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检:从“木听筒”到“基因检测”
2019-01-03段涛
段涛
段 涛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擅长产前诊断、胎儿医学,以及产科危急重症的抢救,等等。
虽说怀孕生孩子对于多数人来讲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各种问题的发生概率加起来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早产的发生率是8%,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是3%~5%,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是15%~18%,各种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是3%~5%,等等。因此,所有孕妇都要进行系统的产检。让我们以出生缺陷的诊断为例,来看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听得到,看不见”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B超技术还不成熟,分辨率不高,也没有常规应用于临床。医生无法判断宫内胎儿的状况,也不知道胎儿是否存在器官结构异常和染色体异常,“两眼一抹黑”。最常用的了解胎儿状况的方式是听胎心,而且是用木听筒。由于只能听到胎心率,无法做趋势性判断,所以不能很好地预测和判斷胎儿是否可能发生宫内缺氧。对医生来说,子宫就像一个“黑匣子”,可以听得到胎心,但是看不见胎儿。胎儿健康状况是好是坏,只有等到出生后才能揭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听得到,看得见”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B超检查逐步普及,羊膜腔穿刺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也开始慢慢进入临床应用并逐步推广,孕妇外周血标志物开始被用来进行唐氏综合征发生风险的筛查(唐氏筛查)。这时候,医生可以用多普勒胎心仪听胎心,可以做胎儿心电监护,可以看到胎儿的大结构畸形,可以筛查和诊断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但B超的分辨率不高,唐氏筛查的检出率不够高,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分辨率”也比较低,只能发现明显的异常。医生可以“听得见、看得到”胎儿,但还比较简单、粗糙。
21世纪:肉眼看不见的,也能“看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5~10年,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超声普遍进入了彩色和三维、四维、高分辨率时代,医生的诊断水平普遍提升;胎儿磁共振技术日益成熟;唐氏筛查进入无创胎儿DNA检测(NIPT)时代,检出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染色体核型分析进入了基因芯片、外显子基因测序,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时代。 在这个阶段,产前诊断技术已经进入“显微、超微时代”,医生不仅可以看到很多以前根本看不到的异常和缺陷,还可以看到肉眼无法发现的细微异常和缺陷。
未来,重点是一级预防
孕产保健的目的在于早期预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是在孩子出生以后进行疾病筛查;二级预防是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避免或减少缺陷儿的出生;一级预防是在孕前及孕早期综合干预,避免或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未来孕产保健的重点是一级预防,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