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从“难以防范”到“有效控制”
2019-01-03徐正
徐正
中国有句俗语:“是药三分毒”,表明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危害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不发达,药物短缺,只有很少的药物可供人们选择和使用。为了治疗疾病,尤其是控制多发、高危的传染性疾病,即使药物有明显副作用,也只能在“权衡利弊”后使用。例如,四环素在体内可与钙质相结合,生成四环素钙(一种黄色复合物),沉积于牙冠上,造成儿童牙齿色素沉着(四环素牙),影响美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用的庆大霉素、链霉素有较严重的耳毒性,曾导致数以万计的聋哑儿童,危害很大。
关注不良反应,付诸行动
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防范药物不良反应,我国相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1982年,我国卫生部曾一次性淘汰127种副作用较大或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同时,还将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成分从复方制剂中剔除,改用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药物成分替代。例如,含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的解热镇痛药散剂头痛粉(各个厂家名称不同,但处方大同小异)中的非那西丁有较大毒性,会导致肾衰、肾癌和视网膜毒性,卫生部将其换成有类似功效、毒性较小的对乙酰氨基酚。
2007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一些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相继被国家行政部门强制召回,如存在心脏毒性的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不良反应严重的含呋喃唑酮复方制剂等,并注销其上市许可。2010年12月,我国政府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些药物有严重不良反应,但若临床上仍需使用,药品监管部门会要求生产厂家修改药品说明书,或增加警示语。例如,追风透骨胶囊(片)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中成药,含发散、行气、行血的中药成分乳香、没药等,孕妇应忌用。2018年10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追风透骨制剂(胶囊剂、片剂、丸剂)说明书增加了“孕妇禁用”警示语。
基因检测,降低药物副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若能借助基因检测,就能让患者通过精准用药获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证实,线粒体A1555G突变基因与某些药物性耳聋(出生时无听力障碍,但在接觸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出现严重耳聋)的发生有关。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常用药物,大部分患者使用该药没有任何问题,但个别人会发生超敏反应,表现为大面积皮肤坏死,严重时甚至致命。研究发现,超敏反应与人体HLA-B*5801基因相关。如在使用别嘌醇前检测HLA-B*5801基因,就能大大降低超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总之,患者在服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服药后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与自身疾病不一样的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徐 正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前药化教研室主任,曾任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教材第三届评审委员会秘书、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专家、四川省新药审评专家等职。曾参与和主持多个药物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