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德文教授分层辨病论治肝衰竭经验总结*

2019-01-04唐秋媛龙富立张云燕覃艳新王明刚邱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扶阳茵陈病机

唐秋媛 龙富立 张云燕 覃艳新 王明刚 邱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 (广西 南宁, 530023)

肝衰竭是因短期内出现大面积肝细胞坏死和凋亡,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迅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毛德文教授是二级教授、广西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名中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广西中医药大学肝病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和重点专科、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点研究室、广西中医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27余载,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肝衰竭,尤其在分层辨病论治肝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的提出

1.1 中医理论的挖掘与创新 毛教授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中医肝衰竭湿热发黄、瘀热成毒的禁锢,2002年首次提出肝衰竭毒邪致病新理念[1],2006年后逐渐发展为毒浊致病新学说[2],相对应的治则(法)分别为截断逆转法和扶阳培土法。针对肝性脑病既往醒脑开窍之凉开和温开,毛教授又创新性提出了通腑开窍[3],其相对应的治法为通腑醒神法、通腑保肝法。

1.2 “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的形成 肝衰竭是肝病领域最为凶险的危重急证,近10年来西医综合治疗水平逐步提高,随着多用途生物型人工肝的开发和使用,内科综合治疗已接近极限。然而,本病的死亡率仍在50%以上,紧急肝移植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终极手段,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能选择进行肝移植的患者极少。能否借助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存活率,无疑成为众多中医学者的梦想与使命。

肝衰竭归属于中医学“急黄”“瘟黄”及“厥证”的范涛。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多宗仲景之论,归纳其病因为湿热致病,病机为肝胆脾胃湿热。近代以来,对本病的病因和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大体可概括为:湿热病邪致病、疫疠致病、毒邪致病。认为其病机主要是热毒炽盛,损伤脉络则致出血;或湿热内蕴,蒙蔽清窍,致烦躁不安,神昏澹语;或热入血分,损伤脉络则致出血;湿热伤中,脾伤水聚,发为腹胀水臌。至此,对肝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脱离了仲景的“湿热”框架,但不足之处仍很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内第1部西医肝衰竭诊治指南,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攻坚克难,率先完整地提出了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毒邪病因”新学说,后进一步发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的“毒浊病因”新学说。

1.3 “毒邪-毒浊致病”学说内涵解析 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毒邪病因”新学说:“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又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链,最终导致毒瘀胶结难解的局面, 其核心病机是“热毒内蕴、瘀血内阻”。其病机病理可简单概括为“毒”“瘀”“痰(浊)”胶结。

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毛教授创新地提出“毒浊”是本病的始发之因,亦是本病重要的病理环节。肝肾亏虚、毒瘀内蕴是其基本病机。毒浊粘腻,性烈暴戾,决定了病程缠绵迁延,而在与正气的邪正相争中,往往会占有较大优势,成为病情演变进展的决定性力量。浊邪粘着,困阻中焦脾土,气虚及阳,久则归肾,终至肾元衰微之候。

2 “截断逆转”和“抚阳培土”治则(法)的总结

2.1 “毒邪致病”学说的截断逆转法 “截断逆转”法[4]是指抓住疾病早期治疗时机,掌握辨证规律,采取果断治疗措施和特殊功效方药,迅速祛除病原,阻断病情进展,防止病情传变。“截断”并无定法,凡阻断病邪传变和深入,使之向有利于痊愈方向转化者,皆可称为“截断”。“逆转”是指控制逆转病势,使之向好转的方向发展。具体地说,是快速通过纠正邪正消长和病体动态的治疗手段,使病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由急转缓,由逆转顺,进而邪退正复,转入坦途。“截断”与“逆转”常常相提并用,目的是截断病邪,扭转病势,迅速纠正严重的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截断逆转”疗法是以拦截病势、阻断恶变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它集中反映了张仲景“审病势,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追根求源,截断疗法萌芽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病程短,患者正气尚盛,其基本病机为毒、瘀、痰(浊)互结,主病脏腑在肝、脑、心包,故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豁痰醒神为法,对该类患者进行快速清除病因治疗,即重在“截断”病因,“逆转”病情进展,阻断病势,以缩短疗程,防止其向坏证、脱证转变。

2.2 “毒浊致病”学说的扶阳培土四逆法 慢性肝衰竭属“毒浊致病”,其病机可概括为毒浊致伤于肝,毒浊交织,脾失健运,阳气衰微,运化无力,气无从生,气虚无力,血行不畅则血瘀;气虚日久,必损及阳,阳虚及阴则阴阳俱虚。扶正补虚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根本治法[5],毛教授秉承唐农教授“人体本土学说理论”,以后天(脾胃)匡扶先天(肾、命门),提出慢性肝衰竭扶阳培土四逆法治疗的基本法则,补先天之肾阳及后天之脾阳,匡扶正气,推动阳气的升发,以拮抗和纠正痼顽之疾。扶阳培土法在治疗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参照此法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慢性肝衰竭中医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将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肝衰竭3个层次的辨病论治

3.1 阳黄证(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 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短赤,或见口干发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病机:毒热致病。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退黄、豁痰醒神。方药:解毒化瘀颗粒(赤芍50 g,白花蛇舌草、大黄(后下)、菖蒲、郁金各15 g,茵陈30~50 g)。

3.2 阴阳黄证(慢加急性肝衰竭) 病程稍长,皮肤色黄晦暗,痞满食少,可有轻微的口干和(或)口苦,舌淡或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舌下脉络迂曲、紫暗,排除阳黄和阴黄的诊断。病机:毒虚致病,虚浊致病。治法:温补脾阳,凉血解毒。方药:解毒化瘀颗粒化裁方——温阳化瘀方(薏米、茵陈、赤药各30 g,白术12 g,附片、虎杖、葛根各10 g,丹参20 g,郁金15 g)。

3.3 阴黄证(慢性肝衰竭) 病程更长,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病机:虚劳之痼疾。治法:温补脾肾。方药: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加减(茵陈40 g,白术、郁金、茯苓各15 g,附子、干姜、泽泻各10 g)。

4.4 随证加减: ①伴高度腹胀者,加莱菔子、沉香各10 g;②伴皮肤瘙痒者,加牡丹皮、秦艽各10 g;③伴鼻齿衄血或肌肤瘀斑者,加紫草、白茅根各10 g;④伴发热者,可加黄连6 g,黄芩、栀子各10 g;⑤伴热毒煽动肝风而见颤动、抽搐者,可加羚羊角15 g(先煎)、钩藤、珍珠母各20 g。

中医药防治肝衰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近10多年来由于学者的不懈努力,新学说、新假说不断涌现,对中医药防治本病的理论创新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毛教授在多年的中医药防治肝病临床工作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总结出“截断逆转”“扶阳培土”2个治则(法),凝练了肝衰竭的3个层次辨病论治的治疗思路和方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中医药治疗肝衰竭开辟了新途径,提高了中医药在肝衰竭领域的有效率,为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扶阳茵陈病机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不负春天
湿热黄疸有茵陈
二月茵陈最为鲜
绵茵陈养肝祛湿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