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人人有责
2019-01-03王陇德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大众医学》杂志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当时,人民健康的最大威胁是传染病。记得在1953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当时全国有1100万血吸虫病人。此后几十年里,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多种防治措施的指导下,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到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患病人数较防治初期减少了90%以上。2017年,已经没有新发感染病例报告。
70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防控和防治政策,各种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传染病的发生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万/10万左右,降至目前的200/10万左右,降幅达99%。中国是缺碘国家,碘缺乏病也曾一度“流行”,国家通过施行食盐加碘等措施,使碘缺乏病亦得到有效控制。新中国成立之初,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到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8.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6.1‰,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延长到目前的 77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人,2型糖尿病患者1亿多人,已成为慢性病大国。脑卒中是造成國民死亡第一位的疾病,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最大威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首先需要应对慢性病,尤其要关注导致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其次,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需要提高,健康教育、科学普及任重道远。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发布,提出了包括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十五大行动计划。这些健康行动是防治慢性病的“良药”,相信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不断推进,“健康中国”的目标必然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