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用以甘药”,补阳必伤阴,补阴则碍阳,当以甘(温)之药缓肝和脾,建立中气,中气立则能化气调阴阳。
童光东教授点评该患者属于UDCA应答不佳的III期PBC。“口干”一症临床易误为阴虚,然脾胃阳虚,津液不能上蒸也可致“口干”。伤寒论29条,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咽中干”即是。临床治疗是复杂过程,从阴虚治疗不佳,再复习病史,并及时调整思路,体现“察舌按脉,先别阴阳”中医诊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