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文艺生活”视野下的微电影受众研究

2018-12-29孙晨郭俊思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微电影受众

孙晨 郭俊思

摘 要 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变革助推了“新媒介文艺生活”环境的形成,微电影作为根植于新媒体的文艺形式逐步发生微妙的变化。文章致力于归纳“新媒介文艺生活”视野下微电影受众方面的变化,从而总结微电影受众在新环境下体现出的新状态和新特征。

关键词 新媒介文艺;微电影;受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8-0017-02

“新媒介文艺生活”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介普及而形成的新概念,它特指人们在新媒介环境中对文艺作品创作、传播和审美的观念和趋势。引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尝试给此种新型‘文艺生活命名与定位,使之由隐而彰,引起注意,便于辨识与把握,以反映并应付复杂万端、变动频仍的文化现实”,另一方面“借此概念尝试开拓‘新媒介文艺研究的新生面,为该领域的研究构建生活视野、社会视野及群众视野,推动理论范畴的转型与研究方法的创新。”[1]在新媒介文艺生活的背景下,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和审美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根植于新媒介的文艺作品形式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1 “新媒介文艺生活”视野下微电影受众的

特征

1.1 群体的年轻化

微电影的受众相比传统电影年龄相对较小,年轻人是微电影绝对的受众主体,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年人思维活跃,接收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对于新媒体、移动媒体的设备和技能掌握程度较好,他们往往能够驾轻就熟地掌握微电影的传播平台;第二,微电影形式短小,节奏明快,内容大多贴近青年人的生活,从事微电影创作的人年龄亦较低,往往能够较好的把握时尚文化,创作者与审美者在兴趣上能够达成一致,在情感上易于实现共鸣;第三,目前青年人学习、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内心迫切需要表达的平台和诉求的出口,微电影沿袭了电影的语言表达特质,能够承载创作者的思想和情绪,是有效的内容表达工具,加之其通过网络和移动媒体传播的方式又提供了一个广泛快捷的分享平台,适合作为青年人的表达方式;第四,微电影依托于新锐媒体与时尚文化,对于它的关注和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潮流,它易于吸引追逐潮流、跟随时尚的青年受众,并易于在青年观众的交流圈中迅速传播开来。

1.2 需求的多元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是创作者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工具,它能够让人抽身于现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有导演、演员、剧情营造的虚拟世界。然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的现代人而言,去影院看一场电影不仅仅是电影放映的2个小时左右,还需要加上購票、往返影院等时间,走入影院便成为一种奢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下,微电影脱颖而出,它允许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观赏,欣赏方式快捷灵活。微电影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影像书写工具一时间称为人们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出口,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疏导受众心中的不良情绪,使观赏者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使心灵得到休息。而且,很多微电影没有商业利益的驱使,完全是一种原创力量的崛起,它往往更能展现真和善,更为贴近底层民众所想、所急。另外,微电影还一定程度瓦解了精英对影视艺术的霸权,过去神圣的电影制作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总之,微电影满足了现代人欣赏和表达的多方面诉求。

2 “新媒介文艺生活”视野下微电影受众的观影特点

2.1 主动性

微电影的受众主要为青年人,因此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因素会直接受他们的习惯、喜好、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媒介变革的逐步深入,受众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微电影观众作为审美主体的本位意识正逐步觉醒,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改变。当今的微电影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作为影像的欣赏者和消费者,而是要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作品的构建中去。微电影逐步瓦解了影视领域精英创作的霸权地位,个人、平民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创作自主性和能动性大幅度增强。对于根植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微电影而言,观众对作品的选择、播放和进程控制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彻底打破了传统影视欣赏那种“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进程”的仪式感,摒弃了被动的观看状态,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审美对象的控制而不是被审美对象左右。

2.2 互动性

新媒体作为灵活快捷的交流分享平台为观众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有利的环境,它促使受众的地位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即由原来的观赏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创造者。受众在欣赏微电影的同时或之后可以通过评论、弹幕、聊天室等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感悟,还可以将作品收藏、分享、转发,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中二度传播。有些微电影在自身专属的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创作者在分享作品后往往高度关注观众的评价,因此往往会在平台上特意开辟交流讨论的区域,这能够促进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交流,欣赏者一些想法和意见很有可能会被创作者接纳、采纳,直接影响作品的修改或后续的创作。新媒体平台为创作者得到观众及时反馈的信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有助于创作者把握受众心理,对其创作出更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大有裨益。微电影的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极大增强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建构作用,也彰显了艺术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精神。

2.3 私密化

微电影的传播媒介是私密化的,这种私密可解释为独立化、个人化的观赏状态。相对于传统电影处于特定公共环境空间中那种强调集体性和仪式感的大众观影行为,微电影的观影是小众的甚至是独立的。传统电影依托于影院,易于在看似陌生的观众中形成一种特定的关系,从而进行无形的审美沟通,进而形成心理上的共鸣,特定空间内的特定观影群体由于共同欣赏同一部影片而不自觉的形成一种“共识”,产生大众艺术共享的场域。而微电影则形成了与传统电影截然不同的审美方式,它依托具有天然“开放性”的网络,以各种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终端设备为观看载体,观看时间、地点、环境、状态等因素对于受众而言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化和可控化,每个观众仿佛在自己构筑的私域空间内观影。尤其对于现代观众而言,私域化的观影环境能够使观众暂时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步入一个相对安全隐蔽的情感表达空间,不失为一种放松心情、调节生活的有效手段。

2.4 碎片化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流程被逐步强化,人们每天被规律化的“模式”牵引,休息时间变得少而零碎。对于大部分上学族、上班族而言,抽出几个小时时间安安静静的去影院看一场电影何尝不是一种奢侈,随时随处的影音消费便显得更为实际,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状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话语垄断,移动媒体以其不可比拟的便携性使它融入人们生活中“碎片”成为可能。对于微电影而言,它的时长短、节奏明快,观影者无需很长时间即可完成一个作品的欣赏。而且,它的观影方式是观影者完全自主控制的,主要表现为观影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主选择,只要允许欣赏者拿起手机的场合都能进行微电影的观看。人们在利用手机欣赏微电影时可以完全根据自身欣赏要求控制微电影的播放进程,播放可进、可退、可快、可慢、可跳跃,从而彻底打破传统电影对受众观影时空的限制。微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化的呈现方式,是填充碎片化时间的有效手段,也逐步成为追求即时的、碎片的快感的主体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宁,李忠阳.“新媒介文艺生活”:新媒介文艺研究的新生面[J].文艺争鸣,2016(1):190-191.

[2]孙晨.新媒介文艺创作视野下吉林省微电影创作观念研究[J].科技传播,2018(16):127-128.

[3]薛国梅.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传播机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5]王军梅.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J].戏剧之家,2016(8):107-108.

猜你喜欢

微电影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