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就业力浅析

2018-12-27姜良杰姜茂盛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姜良杰 姜茂盛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培养符合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各类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类项目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力(employability)的制约因素。为克服制约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力,可以建立健全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实施分类辅导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就业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在培养毕业生的同时,也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日趋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渐成为一条较为符合全球化人才培养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办学机构和项目两种形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在“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体现出较强的就业力(employability)。

一、就业力涵义阐述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不同国家对“就业力”的内涵界定不同,但在强调就业力的一些关键方面有共通之处。如美国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认为,就业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加拿大则将其视为高级人才在生涯发展中所必要的能力;中国学者对就业力的定义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在今后社会职业活动中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本领”。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对一个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概括,它是一个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系统,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一个学生的就业情况。英国学者奈特(Knight)和约克(Yorke)提出的“就业力构成理论”认为,就业力的内容包括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个人特质(Personal Attributes)、从业技能(Skills)三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1]。学科理解力作为就业力的基石,是个体理解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个人特质指对就业有益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如抗压性、责任感、适应能力、忠诚度、社会洞察力等;从业技能包括协作能力、沟通技巧、问题解决、原始创新、计划组织、自我管理、学习等技能,它是就业力的核心部分。[2]

大学生的就业力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是个体与外界交互影响的系统。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努力)是驱动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升的关键,外界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力产生的条件,这个条件可能促进也可能制约就业力的发展。外界因素主要从两个角度影响就业力的发展:一是影响就业力的组成部分的发展,造成就业力发展的不均衡;二是影响就业力的评价层次,造成对就业力评价的主客觀不相符。

大学生就业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想促进其良好迅速地发展,学生自身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并且注意阶段性的积累和突破。另一方面,学校、教师需给予学生细致周密的指导,学生积极配合,不断突破,共同创新,将专业理论与就业服务体系相结合,扎实推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毕业生就业力的提升

根据2010年发布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显示,94%以上的海归表示留学经历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在海外系统的学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拓宽了知识面,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人格特质,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了一些高端的、前沿的技术,能够与国外企业、机构等顺畅交流。具体说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毕业生就业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学科基础扎实,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在国内学习阶段,积累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出国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后,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和反思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国际联合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更多地接触和了解科学技术前沿,形成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专业优势明显,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在专业选择上紧扣市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选的国外合作学校多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名列前茅的学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环境,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专业优势。

第三,就业渠道通畅,继续深造成为主流。在融媒体时代,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从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只是一个方面,他们会充分把握自身资源,如家长、亲朋好友、校友、同学的推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基于国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硕博连读机制,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外知名学府攻读研究生。

第四,择业目标清晰,求职能力较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初期就对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规划,目标较为明确。经过国内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将面临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受合作方高校的面试。这需要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素质,赢得合作方的赞赏而获得录取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这锻炼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应聘能力,为提高就业力打下基础。

第五,熟练的外语及良好的国际交际能力。在国内学习阶段,强化外语培训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一大特点。国外英语环境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具备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业界动态、外语交流顺畅等优势,进而较为迅速地成为行业高级人才或涉外工作的佼佼者。[3]

第六,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和国内普通院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因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具有差异性、独特性,能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养成国际意识。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日趋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第七,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在国内学习阶段,各国内高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打造中外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进步的平台。学生出国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寻找兼职机会,积极参与团队合作,树立责任意识,有效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为将来的正式就业做准备。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就业力的制约因素

家庭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具有明显影响。由于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父母长辈的参与和指导在毕业生的择业决策中所占分量较重。与国内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的费用高,需要家庭投入的成本较大,因此,家长容易以“高投入高回报”心态,即以收入的高低衡量就业单位的好坏;有的家长难以摆脱“铁饭碗”的刻板观念,尤其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对个体、私营企业存在一定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形成,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4]

此外,作为近些年来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被了解程度有待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其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他们的能力和教育方式存疑,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就业。

四、提升就业力的对策建议

为克服前文所述的制约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就业力,可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第一,建立健全以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需要与高校的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第二课堂等各项活动协同进行。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转为培养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其次,要形成学校上下一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校领导及职能部门抓顶层设计和就业政策的制定,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规划、设计、指导,基层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专业调整和知识传授,广大教职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此外,要促进高校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在加强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联系,加强管理,从计划、实施到评价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第二,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个人就业能力开发体系。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整体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它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就业讲座、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还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力[5]。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就业指导而言,应该充分利用择校面试作为学生未来求职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应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简历材料的制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提高就业本领。

第三,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时代性。一方面,高校需要引入现代化的、科学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如职业性格评测、职业倾向评测、情商测试、指向测试等,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力。另一方面,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在大四阶段基本在国外学习,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等信息化工具,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个跨地区、跨时空的全新服务体系,搭建国内外就业网络,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达相关的就业信息。

第四,实施分类辅导,帮助学生对国外就业与国内就业树立正确的认识[6]。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依据学生的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例如,对于打算在国外继续深造的学生,鼓励其与成功校友多交流,了解申请政策和技巧;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可引导他们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有志于报考公务员或回国报考研究生的同学,提供相应的资讯;为有意回国应聘企事业单位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现状和自身情况,调整就业心理,找准方向,抓住机遇,高效就业。

参考文献:

[1]L Harvey, W Locke,A Morey.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zing Diversity[M].London:Universities UK, 2002:16.

[2]P Knight,M Yorke.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Curriculum[R].Skill Plus Project Report,2001.

[3]魏文颖,肖芳,刘珊珊.影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七力模型構建[J].企业经济,2017(9):119-123.

[4]王强. “海归”就业重学历更重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11-19.

[5]马方来.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就业优势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33-34.

[6]丁西霞,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9-15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论学术界的全球公民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性产业化发展初探